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习俗:湾里村史中的小孩磕头、祭祀和媒人牵线过程

人生习俗:湾里村史中的小孩磕头、祭祀和媒人牵线过程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孩由大人抱了磕头。祭祀完毕,化掉马幛,燃放炮仗。盛贯一也不清楚这个习俗的原因,他当时隐约觉得与其妹妹不到周岁出了一颗牙齿有关。媒人牵线,双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将女方的庚帖拿到男方。还时需附赠一包状元糕、一包糖,由媒人跟女方说明情况。

人生习俗:湾里村史中的小孩磕头、祭祀和媒人牵线过程

做三朝:人来到世界的第三天,称三朝,村里人家有个斋星官仪式,一则公告之,二则佑小孩平安。一些人家重男轻女,男孩做三朝在第二天,如是女孩,则在第三天。

做三朝一般都是自家准备,也有极少数人家是外婆家来准备,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外婆家经济条件较富裕的。

做三朝仪式较简单,但一方头刀坐臀肉必不可少,与鸡、鱼,称三牲。另需三样水果、三样糕点、香烛。最后放四个炮仗。

满月剃头:满月剃头仪式基本由外婆家来操办。外婆家要提早几天作准备,除了鸡、肉、鱼三牲,需要做一些米粉包子寿桃。包子是三角形的,简单的拿个糕饼印子印一下,家中若有手巧的嫂嫂,则常会捏空心包子。包子由一张圆形薄饼,拉起三边对捏而成,有的还在捏合的边上捏出一些细小的花纹,通常是绞丝纹。包子的背面嵌半粒或更小的一块枣子。寿桃一般都是模子印的。

满月这天,小孩的舅舅便早早挑了包子、鱼肉去外甥家。考究的人家还要买个马幛。在没有马幛卖的年代,有的人家用红纸写一下,放在祭祀桌子上。如是男孩,写“太上老君”,女孩则写“瑶池王母”。祭祀的桌子上除了鱼肉水果糕点等,米粉寿桃与马幛也须摆放,如无马幛,则用写了太上老君与瑶池王母的红纸代替。小孩由大人抱了磕头。祭祀完毕,化掉马幛,燃放炮仗。

剃头师傅是请上门服务的。剃好后包个红包,一般比普通理个发高些。20世纪60年代左右只几角钱,现起码200元。如家境好,高的有给2000元的。

包子、寿桃分给同宗自族和亲戚。以前分亲戚也只是近亲属,或只限于擔了舍姆汤(亲戚给生产前的孕妇送的鸡蛋、红糖、枣子等礼)的亲戚。现分发扩大到了整个自然村和所有亲戚,亲戚在生产前的礼,大部分都改成了红包,一般在600元左右。近亲且经济条件好的,则礼金远超600元。只有老亲(远亲)的长辈,送一些实物礼品

条件好的人家会办满月酒,酒席会有多桌。经济条件一般的,外婆家来的人和自家人一起吃个饭。满月酒办的人家不多,现在也是如此。

周岁酒:小孩周岁一般都比较重视,大部分人家会办周岁酒。周岁酒一般是小孩过了10个月就办了,称“孥十周”。

小孩周岁,外婆家依旧要早作准备,主要是一个米粉做的大塌饼,直径约近15厘米,厚约1—2厘米,用模子印出来,背面嵌一块枣子。办酒这天,外婆家挑了鱼肉、塌饼去给外孙庆生。

近亲客气的也要提早送周礼,礼物一般是一块布、半斤毛纱,如送一套小衣服,那是非常客气的了。送了礼的亲戚,才有资格吃周岁酒。但也有许多经济条件不好而不办酒的人家,这样送了礼,也没得吃周岁酒了。

办酒当天上午,先进行斋星官仪式,与满月时同,不同的是寿桃换成了塌饼。在湾里村,做抓周仪式的人家不多。一般都是小孩换了新衣服,由外婆抱了,手捏一支香,到村坊上去盘一转(走一圈),再回家磕头。肇昌桥的盛贯一记得其妹妹小时候,还由奶娘抱了出去。奶娘是骑塘人,抱其妹妹时,套了一只鞋在小脚上,路上故意让鞋掉了。这鞋称“孤鞋”。盛贯一也不清楚这个习俗的原因,他当时隐约觉得与其妹妹不到周岁出了一颗牙齿有关。

塌饼分同宗自族和亲戚。

现在的周岁酒,不管送礼与否,只要是轮到全家吃喜酒的,都会被邀请吃周岁酒,所以酒席数少则十几桌,多达几十桌,且由原来的中午一餐变为中晚两餐。送礼也不是一块布或半斤毛线了,大部分都是衣服、玩具,价值在几百至千元不等。近几年则大部分改成了红包,且红包分两包,一包给小孩,约在600元左右,另一包是酒席礼钱,一般在1—2000元。亲戚按远近,数目有高低。

分的东西,也不是一块塌饼,是一盒子整装好的糕点,价格不菲,蛋糕店都有提供。现在出现的新苗头是,不分东西,回一个200元左右的红包。

入小学:有入学的外孙,外婆家要准备好书包和一些糕、糖。糕必须为状元糕。20世纪30年代前,大部分是私塾,第一次见老师,有拜孔子礼,后私塾逐渐被洋学堂代替后,孔子礼也没有了,但见到老师须鞠躬。小孩进现代学堂,外婆家除了书包、状元糕和糖外,还须有文具用品。

现在的外婆家要准备衣服、套鞋、伞、书包、文具、糕、糖。条件好的还会给大红包。

大学酒:大学酒是近十几年中逐渐流行和普及的。家中有小孩考上大学,请关系较近的亲戚和朋友吃一餐饭,被邀请的亲戚和朋友都要给红包,红包礼金从前几年的600左右,到现在已涨到2000以上。经济条件好的舅家或姑家,如生意做得较大或有较大企业,礼金就在万元以上。

结婚:婚姻结缔在以介绍为主,婚前不见面的时期,一直至半自由恋爱时期,结婚习俗基本由六个步骤组成:对帖子、报吉回吉、擔茶、结婚、谢媒、讨蚕汛。近十几年已简化为定亲、结婚、讨蚕汛三步,这也是以前婚姻六礼的嬗变。

1989年的结婚场景(徐建荣摄)

