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备保住水军,赢得人心

刘备保住水军,赢得人心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好歹保住了。没有那一万水军,东吴凭什么跟你结盟,你怎么打下三郡,怎么“绝北道”?他没有像罗贯中笔下那样拼尽全力轰轰烈烈誓死护卫百姓,而是早早调离并保存了主力军队。在生死攸关的局势下,刘备既以冷静的头脑,下令调离军队,保住了最后的军事实力,为日后争霸天下保留了火种,又用仁义之举赢得了荆州百姓的人心。

刘备保住水军,赢得人心

“不攻襄阳”外加“带着百姓跑路”,实际上就构成了历史刘备“携民渡江”的全部内容。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添加的刘备号啕大哭、欲投江自尽等无比做作的情节,其实不仅没让人感受到刘备丝毫的“仁义”,反而把他推向了“伪君子”之列。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的改编可以说是失败的,即使它在整体上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经典。

刘备南撤路线图

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曾坦言刘备是能与他并论的天下唯二“英雄”,所以真正的刘备也绝不会像罗贯中笔下的那样只会哭哭啼啼、矫揉造作。

恰恰相反,刘备是一个争夺天下的枭雄,而枭雄的“仁义”必须是有限度的。

从樊城撤军时,刘备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分兵,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

——《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

当时的情况,刘备的南撤大军虽然人数达到十万之众,但真正有战斗力的“被甲者”只占少数,如果受到曹军的攻击,这支军民混杂的队伍势必一触即溃,陷于险境。

因此,秉持经济学里“风险分散化”的原则,刘备的做法是与关羽分兵,命他率领主力一万水军乘船沿汉水而下,而他自己率领剩下的少数步兵,同诸葛亮张飞、徐庶等人一起,与十多万荆州百姓尽量赶路,二者最终会于江陵。

说得简单点儿,就是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后来刘备自己虽然在当阳败得一塌糊涂:老婆丢了,辎重丢了,阿斗差点儿没了,重要谋士徐庶也因母亲被抓转投曹营……但是,关羽的一万水军好歹保住了。

这一万水军有多重要呢?同东吴联盟谈判时,诸葛亮挂在嘴边最多的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收荆南三郡,靠的是那一万水军;协助周瑜取南郡时,著名的“绝北道”之战也是出于关羽之手……可以说,刘备集团后来绝地逢生、时来运转迎来了春天,倚靠的从来不是什么仁义道德,而是扎扎实实杵在那儿的一万水军。

没有那一万水军,东吴凭什么跟你结盟,你怎么打下三郡,怎么“绝北道”?

乱世之中,军队才是王道。在诸侯混战中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刘备,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面,就能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刘备确实“仁义”,但他的“仁义”是有限度的。他没有像罗贯中笔下那样拼尽全力轰轰烈烈誓死护卫百姓,而是早早调离并保存了主力军队。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携民渡江”这场戏中,刘备扮演的只是一个带着百姓跑的“领路人”角色,而不是大家心目中的“保护神”。甚至,当面临曹军虎豹骑的猛烈攻击时,刘备连“领路人”这个身份也只好丢弃: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www.xing528.com)

——《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

老婆孩子都丢了,百姓当然就更管不着了。

生死关头,刘备的确还是那个珍惜生命的枭雄。然而,如果我们以此站在道德的高地指责刘备假仁假义、惺惺作态,那就大错特错了。不攻襄阳,这是刘备的义;带百姓跑,这是刘备的仁。从逻辑上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一个人做了好事,但没有做尽好事,他还是个好人。同理,刘备虽然没有仁至义尽,但确实有仁有义。

对此,当我们还在以各种阴谋论视角解读这段历史并试图抠出某些所谓的惊天真相时,距其一百多年的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早已做了非常公正客观的总结:

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汉晋春秋论·先主到当阳》

只此一点,刘备就无愧于仁君之名。

【编者按】

在生死攸关的局势下,刘备既以冷静的头脑,下令调离军队,保住了最后的军事实力,为日后争霸天下保留了火种,又用仁义之举赢得了荆州百姓的人心。“德不孤,必有邻”——十万百姓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刘备的仁德,“携民渡江”也成为后人敬仰刘备的传奇故事。

于是,人们都认为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季汉霸业,正是因为他用仁行义举凝聚了人心。诚然,“仁义”确实是刘备在汉末纷争中争取人心的秘密武器,但正如携民渡江一事,刘备仁义之余不失理性,保留的军事实力才是他日后翻盘的关键。那么,当十余年后,刘备听闻关羽被害,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反对而愤然东征,这又是为何?这次,刘备真的是因为“兄弟义气”而忽略了天下大势,不顾“联孙抗曹”的大计吗?从三顾茅庐到携民渡江,我们已然很清楚地意识到,刘备绝非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那么,他东征吴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下篇文章将揭示刘备的内心和他身后的人心向背。

参考文献

史料:

1. [晋]陈寿:《三国志》。

2. [清]严可均辑:《全晋文》。

专著:

易中天:《品三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