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水军的五军阵型与中国古代水军布阵

明朝水军的五军阵型与中国古代水军布阵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纪效新书》在《西洋记》之前问世,孙光圻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认为罗懋登的作品取材于戚继光的资料,并认为小说中的各种船舶数量出于虚构,不能相信。明朝中后期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记载了广东水军的五军阵型:一、兵船在海,为一水寨;在陆,为一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与陈友谅军队曾有多次水战,其战术和阵型特征可以作为参考。

明朝水军的五军阵型与中国古代水军布阵

明代小说西洋记》(全称《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十八回,这样描述郑和船队的阵型:

每日行船,以四“帅”字号船为中军帐,以宝船三十二只为中军营,环绕帐外。以坐船三百号分前、后、左、右四营,环绕中军营外。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前哨,出前营之前。以马船一百号实其后。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左哨,列于左,人字一撇,撇开去如鸟舒左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左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副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右哨,列于右,人字一捺,捺开去如鸟舒右翼。以粮船六十号从前哨尾起,斜曳开到右哨头止。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战船四十五号为后哨留后,分为二队如燕尾形。马船一百号当其前,以粮船六十号从左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左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以粮船六十号从右哨头起,斜曳收到后哨头止,如人有右肋。又以马船一百二十号实于中。昼行认旗帜,夜行认灯笼。务在前后相维,左右相挽,不致疏虞。[60]

这段内容后来被广泛引述,作为论证郑和船队行进阵型的主要资料之一。向达在《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一文中,认为罗懋登《西洋记》中有一部分材料出自马欢所作的《瀛涯胜览》,并对比了其中的若干细节。[61]从以往研究来看,《西洋记》一书形成于万历援朝战争时期,书中描述的一些关于郑和下西洋军队的内容,实际上是万历时期明朝水军的情形,由于明朝水军制度和战术的延续特征,从书中也能看到一些下西洋行动的情况。但这段却是小说作者的自由发挥,如果把阵型中各类型的船叠加在一起,总数达到了1432条,远远超出了历史记载中郑和船队200余条船的数目。

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中有一幅《郑和船队编队示意图》,系根据罗懋登《西洋记》中的郑和船队队形绘制,书中认为它与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安摆船式之图”如出一辙。由于《纪效新书》在《西洋记》之前问世,孙光圻在《中国古代航海史》中认为罗懋登的作品取材于戚继光的资料,并认为小说中的各种船舶数量出于虚构,不能相信。[62]

图2-2 戚继光《纪效新书》之《安摆船式之图》[63]

虽然船只数字属于小说家的虚构,但这种分前、后、中、左、右五军的水军阵型却是由来已久。南宋韩世忠金兵对阵时,宋军的船队阵型就呈五军状态:

世忠军皆海船阵于江中,中军船长大,处于中,余四军皆分列以簇之,甚可观,辎重船皆列于山后。[64]

可见这种阵型的特点是中军的大型船只在中间,其余四军分列围护,具有后勤职能的辎重船则被安排在最后,免得在作战中遭遇袭击。明朝中后期的《苍梧总督军门志》中记载了广东水军的五军阵型:

一、兵船在海,为一水寨;在陆,为一营。今以南头寨为中营,碣石寨为左营,柘林寨为后营,北津寨为中副营,白鸽寨为右营,白沙寨为前营,各营大小五方旗,照依五哨分为前左中右后制造。[65]

但作战与行军时的阵形不同,有研究认为行进中的船队不可能有固定编队形式,如郑一钧在《郑和下西洋的贡献与局限》中所述:

郑和船队进行的是远洋航行,在长时间、远距离、多海域的航海中,航行要受风向、风力、海流流向和流速、航道宽窄深浅及突然而来的气象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采取这样一种固定的燕子形编队形式,否则,在海风、海流的作用下,这种编队形式立马就会被打乱,造成严重的碰撞,而无法正常航行。[66]