2014年的结婚场景(徐建荣摄)

对帖子:也称出帖子。媒人牵线,双方父母同意后,媒人将女方的庚帖拿到男方。庚帖是由一张写有女方生辰八字的红纸和一个红封袋组成。例:一女孩生于公元2000年八月初八下午4时,以天干地支表达是“庚辰桂月初八申时”,则红纸上就写上这八个字,称生辰八字。红纸套在用红纸糊的红封袋中,封袋开口处平头,不必有一面长一点作盖头也不必糊封住。

媒人送庚帖到男方后,进门前,男方父母点燃灶山前的香烛,用放了一张红纸的米淘箩,到大门口接过女方庚帖。将放了庚帖的米淘箩,恭敬地放在灶山前,等到成双日子(月、日为双数),拿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请盲子先生(算命占卜)按双方生辰进行掐算。如双方契合是好姻缘,则留下帖子,准备下一步的报吉回吉;如不契合,男方便将庚帖通过媒人还给女方。还时需附赠一包状元糕、一包糖,由媒人跟女方说明情况。这叫“不对还帖子”。

自由恋爱、男女婚前可见面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还是需要对帖子这个过程。如双方生辰八字不配,恋爱谈得再好,父母也会反对,最后分手的居多。现在很少有人家再去卜帖子了,即使有卜,也是父母偷偷进行,即使八字不相配,与婚姻也无关了,关键还是青年男女双方意愿。

报吉、回吉:男方问名得吉后报以女方,称报吉。女方选定一日子,回吉。回吉前女方要准备一担饭园。饭园是糯米粉做的形似小饭碗的圆子。糯米粉生粉做好,里外都粘上糯米米粒和红绿丝(萝卜丝染了染料),“碗底”嵌一粒小红枣,从红枣开始画上红绿条纹,蒸架蒸熟。

回吉这天,男方的娘舅、姑父和媒人一起去女方家,同时带去的是几个红封筒,当然最重要的是封筒里的礼金。所以娘舅、姑父到女方家称“押盘”。女方可对封筒里的礼金提出异议,要求增加。这时就需要男方的娘舅姑父作出表态,要么当场到男方家去取,要么约定下次擔茶时再补,全凭娘舅姑父的水平了。

回吉这天的封筒基本是:文定之敬、如意、堂上之敬、表礼、装糕磨粉。文定之敬是给女方父母的养育费,这是这次封筒中最大的一笔礼金,20世纪70年代需100多元,90年代是几千到一万。如意是给女方的首饰;堂上之敬是给女方父母的礼金,但女方父母需还给男方父母的,所以也只是个形式;装糕磨粉实是饭园钱。表礼是每次送礼必不可少的一个封筒,所谓“从头表到底”,但不起实际作用。男方将封筒交给女方后,女方不留饭,押盘人员将饭园带回,男方将饭园分给亲戚。收到饭园的亲戚也就知道哪家小伙子已经有对象了。

从回吉开始,女方已确定为男方家的人了,若要分手,须还礼金。如在回吉后,双方中一方如不幸身故,女方不得另嫁,男方可另娶,但得先娶阴亲,然后才能另娶其他女子。

擔茶:报吉回吉以男方为主,擔茶则以女方为主。主要目的是“准日”,就是将婚期定下来。

擔茶这天男女双方都需准备几桌酒席,男方是准新郎的娘舅、姑父,女方是准新娘长辈,每家两个,一般是4-6桌。有句话叫:娘舅姑父表小伯,外公外婆轮勿着。

擔茶这天的主要任务是男方第二次送封筒到女方,钱款要远远高于回吉这次。这次的封筒主要有:

聘礼实是新娘的嫁妆,陶食是女方的酒席钱,堂上之敬有两个,是给父母的,当日会还回;尊舅是给新娘的兄弟的,厨司是女方请厨司的烧菜钱,状元是嫁妆里的马桶、脚桶的箍桶钿。除了上述礼金,还需几个红包,称盘钿。盘钿是给准新娘的长辈的,每户一份,有大盘、小盘之分。大盘是给娘舅、姑父、干爹、大伯;小盘是给全部表亲和小伯。长辈拿了盘钿,婚礼前要加了倍还礼,一般送一些衣料、床上用品等。

女方提早做好一些米粉方糕。糕约15厘米见方,上面放红绿丝,用红染料画出一个方格图案,称雪糕。雪糕要装一担,基本按男方亲戚人家的多少来定。

擔茶这天的步骤是,早上准新郎与其娘舅、姑父、媒人拿了封筒去女方家,娘舅姑父称押盘。将封筒交由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如提异议,男方的娘舅、姑父就要想办法解决。中午在女方家吃饭,饭后挑了雪糕,拿了女方回的堂上之敬封筒回。同时确定结婚日期,商量相关事宜。

茶盘酒结束,女方要办嫁妆,请箍桶匠做马桶,脚桶。请裁缝做新衣裳。

现在在结婚前所有步骤只剩下擔茶,年轻人统称为“定亲”。定亲规模略小于结婚,一天时间。酒席达7、8桌甚至更多。女方提早准备一些糕点,除了雪糕,还有水果、糖、糕点,多达十七八担。现在更是喜糖铺子整盒包装好。但不管怎样,雪糕是少不了的。礼金的名称已减少,整个封筒打底18万现金。经济条件好的人家远不止这个数。盘钿相应也增加了。收盘钿的长辈送礼也不是实物,而是一个红包,红包礼金在2000元及以上。

现在擔茶这天的步骤是:早上准新郎与娘舅、姑父拿了封筒去女方家,在女方家吃饭后,准新娘到男方家。所以新人与双方父母见面,这样父母给新人见面钿,见面钿的数目不小,少则大几千,多则一万多,父母两人,一人一包给准新人。定亲这天,现在的准新娘也是考究得化妆,也有摄影、录像。从前新娘结婚前是不去男方家的,现在定亲成了婚礼的预演,这样一来,亲戚们都得掏两次见面钱。在见面钱数目不低的当下,新人的近亲们有了很大的压力

