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湾里村史-住房演变和新村聚集的影响

湾里村史-住房演变和新村聚集的影响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楼房以二层居多。一是三楼上基本不住人,因农村房屋占地面积都有200来平方,多的人家占到5、600平方。落驾港塘口塘路,一直往前就是崇福镇2012年后,新村集聚,凡需建房的都必须拆了旧房,到村里统一规划的地方建造外形一模一样的房子。新村点的房型,占地刚开始是160平方米,后来改成120平方米,基本是三开间,与旧式民居相比,少了廊屋、天井、生产配套用房。散落的村庄因为新村集聚又开始聚拢,但只是村落,再无宗亲血缘。

湾里村史-住房演变和新村聚集的影响

白墙黑瓦的房子,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前。村里人家大多数为平房,还有不小一部分只是个茅草棚,或是一两间瓦房,边上、后边搭建几间茅屋。少数人家,则是楼房,而极少数,有厅堂、有高楼,但这样的房子,方圆十里不过一两户,显赫的房子也常常成了标志性物体,有些甚至叫成了村名。

不管是什么样的房子,起角不高,好一些的大门间,最高的正梁处也不过3米左右的高度,四周屋檐更是低到手能攀到,至于一些披屋或后边的猪羊棚,一人高也没有。村庄的房屋既聚又散。一般聚在小河两侧或池塘周围,人家与人家之间却是散开的,很少有连成一大片的房屋。

1949年后,和平日子里出生的小孩也增多,加上后来的光荣妈妈政策,人口一下膨胀,到了改革开放10年后的1987年、1988年,物质财富猛增,村民手里有了许多积蓄,于是出现了建房高峰。大部分人家拆了平房建楼房,但当时的楼房,为了省钱,墙面是红砖,开斗砌,并不结实。它一个大的特点是,楼上阳台栏杆常常用碎酒瓶玻璃片或一色的小石子镶嵌出一些图案花纹作装饰。楼房以二层居多。20世纪90年代后,此期间的房子特征是:三层为主,平顶,地平也不是清水泥了,而是磨石子地平。考究的人家还将小石子组成图案。但马上发现这房子出现许多问题。一是三楼上基本不住人,因农村房屋占地面积都有200来平方,多的人家占到5、600平方。已经有许多房间了,何必费力上三楼住宿?三楼的平顶,夏天太阳晒一天,成了蒸箱。于是三楼基本空着,或用来堆放柴、匾等杂物,取用也很不方便。江南多雨,平顶的天沟就很重要,浇铸时工艺不到位或水泥用得少,加上落叶尘土的积累,下水口常被堵住,造成漏水。于是在2000年后,一些无力重建新房的人家,就将平顶重改成坡顶,没有粉刷的“牡丹香烟”的外墙(四面红砖,乡民的谑称)也作了装修

2005年左右,一些人家再次建造新房。这时引领建房潮流的基本是一些小企业主或做生意者,所造房屋样式是带了西式的别墅式,屋顶上常安装了一串金属球的避雷天线。不重新造房的人家,也重新进行了装修,用铝合金玻璃窗封了阳台,外墙也贴了瓷砖或马赛克。这时候的房子,开始注重室内的装修。而此前,室内装修常常是被忽略的。一些看似豪华的房屋,里边的房间简单到只一张床,几个旧柜子而已。地上是极普通和价格低廉的瓷砖。(www.xing528.com)

落驾港塘口塘路,一直往前就是崇福

2012年后,新村集聚,凡需建房的都必须拆了旧房,到村里统一规划的地方建造外形一模一样的房子。新村点的房型,占地刚开始是160平方米,后来改成120平方米,基本是三开间,与旧式民居相比,少了廊屋、天井、生产配套用房。房子不再是纵深一条,而是方方正正一块,也就没有了“直落”这个概念。户型与外形,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业品,里边的装饰,也是大同小异。因缺了些判断,所以从众难免,所以常有走错者,尤其是老人,有时找不到家门,也就不奇怪了。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自来水进入村庄,交通工具也以汽车为主,小河不再是村庄的依赖了。竹林青青,逶迤水流,掩在河流两侧竹林树荫里的农舍,也逐渐在田野里散落开来,如同淡了的血脉。夏夜里也不再聚在一起数繁星,因为星星已被尘掩,电视手机游戏比数星星也更愉人耳目。散落的村庄因为新村集聚又开始聚拢,但只是村落,再无宗亲血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