《纪效新书》也认为船队阵型应根据地形而变:

以上摆船之说,大端海涛汹涌,港有弯曲阔狭、当风隐风之不同,随港形深浅,难拘一定之势。此言处宽回水善之形耳。设使狭如羊肠,则又当单只一字顺下,不可拘方也。[67]

又如《海道经》中记载海船排列过密时会产生危险:(www.xing528.com)

从实际情况来看,海上情况多变,下西洋船队面临的风险很多,其阵型应参考明军早期水战中有一定防备时的行军状态。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与陈友谅军队曾有多次水战,其战术和阵型特征可以作为参考。根据明朝早期文献《纪事录》的记载,朱元璋水军行进时曾有这样的阵型设置: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七月】上亲征江州。海船五十余帮,大者容一千人,小者容八百人,船五只为一帮,惟上所乘船容一千三百人;风斗船五十余只;平口浅船俱载马匹、粮赏、军器,随其后;选轻便快船,命伶俐官军乘之,为前锋。[69]

由从朱元璋大军行进时的阵型布置,能看出不同职能队伍的阵型安排:快船在前,为前锋,中间是指挥船和官军运船,辎重粮船在最后,可以视作一种简化的五军阵型。而在此之前,元朝越海征伐日本时,也有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和汲水小舟这三种不同种类船只的记载。千料舟应属官军乘坐的主力军船和运输船,拔都鲁轻疾舟属于轻便的前锋船,汲水小舟则是机动的取水船,可以看出它们在船队中的协作作用:

(至元)十一年三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70]

与此相似的还有清代出使琉球的李鼎元的记载。使团为了避免被袭,将船队划分成三起出行:第一起是先锋船,12只,作用是探看敌情;第二起是由20艘战船护卫的使臣乘坐的封舟;第三起是8艘在左右两翼接应的船。另外还有在船右侧安置的杉板小船,即可以用作取水、救生,以及大船停泊在港口附近时,从船到岸上摆渡之用的小舢板。由于李鼎元出使时,海上并不太平,因此在出港时还排兵布阵,制定了迎敌对策:

排定船只,各执器械,分三起出口。先锋船十二只为一起,若遇贼,视贼船扬帆来,即落帆让之。如贼船落帆,我船即扬帆直过,不必打仗,俟二起接著,打仗。闻连珠炮,即将船转回,前后夹攻。二起为封舟,配战船二十只。三起配船八只,左右接应。令船户车杉板,置于舟右。[71]

由此可以看到,在准备进入正式作战状态时,作为左右翼的船依然要出现。如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最终决战前,大军行进时就有左右翼护卫:

上敕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为前锋,平章廖永忠、俞通海为左、右翼,余船列帮而进。上以所乘船如征江州之势,令愈严肃,师愈鲜明,舟愈齐整,戒将士曰:“昼则视旗帜,夜则视灯笼;远则听信炮,近则听金鼓。”以翱、翔二船为左、右副,以风斗快船为前导,大小船只相继而进。[72]

由此可以推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很可能也像这样,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阵型设置。当海上环境和平、风险较小时,采用前锋船、中军船、后勤船的三段式阵型,以便于行进为主。而在进入危险海域,有需要作战的可能时,则以防御为重,采用中、前、后、左、右五军阵型,尤其加强左、右翼的拱卫作用,以护卫指挥中枢的安全。

而对于如何避免船队行进时各船之间由于数量太多、密度过大而形成拥挤碰撞事故,水军会有自己的行进次序,即文中描述的朱元璋军队“大小船只相继而进”。关于具体操作方式,早在三国曹操就有规定,要求各船根据鼓声行动,“鼓三通鸣,大小战船以次发,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后不得易,违令者斩”[73]。明代中后期文献《洗海近事》中也有相关规定:

行船遇单日,左哨先开,次右哨,次大中军哨。双日右哨先开,次左哨,次大中军哨。务要齐齐整整,不许混乱。[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