婚礼:简单可分十个步骤:送拢头、上头吃夜饭、娶亲、拜天地、收见面礼、拜太太(祭祀祖宗)、回门、邀转朝、正酒、谢媒。

婚礼从正日的前一天就开始了,亲戚多、规模大的要提早几天。杀猪宰羊是少不了的,男方准备礼金,女方准备嫁妆。

正日前一天一早,新娘邀上媒人(催媒,须到媒人家里去请),请娘舅姑父押盘,去新娘家送封筒。这步骤称“送拢头”。拢头的封筒见下表: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肚痛之敬是给新娘母亲的,谢怀胎十月。柯礼之敬是谢媒人的,需两个封筒是男女双方两个媒人。总搞是谢相帮大伯的。因结婚后就没机会了,所以新娘及其父母在这天可能会提许多要求,主要是衣物首饰、封筒礼金,所以这天男方的娘舅姑父会经历比前两次更艰难的谈判。而且送拢头到女方,女方有不留饭的习俗,因为留饭的话,男方的这几位重要亲戚是“新亲”,新亲必须要有整个的腣膀来招待,在肉极为金贵的年代,一次婚宴的腣膀是算准了的,一个腣膀的代价不小,男方也必须为这餐饭包一个小封筒给厨司。如果谈判时间长,常会饿肚子到下午,所以称“饿煞拢头”。

拢头结束,开始上头。上头实是一个成人礼。有个斋星官的仪式。男女双方各自在家进行。正对大门正中间垂直放两张八仙桌(因这天放的供品和东西较多,所以需用两张桌子),桌子的板面缝要注意东西向而不是南北向。桌子上的东西是:上头圆子(米粉做的空心大圆子,上头正中一点红,里面放两粒枣子。)、各色糕饼干果、水果、粒糖、百子炮、炮仗、龙凤花烛。另放星官斗(量米用的斗)一只,米放大半斗,插小手提秤一杆,镜子一面,红包一个(给喝礼大夫)。秤头镜子等物件上都系一丝染红的丝绵。新郎的大礼帽放在合子盘中。上头时,新郎在新房中,喝礼大夫唱着赞词,男女小童一对提灯。喝礼大夫唱一遍,红人师傅吹一遍,小童提了灯去一次新房门口,催促三次后,新郎跟随小童到堂屋,在花烛前站定,由父母将合子盘中的礼帽给新郎戴上,新郎三鞠躬,提灯小童再将其引入新房。在新娘家,上头仪式也是同样,不过合子盘里不是礼帽,而是新娘的头饰。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盘子里是一朵大红花。20世纪90年代后,新郎的礼帽已不用,改成一朵写有新郎字样的小红花,新娘则仍是头饰加小红花。2000年后,纸做的红花逐渐由鲜花所代替。

上头仪式后,放炮开宴,称“上头夜饭”。当天夜里新郎不能睡新床,新床要让四个小男青年睡一晚,称压床。晚饭后,近亲眷的女眷要留下来帮忙做一些糯米小圆子,圆子大小直径才1厘米左右,第二天新人拜天地时放供桌上,称结烛小圆子。

娶亲,用娶亲船,娶亲船就是平时的罱泥船,所以有“罱泥船上讨媳妇”之说,只是娶亲这天,船临时搭了个油布棚。船不大,一只不够就用两只。走的是水路,速度又慢。以前结婚都在冬天,娶亲船须在天亮前就到新娘家,如新娘家路途较远的话,前半夜就要出发,碰到天气冷,还要边破冰边前进。敲冰木头粗约15厘米,长约25厘米,中间打个孔套一根约2米长木柄。娶亲要敲锣,意谓鸣锣开道。娶亲去的是同宗的同辈和长辈,派一人蹲在船头,负责敲冰敲锣。娶亲路远的,船上还要准备些饭菜。女方相帮早早会在轿埠边听锣等候了。亲船靠岸后,船上的人不能立即上岸,女方相帮有人拎一提桶水放在船头上,这时就要给提水的人一个红包。这叫换水封筒,这意思是有财(船)有势(水)。这时相帮人还帮助带缆绳、铺跳板。带绳搭跳的也要一个红包,这叫带揽封筒。意思是牵线搭桥。船上人上岸后,还不能进入女方家门,而由媒人先进边门,请女方放炮仗开门。这时女方或新娘常会提一些要求,最多的是要求男方再加礼金或新娘衣饰,男方要准备好开门封筒。事情谈妥,有人开门,娶亲跟随者要赶紧将开门红包给开门者。有的地方过一道门就给一个开门红包。接下来是摧妆,要求新娘快快梳妆,因为拜天地最迟不能超过日高三丈时辰。而新娘往往会趁机提些要求而赖轿。新娘由舅舅抱上船,新郎要给抱舅封筒。卷顺红包给作嫁衣的裁衣师傅,因为当天的嫁妆由裁衣师傅来打包,后来裁衣师傅不用了,但封筒规矩还在,新郎随从进门时就直接给当家,由当家给打包的相帮。嫁妆除了丝绵被子、衣物等,富裕人家还会嫁丫头、寿板。但无论贫贱,一棵万年青,一枝火桑是少不了的。万年青和火桑,种在男方家的地里。

亲船娶亲回,婆婆要先躲起来,以免相冲。新郎径直进新房,新娘由新郎大哥或娘舅抱上岸,这时堂屋外的廊屋下早摆好一张椅子,前面放一铜火炉,铺着红坐垫,新娘在椅子上坐定,脚踏在火炉上,盖着红盖头,小孩们都围着新娘,往盖头下偷看。堂屋里的两张八仙桌也早已摆定,上面的供品与前夜上头时差不多,只是上头圆子换成寿桃和长寿面,增加一些糖和喜钿(以前是铜钱与银角子,后来是一分两分的铅角子,现在是硬币)。桌子右边靠一部座车(婴儿车),左边靠两枝用红丝绵扎一起的甘蔗。红人师傅开始吹奏,上夜的提灯孩童仍旧提了灯,上新房请新郎,三次后,新郎出房,在斋星官的桌子前与新娘隔门槛相对坐定。这时喜娘(喜家大妈,不请喜家大妈的,可指定亲戚中一姑娘)端一碗红糖茶,喂给新郎新娘各一口。喝好糖茶,再喂结烛小圆子。吃好小圆子,新郎新娘拜天地。喝礼大夫说一节谁也听不懂的祝词,喝一声夫妻对拜,送入洞房后,话音未落,小孩们开始抢斋星官桌子上的喜钿。一边的喜娘比小孩们快一步,将喜钿往外撒了出去。提灯孩童拿了桌上的花烛,引了新人进洞房。

