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认识偏差及从众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认识偏差及从众心理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自我中心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够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二)从众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自我认识偏差及从众心理

(一)自我中心

适度的自我关注、自我分析有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有助于正确地意识到自己采取的行为和做法,从而能够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不当的行为,克服自己的不足。但也有大学生对自己过于关注,不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而是“我的眼里只有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不考虑对方的立场,即使是替别人着想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人际交往中,凡事都认为自己正确,总是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不能理解我呢?”“他们应该想得到啊!”,由此而筑起一堵墙,与同学相互对立,从而产生种种矛盾冲突。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表达情绪和想法的非语言信号系统,但因为在家的时候,家人会适应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能理解你,但在学校里别人是看不懂或者理解不了你的行为方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大学生生活在集体宿舍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与人相处。虽然人们有利己的倾向,但人们都讨厌别人做事只顾自己。在一个提倡合作的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想利己,那最终受损的仍是自己。

(二)从众(www.xing528.com)

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自我保护行为。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如果过强,就会有碍心理发展。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主观的我”是因“自省”而来的,就是“我如何看待我自己”;“客观的我”是因“人言”而来的,就是“我在他人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经过比较、匹配,最后形成一个“我”,这就是“现实的我”。“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之间常常产生矛盾。有些大学生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过于敏感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一味受“人言”所左右,也就是“从众”。

一位大学生这样自述:“我是内向的人,我不喜欢打牌,而同宿舍的同学却非常热衷于打牌,常常会为此熬夜。起初,我总是不愿意参与他们的活动,可时间一久,我感到他们在疏远我,比如我一回到宿舍,他们正在进行的谈话就中止了,为此我感到很不安。现在,如果他们‘三缺一’ 叫我时,我也会参与进去。尽管我不感兴趣,但又不愿拒绝,有时我在努力地参与其中时,又感到自己很堕落和空虚。我好像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由于患得患失,从而变得过分敏感、多疑、缩手缩脚,形成畏缩、胆小的性格,产生忧虑、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不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