首页 理论教育 芝贝欧文化中心:探索生态建筑

芝贝欧文化中心:探索生态建筑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芝贝欧文化中心正是这一设计理念的精彩表达。图10-86示出了芝贝欧文化中心院落小道。图10-85芝贝欧文化中心建筑外观[34]图10-86芝贝欧文化中心院落小道二是提取民居原型。文化中心的最终造型取决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气流的模拟和风洞实验。图10-87芝贝欧文化中心单体模型图10-88模拟气流分析和风洞实验

芝贝欧文化中心:探索生态建筑

建造地点:新喀里多尼亚 努美阿

竣工时间:2000年

建筑总面积:8000m2

设计者:伦佐·皮亚诺建筑师事务所

与只讲究现代建筑的玻璃、金属等高技术应用的某些高技派建筑师不同,皮亚诺不仅仅关注现代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他还深受后现代主义关注文脉的影响,广泛关注“气候与地理数学自然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美学艺术、气候与社会”。他认为设计不是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和周边一切以至整个宇宙紧密相关的。建筑师所做的就是找到建筑介入历史的特定时刻和介入自然的特定位置,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不偏转时间箭头的方向,一切顺其自然。

芝贝欧文化中心(见图10-85)正是这一设计理念的精彩表达。该建筑位于澳大利亚东侧南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当地是卡纳克文明的聚集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将建筑作为“一个卡纳克文明的标志”,文化中心应该帮助卡纳克人民以他们的方式面对未来,继续生存下去,并在这块土地上发扬他们的民族文化。因此,皮亚诺从卡纳克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的理解开始,将现代生态高技术和人文内涵结合起来,产生了如下的设计特点。

一是隐喻性的总体布局。建筑群由10座“容器”般的建筑组成,共形成面向大海的三个“村落”,错落地围合在植被丛中。一条略呈弧形的林荫道在背后将建筑群联合为一体。两块岩石分别放在小道的两端,中间的每一栋建筑和其间的环境景观隐喻了卡纳克文明进化和发展的5个篇章:产生、农业、聚居、死亡和复活。图10-86示出了芝贝欧文化中心院落小道。

图10-85 芝贝欧文化中心建筑外观[34](www.xing528.com)

图10-86 芝贝欧文化中心院落小道

二是提取民居原型。传统的卡纳克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棚屋就是卡纳克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它反映了卡纳克民族文化和生活哲学的深刻内涵。棚屋本身由于其材料的易腐性,而不具有寿命上的延续性。皮亚诺从棚屋的造型得到灵感,将传统建筑的形式符号与现代材料和建造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的建筑造型,以此延续传统建筑的体制和模式,并传承传统文化。在延续传统符号的同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计算具体造型的形式,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建筑造型进行有效的修改。

由于努美阿岛气候炎热潮湿,常年多风,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注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技术。皮亚诺设计的10个“棚屋”共有三种尺寸,最高达28m,贝壳状的棚屋背向夏季主导风向,在下风处产生强大的吸力,形成负压区,而在棚屋背面开口处形成正压,从而使建筑内部产生空气流动。针对不同风速(从微风到飓风)和风向,居住者通过调节百叶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的百叶来控制室内气流,从而实现完全被动式的自然通风,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三是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中心的最终造型取决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对气流的模拟和风洞实验。在皮亚诺最初的设计中,建筑主体的每一个垂直的肋骨支架最后在顶点处汇合。主体中敞开的部分面向信风的方向,产生对流作用,为其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但是,通过风洞实验计算出这种设计方案并不具备进风口的功能。因此,在最后的设计版本中,室内和室外环状肋骨支架在它们的顶端是不汇聚在一起的(见图10-87)。这些肋骨支架上环状物之间的空隙被证实可以作为一个自然通风系统的对流罩。这时,这些建筑物和卡纳克棚屋就不那么相似了,而且它们将同时背向信风的方向。木屏风取代传统棚屋的树叶材料,将“iroko”弯曲成所需要的形式,并在木肋间架设密集的百叶,建筑向外突出呈弧形,外层屏风和后面的玻璃间形成空腔。木屏风式的建筑造型 设计具有良好的散热、通风、节能的功效,并在外部观感上与当地的自然肌理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图10-88是单体模型确定前的风洞实验和对气流的计算模拟。

图10-87 芝贝欧文化中心单体模型

图10-88 模拟气流分析和风洞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