早餐开席。

现在娶亲是上午了,新娘娶回来,拜了天地后吃中饭了,早饭只有相帮大伯和自己家里人吃。

新郎新娘进了洞房后休整一会,外面堂屋早就布置了两只太师椅,椅子前铺了红地毯。新娘与新郎站在地毯上,由喜娘请新郎的娘舅舅妈、姑父姑妈等近亲属依次与新娘见面,新郎新娘向长辈行礼,长辈拿出准备好的红包——见面钿给新娘,新娘以准备好的毛巾手帕等回礼。20世纪80年代后,这环节慢慢取消了,改成了长辈去新房给见面钿,新娘在新房里给回礼、分喜糖。到了近十年,糖果不再是稀有东西了,小孩们也不会緾着新娘要喜糖了,见面钿在晚上正酒时给了。给见面钿亲戚的回礼,也不是一条毛巾了,而是一盒毛巾。亲戚自族们每家每户都有放了上头圆子、糖果糕点的一盒礼物。

跟活着的长辈们行过见面礼,接下来是跟去世的未谋面的祖宗们行礼。三只八仙桌,正对大门一只,另两只与正对大门的以45度角斜向各摆一侧。三只桌上鱼、肉、菜成叠,桌子三面各摆一排酒盅,南向一侧为香烛。新郎新娘带头敬酒叩头行礼,后是新人的长辈们、同宗自族都来叩头行礼。

在新娘家,新娘出门后,新娘的兄弟们(包括堂兄弟们,姐妹一般都陪新娘送亲来了)准备邀转朝了。女方的邀转朝也称“吊烟囱”。邀转朝须扛一捆甘蔗,到了新郎家后,新郎家要准备一桌茶宴,上面是几样糕点,一人一碗红糖茶,一般是红糖加饭镬糍冲水。客人吃了站起来后,小孩们可抢桌上的糖果糕点了。新郎家还要给这些邀转朝的人一人一个红包,红包大小分亲疏远近而不同。等新人行过祖宗礼,吃过中饭,便跟着这些弟兄们回新娘家。现在下午是去游公园,拍一些婚纱照和录像。

下午男方的弟兄们去新娘家邀转朝。也是新人刚出发,邀转朝的就后脚跟去了。也是吃一桌茶宴,拿一个红包。在新娘娘家吃过晚饭一起回新郎家。

晚上是正酒,新人坐的一桌在堂屋朝南大位,称大桌。大桌上不是谁都可随便坐的,只有媒人、娘舅、姑父才有资格。桌上最大的菜是红烧腣膀,其他桌上只一块四方的东坡肉。现在每桌上都用了腣膀,且慢慢也成了看菜,但也不能缺,因为腣膀待客意味着至高无上,最客气,最尊敬了。

晚上闹新房,三日无大小。如果说拜堂是喝礼大夫的场面,闹新房则是喜家娘娘的地盘。新房摆个小酒桌场,喜家妈妈要吃小夜饭。新房里一般靠窗有个小账台桌,台桌上就为喜家妈妈放了几碟小菜,一个蹄髈。但有句俗话:喜家妈妈小夜饭,蹄胖不好吃(不能吃的意思)。但喜家妈妈到底是喜家妈妈,说是不好吃,就不戳破肉皮,专挑下面的肉。水平高的喜家妈妈把半个蹄髈挖空了,上面还是完整的。喜家妈妈边吃边随口喝好,还加上许多肢体动作相配合,黄色诙谐之语不绝于口:

夹了张肉皮让新人同时咬:吃张酥肉皮,夜夜碰肚皮

筷子扦了个肉圆子让新人共吃:吃个肉圆子,养个肉塌子(大胖小子)

边掇筷子边喝:筷子一掇,孙子阿倌一桌

拿个鸡腿给新娘:吃个大鸡腿,夜夜碰大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乡间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闹新房是村庄、甚至附近村庄毛头小伙不容错过的热闹,小菜、糖果又可随便吃,所以新房里常常挤满了人。相帮大伯里也有会耍嘴皮的,常常与喜家妈妈一唱一和。相帮大伯也在新房里摆了个桌子划拳喝酒:

一锭金

两相好

三元

四喜大红

五金宽

六六顺

七巧大

八仙寿

快得利

全家福

新房在一个闹字,不闹将来的生活不红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成分不好的人家结婚,不许办酒席,新婚夜的冷清孤单是那些人的一辈子记忆。20世纪80年代后,闹新房没了喜家大妈,也没相帮大伯,都是新郎的弟兄、朋友,以及亲戚里的小伙子。

很多东西都是结婚时一时之需,结好婚一无用处了,所以普通人家结婚时的一些东西都是借的,如红毡毯、新郎的一身行头:铜盆帽、长衫马褂,新娘的凤冠霞帔。而现在借的东西更多,往往是婚庆店一应包办,只要花钱,全副行当布置停当:鲜花、汽车、彩球、充气门坊、新娘婚纱等等。婚礼上分送亲戚的喜糖、糕点、毛巾、香烟等,都由婚庆礼品店用盒子装起来,置办方便、分送方便、拿的人也方便。但对于办礼主家的经济负担更重了。

新婚第二天一早,新郎的大事是谢媒。谢媒须有整块肉。同村或同宗相帮的依旧要来帮忙整理,同时也要谢相帮。谢相帮是请相帮的吃卤水(剩菜)。

讨蚕汛、望蚕汛:也称“请五圣”。结婚后第一年,到了养蚕时季,男方向女方家讨蚕汛。男方家裹几只蚕汛粽(蚕汛粽比平常一般的粽子裹得大,有四到五两米一只,一般粽子才一两米),再买几块绿豆糕和灰鸭蛋(咸鸭蛋)等拿到丈母娘家,丈母娘家收到东西后,要裹一担蚕汛粽(粽子多少根据女婿家的亲戚来定),择日再买上绿豆糕、咸鸭蛋、水果、糕点等,挑了粽子去女婿家祭请五圣,称望蚕汛。娘家如有巧手阿嫂,还要做几个拼布老虎头,老虎头不大,上面装饰一些小珠片小绣花,几根染色的鸡毛。老虎头放在粽子上面,张扬着这家女人的手艺。以前村里家家养蚕,所以望蚕汛是大事情。

