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湾里村史-习俗演变与隆重庆典

湾里村史-习俗演变与隆重庆典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俗中的许多规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民间习惯。在习俗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吃。有些习俗,已完全脱离了其初时的意义。近十年来一改以往的节俭之风,一些习俗在形式上越来越隆重,越来越夸大,极具铺张浪费。周岁酒席中的蛋糕提供与简单仪式服务。与酒席费用、杂物开支增加相反的是,习俗的仪式程序越来越简单化,内涵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越来越减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条件的大幅好转,传统习俗有了较大变化。

湾里村史-习俗演变与隆重庆典

习俗活动是村民日常贫乏生活的点缀,有些也是生活生产所需,如庙会的流动集市。有了习俗,生活才有节奏,日子才有起伏。习俗中的许多规矩,成了人们日常生活民间习惯。

在习俗活动中,最主要的还是吃。这也是“民以食为天”的印证。玩着花样吃,换着理由吃。吃平时舍不得的,做平时没时间的。有时尽管是一次大的浪费,但其间所得到的团聚、交流却是平常所缺的。在漫长的农耕岁月,日子几乎是重复的,唯有节日、一些特殊的日子,才是平凡中的涟漪,令人期待。当然,也有些短暂的习俗,带着盲目的敬畏,无厘头的流行,莫名的消失。

习俗常以祭祀、吃请表现,所以与百姓日常生活水平紧紧相连,经济条件不好的时期或紧张的人家,删繁就简,尽量减省。实在不能减免,就过过形式。但从1958年开始,形式也没有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家温饱都成了问题。1963年开始,一些习俗开始稍稍有点形式,买不起三牲水果,就点个香烛表示一下。到1966年,破四旧运动,凡旧习俗在破之列,一切习俗都不允许。最厉害的是1966—1968年这三年,祭祀祖宗都不允许,过年过节不允许“请太太”。1966年最为干净,村民家里准备的过年肉、年糕等过年物资,都会被大队里没收去。拜年走亲戚当然取消。为了防止阶级敌人的破坏,村里的“四类分子”(地、富、反、坏)需要在大年夜集中。每户人家一至两人,由大队里的工作人员上门通知,大年夜至年初四,四天时间待在肇昌小学或湾里村小学。现在觉得可笑之事,当初不知有多少无奈。(www.xing528.com)

习俗在悄悄地嬗变,踩着时尚的点。有些习俗,已完全脱离了其初时的意义。在当下保留着的众多的习俗里,更多的是娱乐。近十年来一改以往的节俭之风,一些习俗在形式上越来越隆重,越来越夸大,极具铺张浪费。大部分的仪式结束后,都有一些回礼,自族宗亲也要分一些东西,如满月时分包子,做寿时分寿桃,上梁时是上梁糕,结婚是糖与上头圆子等等。根据亲疏远近的不同,东西有增减。但近十多年中,这些分出去的小东西也越来越多,近几年出现了专门的商贩,如喜糖铺、喜庆糕点丧事一条龙服务等。这些店家将所有需要回礼的糕点糖果整合在一个盒子中,并准备了不同的档次,价格当然也不同。主家根据自己所能承受的选择自己所需。以前需要花几天时间准备的一些米粉糕团,现在的店里都有提供,一些需要重新蒸了吃的糯米圆子类的,都改成了即食品种。随着婚丧喜事,尤其是婚事与喜事中不断增加的喜庆环节,商家也不断增加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甚至会自己想出一些项目,引导消费。如婚事中的花车租赁与包装、礼服的提供与不断翻新。周岁酒席中的蛋糕提供与简单仪式服务。丧事中和尚道士与花圈、神公套、纸冥器提供等也一并提供。与酒席费用、杂物开支增加相反的是,习俗的仪式程序越来越简单化,内涵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越来越减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经济条件的大幅好转,传统习俗有了较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