粽子分给亲眷,现扩大到同宗自族,甚至是自家所在的自然小村坊。亲戚、邻里有看了老虎头喜欢的,常常来讨了去玩。

姑娘结婚后,约半年内不可在娘家过夜。到了立夏前,可回娘家住些日子,称住夏。

红封筒名称说明

一、对帖子:只写一个封袋。用一张红纸写上姑娘的生辰八字(八个字)套入封袋中,签头要长出封袋口的(出头)。

二、文定之敬:文定是指男方所出礼金,有姑娘身价钱意思。

三、吉祥如意:是给新娘买金银首饰的。

四、堂上之敬:给父母的礼金。

五、表礼之敬:表礼是有诚意,一表到底,每次办酒都用。

六、柯礼之敬:是给媒人的,现常写月老之敬。

七、磨粉装糕:按当时米价折算钱款数目。

八、陶食:是指办酒的酒菜钿,现常写宴礼之敬。(www.xing528.com)

九、聘礼:是指新娘办理嫁妆钿。

十、茶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及以前,有专业挑茶担打工的,是请茶担的工钿。可另用红包。

十一、厨司:是指烧酒厨司工钿。

十二、尊舅之敬:给新娘兄或弟的,按人数给。

十三、杜通之敬:是做给丈母娘十月怀胎之敬。文字应为“肚痛”,但觉得不够吉祥,常改写为“杜通”。现都写成“生育之敬”。

十四、催装(妆):催新娘梳妆上桥。

十五、抱舅:给抱新娘上轿的娘舅或大舅。

十六、状元:女方请箍桶匠箍桶费用。以前日常有面桶、马桶、脚桶等。

十七、卷顺:是给裁缝师傅打毡包工钿。

十八、总搞:给酒席自族相帮。

“九”关:男人过29岁和59岁,要进行一个斋星官仪式。

29岁称“韩信关”,是一生中要过的第一个“九”关,由丈母娘家来做。斋星官仪式所需物品,由鸡、鱼、肉、糕点、水果以及米粉做的寿桃组成,斋的这天由丈母娘家人挑了来。斋星官都在正月进行,取“增福增寿”之意。祭祀过程与满月、周岁等同。斋好后,近亲、同宗自族分发寿桃。现分发的范围扩大,东西五花八门,有一整盒子,由糕点糖果店整理六样或八样糕点,或分土鸡蛋,也有分食用油等日常用品。

59岁,一般由女儿来做。过程与29岁的同。因马上就是60岁,所以也有人家会同时做寿。做寿则需办酒席,晚辈都要来磕头,寿星要给磕头钿。同时做寿一般经济条件也是较好的人家。有些做企业、做生意人家的寿星会发掉几十万的磕头钿,这是一般普通人家难以承受的。

现在慢慢逢九都做了。

六十寿:以前的日子,人到六十已进入老年序列,是人生的最后几年来,能活到七十已是不易,村上超过八十的是凤毛麟角,所以六十这十年,有三个相对隆重的岁数。

第一是六十寿。有钱人家办寿酒,上面已讲到。

第二是六十六岁,吃六十六圤肉。父母到了六十六岁,女儿们便要准备好水果糕点,尤其是一大方肉。新年正月,女儿拿上东西,肉要划成66块,到娘家为父母斋星官。

第三是六十九岁。“人到六十九,是在棺材边沿走”。所以以前的69岁,已是寿长的岁数。69岁的正月,子女要为父母斋个星官,大家共聚一餐。

只要不是大宴宾客,一般人家都会简单过下仪式。

八十大寿:有钱人家办寿酒。办寿酒子孙磕头贺寿,寿星要给磕头红包(磕头钿是很高的)。磕头钿一包数目不小,一般农民人家办不起。现在许多人家都做80寿了。

丧葬:生死大事,甚至死大于生。在人世,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加上几千年来厚葬思想,整个丧葬过程延续三年。基本有八个步骤:

送终

报丧

大殓入棺

择地定棺

迎神(接丧)设灵位

五七

周年忌

三周年素饭满,烧灵位,棺木下葬,除孝

原来整三年的丧葬仪式,在近十年来不知不觉中已简化为两三天的事了。大殓时连带了五七、化座的一些仪式。三年座饭二十年前就几乎无人家摆了。

断气送终:人将死,还未断气,家人就该为其擦身、换寿衣。即使不在医院,民间也自有它的判断方式:行将就木之人,如耳朵竖起、鼻子朝天,也就差不多了。一断气,家人就将早已准备的草鞋烧在三岔路口。现在没了草鞋,就烧把稻草代替,现也有烧老人的其他鞋子的。将老人床头的帐子拿掉,脚、头两端点上油盏头(现用蜡烛),请村上的老年妇女到停尸房念佛。同时得赶紧到道士或和尚处求个批书。批书是一张黄纸,上写去世的人的姓名、生辰、庙界、断气时辰,上有印好的十六七厘米的方印,格式统一。以前有庙,就到庙里求批书,没有批书的话,庙里的“关子”就没有登记,没有登记,灵魂就进不了庙里,入不了阴司,成了到处飘荡的孤魂野鬼。在土地庙还存在的时期,和尚管理着当地庙界里所有人家的关子。关子其实是民间的死亡登记书,每家每户都能在庙里查到自己的祖宗。每到过年,和尚们会上门送关子,祭祖后就把关子烧掉。和尚的回馈是一把米或一捆柴。现在庙早拆了,村上人家存在庙里的祖宗三代的名字及生辰,也早已毁掉了。新建的庙也没了关子这一事情。

报丧:自族里人到死者家里商量报丧。到死者的亲眷家报丧,一般都不跨上亲眷家阶沿石,如跨上了阶沿石,对方得递点东西,如香烟、茶水等,如果进了对方屋,就得在他家吃饭了。所以一来客气,二来少打扰,报丧的人就站在人家的稻地上喊喊。到对方家里,要么是不懂事的小青头,要么是爱占小便宜的嗷食鬼。

自族的女眷们开始帮忙做孝服。死者直系子女都要白布做的白衣白衫,头戴白帽。长子披麻戴孝,帽子是粗麻布帽,称“凉堂堂”。

接主、小殓:报丧时,告诉亲戚、朋友开吊时间,一般在傍晚开吊。宾客来吊唁,要给亲戚家每户发一副“头巾带”(一个白帽,一条白布腰带),丧事里举行一些仪式时需要佩戴。这天夜里要把尸体从内房移到外间,移尸时大儿子搬头,小儿子搬脚,移至外间放在棺材盖上。方向是头南朝北(脚板底朝北)。和尚道士进场,布置灵堂,点上树灯。树灯形状如树,中间是一根木柱,绕着木柱插有七层木条,每层木条各七根,每根木条上点一油盏头,称琉璃灯。油盏头需油,所以以前去吃素酒要拿衣食饭,即蜡烛、菜油、饭、被。菜油主要是供树灯用。被称盖死被,通常是红色被面白布被里,翻一点絮。被很窄,五六十厘米宽,盖在死者身上。饭其实是米、肉等物。现在树灯用电了,油就不用拿了。被和米、肉等也不拿了,但名头还在,常常是折成钱,和人情包在一起。

这段时间里还要给尸体穿衣裤,称小殓。里外共穿七套衣衫。内穿白,外可穿蓝。还未穿的衣裤捆在一起,叫一个相帮拿一杆无锤小秤,儿子拿了衣裤到三岔路口把衣裤称一称,还要喊一声:“这衣裤是给父亲(母亲)的。”回来把衣裤给尸体穿上。穿好后儿子给尸体剪指甲,女儿、儿媳给尸体梳头,把梳下来的头发放在笠帽里丢在三岔路口。男的不用梳头。

和尚道士开始拜忏。拜忏有一定的规则,坐着念了一会儿后,要站起来走一圈,这时就要求死者的后辈在座台前行跪拜仪。和尚道士拜忏也是一种表演,其间会穿花落。穿花落是和尚或道士边吹奏边互相穿梭,随着吹奏旋律加快,脚步也越快,最后达到奔跑、跳跃,看得人眼花缭乱。穿花落是个体力活,如果叫来的和尚道士穿的频率高、穿的时候又卖力、步伐熟练,常会被津津乐道上许久,以后班子的生意也会更好。

上庙:死者穿了白衣素服的后辈在乐队、和尚、道士的陪同下,送死者到土地庙报到。在去上庙或者出棺材路上,儿子手举小青竹,青竹顶上挂个魂幡,魂幡上庙后放在庙里。儿媳、女儿要提灯笼走在前引路,现改成了手电筒。如果后辈人多,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人手一香引其前去。如果死者辈分高,小辈们则会有许多打红伞的跟在队伍后面,人家会很欣慰,也很羡慕:死者是个高寿之人。丧事也是喜丧。与死者生肖相忌属相的人不能去上庙。

稻场地中间竖个帚头柴,点着,上庙回来的人都要绕一圈或跨一脚,去去阴煞气。

现在一般是上午火化,火化回来后上庙、大殓。

大殓:尸体入棺前,须拉蚕花绵兜。自族夫妻一对对跪在尸体两侧,轮流对着拉,一对拉一个小绵兜,盖在尸体上。拉好后将尸体放入棺材,盖上棺盖,但不完全推实。家人、亲眷每人手持一支小蜡烛,绕着棺材盘三圈,称盘蚕花,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盘好后迅速走到稻场地上,吹灭蜡烛,马上进屋,跪下。和尚推好棺盖,相帮徒手抬起棺材,在大门间里转上三圈,抬出门外,放在稻场地上的两只条凳上,敲落定榫。棺盖上放块瓦片。捆上绳,插上杠子,和尚拿起瓦片重重一拍,相帮抬起棺材直奔墓地。

抬棺材需四个人,前后各二,靠近棺材两头的称前井后井。处后井位置的这个人最不容易:最重,前面又被棺材挡着,脚步全凭感觉。而整个抬棺过程中,抬棺人不能讲话,更不能讲重,否则棺材会越来越重。有时碰到绳子断了,大家都会浮糟糟好几天。

棺材抬到墓地并不立即下葬,而是用柴草裹一下,称柴草棺材,搁在垫高的砖头上,三年后才落葬。条件好的人家砌个棺材亭子。地上放个棺材,经过的人一般都有点慌。20世纪50年代后有段时间要求柴草棺材埋地下,但执行不彻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一般都砌葬茔,不再赤脱脱放在地上了。

火葬后,棺材没了。近十几年,开始要求骨灰盒集中摆放规划的公墓地,棺材见不到了。

棺材放好后,需请土、请新落棺材的“左邻右舍”的太太。请左邻右舍的太太吃喝一顿,照顾下新来报到的。

做七:做七是指人去世后,每隔七天左右为其作一简单祭祀活动。做七的日子是在去世当天,拜忏的和尚根据死者去世时辰为其排出,写在一黄纸上,称“七单”。有时不是绝对七天。做七前先烧七单。人死后第七天称头七,十四天做二七,到断七(七七四十九天)为止。做七头七一只碗,二七二只碗,到断七做烧七碗小菜,但迎神前是素菜,迎神后可以荤菜。

“头七不吃家乡饭”,所以头七的饭菜都是女儿烧了拿来,包括酒和酒盅。女儿在做饭时要边哭边做。饭菜并元宝纸钱放在座台上,点上香烛,家人叩头拜揖,围站或坐在座台边作一番哭祭。约莫一餐饭工夫,将元宝纸钱烧化在座台边。

二七,也称二通,条件好的人家要摆上几桌素饭,与去世者关系亲近的亲戚拿了香烛来拜祭。如不摆素饭,则由女儿烧了拿来,不同的是:头七是一个菜,二七是两个菜。

三七一般称“接丧”,也称“接散”,和尚道士称之“迎神”。村里老人认为人去世后灵魂散掉了,到三七这天,把它们聚起来,接回来。人死去后浑浑噩噩,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状态,以为自己还活着,到了三七,就慢慢明白过来了。

接散时间不是随便定的,而是由和尚道士掐算的。从人死第一天算起,最短的只有九天,最长的有十八天。女儿家要做好接散粽子,还要买灵位也称“座头”“神宫套”。从外到里,要放粽子:稻地上放只脚桶,脚桶翻过来后下面放一只;家里从大门到死者房间,每道门的门樘子上挂一只,有的人家在粽子下串一个“金团”(小米塌饼),有的人家串个麦包子。死者房里铺一只尸床,床上被中放二只粽子。接散开始时间是按死者断气之前一个时辰开始进行。木盘一个,盘中点蜡烛二支,酒盅一只,一双筷,一碗饭,二只素菜,由儿子托盘,每一道门骑门槛放一只凳。盘放在凳上,喊一声,磕个头,直到死者房间。就如死者已记不清,需要儿子的引导。最后盘子放在放了粽子的床前,祭请一会后,再接到灵位前,把盘中的东西全部放到灵位前桌子上。接散结束。

四七没什么特别活动,依旧由女儿家烧了饭菜来请,但菜要四个。

五七需要五七粽,由女儿家做五七粽子。来吃素饭的人家都要分五个五七粽子(现有改成分三只的),所以数量较大。根据死者年龄,一岁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天一只,地一只,还要估着每户五个,要做上百斤米。

村里传说阴司的十殿阎罗,包龙图原排在第一殿。去世后的灵魂去阴司首先到的是第一殿。灵魂们都会在包龙图面前痛哭哀哀,要求返还人间。包龙图心太软,每遇哭诉,基本放回。而此时尝在头七,尸身完好,魂魄返回能着尸身。但这样就破坏了阴司规矩,轮回无法正常运转,于是就将包龙图调整到第五殿,这样三十五天过去了,灵魂再哭诉,回去也找不到尸身了。

五七当天凌晨一到子时,家人就将准备好的死者的衣物拿到三岔路口烧掉。五七还有个重要的仪式——解结。解结按死者岁数,一岁解一只,在座台开始祭请时,家人跪在座台边,解开捆绑粽子的结,不能用手,只能用嘴。解散后从自己肩膀上扔到后面的匾里,其间不能回头。所以裹粽子时要用活结。粽子解完了,人一生的纠结也散了,从此再无留恋。

现在过五七,一般人家都是大摆宴席,规模与去世当时差不多,与死者相近的亲眷都到场。

五七过后,整个丧葬仪式大部分结束了。

六七:烧六个菜,如头七、二七一般祭请。

七七:即断七,七个菜,其他如上。

周年及七月半:人去世后的第一个七月半,家里要祭祀一番。七月半是鬼节,传说这天地府“放假”,让其回老家看看,十三回家,廿三回去,故有“鬾到廿三”之说。十三这天凌晨,天未亮,座台上点了香烛开始请,女儿、媳妇要在座台边哭一摊。七月半的习俗是包馄饨,请客人。客人都是近亲属。七月十三凌晨请了死者回家后,正式过节在七月十六至廿三这几天。七月十三前和廿三后,不过中元节了。

现在许多人家一到七月初开始过节了,这时地府还未放假,请了祖宗也来不了。

插烛:新年里客人去拜年都须带上一对蜡烛,称插烛;自家埭上人家也须去插烛。主家要办约烛酒,邀请插烛的人家一家一位吃个饭。

三年素饭:死者座台(灵位)设在大门间。靠墙放一椅子,椅子上搭一红色被面的盖死被,椅子前放一台子,台子向外一侧围有白布幔,上挂两条黑幡。椅子上悬挂遗像。整个布置如同去世者活着的并坐在那里的样子。座台上每天必须摆一碗饭,如同他还未去世,摆三年,称座饭。座饭只需中午摆一餐,晚上每晚点烛拜揖。年初一座台的蜡烛要点上一整天。

传说西汉时期淮阴侯韩信被吕后娘娘设计害死的,韩信到阴间不服,告状到阎罗殿,阎罗王请判官查阅生死簿。韩信阳寿应是三十二岁,二十九岁就死了,但死后不能复生,无法弥补了,阎罗王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同意在阳间再摆三年素饭,作为弥补。灵位前每天摆的素饭都要儿子吃掉,尽孝。

现在三年素饭已没有人家摆了。五七仪式大部分人家还做,且比以前更隆重,主要体现在酒席与请的客人上。接散常在大殓当天就做了。现在慢慢有五七并入大殓一日做完的趋势。大殓当天,到晚上就除孝,死者物品和孝衣孝帽全部烧光,一切全部结束。

除孝落葬:三年素饭满后烧座台,棺木入葬。在烧灵位时要把挂在墙上的榜,儿子、儿媳、女儿等的白帽子、白腰带全部烧掉。这时女儿、儿媳更换红衣,三年戴孝结束。死者只留相片在人间,其他不留任何有思念的物品了。

落葬的日子由算命盲子掐算。落葬要办落葬酒。落葬酒从落葬的前一天傍晚开始,直到第二天落葬结束。参加落葬酒的亲眷是死者的至亲。被邀参加落葬酒的须做些糯米圆子,圆子可大可小,大者七~八厘米,小者才一厘米左右。

落葬当天须请和尚道士拜忏,作相对隆重的祭请。祭请完毕按预定时辰将座台撤掉,花圈、鞋子、椅子、被头统统烧化。桌子舍不得烧,就暂时扔在稻场地远处,搁置一段时间再拿到屋里。

家里化座同时,田畈地里也在忙活。请土、开山、砌葬茔,葬茔砌好,按时辰将棺材推入,封好洞口。糯米圆子家里下好后,拿到葬坟地里,大家同吃。

素酒:素酒也称豆腐饭。一、二十年前,素事不开荤。下饭菜就是用素油烧了的千张豆腐、豆腐干。丧事办两天,素酒一般吃四餐,第一天傍晚一餐,第二天三餐,最后一餐有几个菜里加点肉片,称“荤打散”。但如是客人第一次来,第一餐须吃点荤。相帮大伯常会端了个小碗,碗里有几片肉片,碰到第一次上门的新客人,给他碗里夹个肉片。所以以前死了人的人家办了事不仅不会贴钱,还会趁点钱。因素菜省,人情又不少。但当下贫困的人家不但纠结结婚结不起,死人也死不起了。

当下的素酒,已看不到素菜了,单从菜单上看,已分不出是喜酒还是素酒。那满桌子的鸡鸭鱼肉、吃得油光发亮的客人,军乐队的欢快吹奏,丧事的悲伤似乎已荡然无存。在快餐时代,悲伤和快乐都已程式化,来得快,去得也快。

曾经村里曾流行一些习俗,因与小病小痛却缺医少药有关,随着现代医学水平提高及普及,这些习俗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捉毒风:捉毒风的病人常是关节痛,主要是膝盖痛,从事捉毒风的一般是村里的老太太,这类老太太常从其母亲那得传咒语,会一整套程序。村干部范宇杰曾带其祖母去捉过毒风,仔细描述了整个过程:

捉毒风的老太婆在稻场地上放了个凳子,叫我娘娘坐着,脸朝东,眼睛闭着。脚边放一碗水。因为捉毒风不能过四眼(不能被四个眼睛看到),否则不灵验。老太婆站在我娘娘面前,嘴里快速念着听不清的咒语,边念边摩我娘娘的膝盖,摩几下,手指头沿膝盖再笃笃(轻敲)。这样做了几遍后,在脚边的碗里醮点水,弹在膝盖上。这个过程我是偷看的。

捉蛇射:带状疱疹,称蛇射。因其长在腰间,又会漫延,村里人对这病极恐惧。捉蛇射有多种方法。一种是类似上面的捉毒风,只不过有时用水,有时用捣烂的草药。这个方法里,咒语是必须的。第二种是用刀斩。大概的理由是蛇射是身体感染了毒蛇的邪气和毒气。斩蛇射必须天气晴好,人站在太阳底下,将蛇射的部位暴露在太阳下,用刀在地面的阴影处斩,边斩边念咒语。等泥斩碎斩松了,撮点和上水或菜油,涂在水泡处。另外还可拿个大蒜头,剥了衣,削去一片,用削去一片的蒜头磨厨房里水缸边的泥地,这泥地长期被水缸里的水溅湿,又不见阳光,极阴凉。磨到蒜头上沾满了泥,拿这蒜头汁和泥的浆涂疱疹处。这个方法也常用于其他长的粒头(痘痘)、小孩的“皮子核”(腹股沟处的淋巴发炎,小孩玩太累,就会长出小如核桃、大如拳头的包,村里人称皮子核)等。

其实很多小痘小水泡是有细菌病毒,蒜头汁也起了杀菌作用。一些病,如带状疱疹,本来就能自愈。

送饭:发生发烧、头痛等,就送碗饭。常是小孩玩累了,晚上发烧后,家里老人根据祖上传下的经验,认为是小孩白天去了不该去的地方,惹到了什么,一般指孤魂野鬼,他们主要是讨点吃的,所以送碗饭,小孩就会好了。

送饭在天黑后,拿一淘箩,里放一碗饭、一双筷、一个干蒸蛋、一支小烛、一只柴咕咕(稻草截成寸长左右,一小撮,扎成小捆。另拿一根打个结,示意为一鸡,插在这小捆稻草上)、一支香。端了淘箩到小孩睡的房间或大门间里祭请下,等香燃尽,拿到屋外南方或东南方的三岔路口,蜡烛插泥里,不可吹灭,东西倒在地里,拿了淘箩回家。走回来时不可回头看。

叫魂:主要针对小孩,大人也有。用叫魂方式,说明病得比送饭的方式厉害了。一般也都是发烧,人烧得迷糊了,认为是魂魄一大半不在身上了,需要叫回来。叫魂在晚上10-11点,需要两个人。叫的人背个篓箕,爬到屋面,抱住烟囱。或在稻场地上放个梯,爬在梯子上。另一个人事先在一两百米开外的地里等着被叫。叫的人喊生病的人的名字:“阿三,回来了!”声调又高又拖得悠长。叫一声,远处地里的人就要答应一声,喊三遍。

请毒头菩萨:以前农村人得精神病,一般无药可医,村民认为一个成了毒头是因为有毒头鬼上身,所以只能求助老天。陈良甫老师的同宗长辈陈子英曾开药店,1950年公私合营,因想不开,疯了。家里人没办法,便请毒头菩萨。陈老师目睹了全过程,以下为他的陈述:

请毒头菩萨这事比较隆重,需要供品也多,需要同族的人帮忙,但开支不大。所有的供品不是自己买的,需要去周边村坊的亲戚、朋友或其他人家去化缘。化缘需要化满七个姓。以前的人家都不富,常给点米,多的一斗,这是极少数的,少的只一把,一般都给一升或一碗。请菩萨供品必须要有一只羊、一个猪头,其他水果、糕点,鸡鸭鱼肉等。米化来后卖掉大部分,卖米的钱用来购置上述东西。剩下一部分米,磨成粉,捏4-6个小人,再做一些圆子。开始请是在傍晚,天暗了,陈子英家摆了两张八仙桌。因为供品较多,两张八仙桌接接,最北端放捏好的米粉小人,点了香烛,叫陈子英出来拜揖。陈子英一看这阵势,晓得是请毒头菩萨,他大喊:“叫我拜揖我拜了,粪桶勿好戴我头上。”“好,好。”大家假作答应他。等他拜好揖,早将准备好的粪桶扣在了他头上。粪桶当然是洗干净的。陈子英头上套了个粪桶,想拿下来,早就被两个相帮的一边一个架了出门,后面还跟了一个。后面这个人手里拿了一个桃树上剪下的树枝作的小棍,一路敲打粪桶,意思是敲掉病人脑袋里的毒头鬼。这样出去绕一圈,大概走了几百米就回来了。回来后就把陈子英头上的粪桶拿了下来,我记得很清楚,陈子英当时一边喘气一边说:“吃累煞了,吃累煞了。”这时候在一边看热闹的人,就抢桌子上的供品。因为请好毒头菩萨的供品是让大家拿光了,当然要剩下一点给相帮的人吃。我记得羊被东面一个村坊的一个人抢了去,拿得差不多时,有人就喊了:“差不多了,差不多了,不要拿了,不要拿了。”

这样折腾下来,陈子英的病也不见好转。后来又生了其他的病,40来岁就去世了,老婆也改嫁了。

请毒头菩萨在20世纪60年代后慢慢消失了。

卖关子:土地庙都有庙界。每到清明、七月半、冬至等几个节日,庙里和尚便把写好的关子送到每家每户,换取一些米、柴等,以供庙里过日子。但有时庙也会穷得过不下去,便会将原属于自己管辖地界上的一些人家,卖给邻近的庙。卖掉的这几户人家,家里如有人去世,上庙就不再到原来的庙,而去买了关子的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