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战胜吊诡心理,找到出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战胜吊诡心理,找到出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这个字眼意味着对心灵或灵魂的研究。基于费希纳的研究,心理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打开了公众诟病心理治疗效果的“潘多拉魔盒”。心理学史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在众多异常丰富的、多侧面的意识现象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往往只侧重了解其中某个方面,却称只有这个方面值得研究。心理学位于第三个层次。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战胜吊诡心理,找到出路!

“心理学”这个字眼意味着对心灵(psyche)或灵魂的研究。在微软词典的“心灵”词条中,自我:阿特曼[6],灵魂,灵性;主体性:更高的自我,灵性自我,灵性。心理学的基础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灵性和灵魂之中。在16 世纪的德国,心灵与逻各斯(logos)——道和术——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学(psychology)这个词。不论后来多少研究者使用这个词,psychology 仍然符合《新普林斯顿评论》在1888 年所做的定义,意指“关于心灵或灵魂的科学”。

1850 年10 月22 日上午(这是心理学历史上的重大日子),费希纳[7]在心理感受和物理刺激之关系的定量研究中,发现心灵和身体的关联法则。费希纳的法则很快就广为人知,它表述为S=K log I (心理感受与物理刺激的对数成正比)。它的重要性在于:“在这个世纪初期,伊曼纽尔·康德预言说,心理学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因为我们不可能通过实验来测量心理过程。借助于费希纳的工作,科学家们首次能够测量心灵。到19 世纪中叶为止,科学方法被运用到了心理现象当中。日后,威廉·冯特会将这些最初的创造性成就协调并融合起来‘铸造’ 成心理学。”基于费希纳的研究,心理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科学,同时也打开了公众诟病心理治疗效果的“潘多拉魔盒”。

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P.B.米德沃尔(P.B.Medawar)称心理学是一门“非自然的科学”,他还列出了这门学科的一些错误:相信测量与计算本质上是值得赞扬的活动;对归纳法优越论进行了完全让人怀疑的混杂——尤其是认为事实先于观念……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1976 年在美国心理学大会上提到,这些测试(普林斯顿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大学入学考试,类似于我国的新生心理测试)是不准确的,而且他们宣称这些学生不合格,严重地伤害了这些未来的大学生,那些测试的指导者应该认真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心理学既想进入科学又想保持对心灵完整觉察的模棱两可的困境,以似乎无所不在的简单化倾向,使很多心理工作者最终失去了“这些事发生在其身上的人”,留下的仅仅是所发生的、悬在半空中的“事情”(实验材料),而可怜的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却被丢失了。我们以为我们所抓住的那个人,只不过是种种抽象的总和,而不是人本身。就实际而功利的目的而言,所有这些所谓的科学抽象物,似乎已经绰绰有余。但是那真正的人却根本不在此处,当我们拉起科学这个网时,某些东西业已从精致的网缝中流失。一如当我们心情烦闷时,被人问起因何事而起,如实回答却被回复:“多大点事儿啊,至于吗?”换句话说,无论何时,当我们把完整无缺的觉知分成主、客或自、他时,心里就会开始感到恐惧、挫败和愤懑,而这无法用实验或工具测量……所有这些事实都在有力地提醒我们:现代心理学必须重回源头,采用经验的、科学的标准,不否认灵魂和灵性,寻找心灵最深处的语言,尽力阐释它们,帮助人类缓解精神的不安。

(一)基础:基本原理

心理学研究人类意识及其在行为中的表现形式。意识的功能包括:感知、欲望、意愿和行动。意识的结构,包括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意识的状态包括正常状态(如清醒、做梦、睡眠)、变异状态(如非常意识、冥想)。意识的模式包括美学的、道德的、科学的。意识的发展贯穿了前个人、个人、超个人的全部范畴,贯穿了潜意识、自我意识、超意识的全部范畴,也贯穿了本我、自我、灵性的全部范畴。意识的关联性和行为特征指的是意识能够和客观的外在世界,以及具有共同价值观和观念的社会文化世界彼此互相影响。

心理学史上,最大的问题在于:在众多异常丰富的、多侧面的意识现象中,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往往只侧重了解其中某个方面,却称只有这个方面值得研究(或者甚至宣称只有这个方面是真实存在的、有价值的)。若盲人摸象式地看待前人研究显然会陷进“入宝山而空手回”的优越情结[8]。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所有观点都是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如果它们对完整的意识领域都拥有正确却片面的见解呢?不管怎样,将前人研究结果的结论汇聚起来,会极大地拓展我们对意识本质的看法,而更重要的是,也会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意识可以发展成什么样子。尊重并接纳人类意识的每种合理特征,是在今天还没看清“大象”全貌的最优路径。

(二)基本层次(www.xing528.com)

长青哲学的核心是:现实是由各种不同的存在层次、存在和认知层次所构成的,涵盖了物质、身体、心智、灵魂和灵性。每一个更高的维度都超越并涵盖了较低的纬度。“存有巨巢”是长青哲学的脊柱,也是整合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如图2-1 所示。

图2-1 存有巨巢[9]

灵性既是最高的层次(自性的),也是所有层次的不二根基。在最近的300 年间,就意识存在的常见层次而言,长青哲学几乎毫无例外地达成了跨文化的一致,当然,就这些层次的划分数目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2-1 仅仅是基本层次,每一个层次既是整体又是其他整体的组成部分。心理学位于第三个层次。它既受物质和生理学的影响,又作为一个阶段性部分向个体灵魂和灵性的发展输送营养。个体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可能会处于不同的意识层次之中,自身意识的各个侧面也可能处于众多不同的发展层次之中。古往今来的圣哲们所阐释的这些层次或子层次,并非形而上思考或琐碎抽象的产物。事实上,它们几乎完全是直接经验现实的结晶。从感官体验到心智体验再到灵性体验,存有居巢的层次仅仅反映了直接能够被经验所揭示出来的全部存在与认知范畴,涵盖了潜意识、自我意识与超意识。多年来,在全世界这些层次的发现由许多人共同完成,并被彼此所证实。

存有巨巢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社会的每个人都完全觉悟到了巨巢中的每个层次。在任何社会,觉悟到更高的灵魂和灵性层次的瑜伽士、圣人、智者始终是极其罕见的。普通人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意识的1、2、3 层次。人们通常会有一个惯性心理:自己体验到的才相信,没有体验到的更大或更高层次就很难相信。以静修为例,静修是被证明了的对人心理治疗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它要你以自己的直觉进行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体验为基础,绝不是靠迷信或愿望。静修与数学一样都不是个人的经验。譬如没有任何感官或外在证据可以证明负一的二次方等于一,这个数学真理是被某个内在逻辑所证实的。外部世界无法找到“负一”这个东西,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找到它,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不是真相,同样也不能说它是无法被公开证明的内在知识。它被一群训练有素的数学家证实为一项真理,数学家懂得如何在内在进行这场逻辑的实验,因此真不真便由他们来决定。同样地,静修也是一种内在的知识,这种内在的知识可以被一群训练有素的静修高手公开证实,只因这些人深谙内观意识的逻辑。在东西方任何一个社会中,都不会随便找一些人来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而是由那些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来表决这项真理。如果你很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内在心理,你会发现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根本是一体的——但这必须是由你或任何一个关心这个结论的人去亲自体验的真理。经过6 000 多年的实验,我们可以充分证实某些结论,立下某些意识的定理,这些意识中关于灵性的定理就是长青哲学的精髓。当然这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是伟大贤哲和冥修者们所说的话抑或普通人听不懂的,也觉得不可信的话。这么做,当然不是为了使普通人对于意识的知识推向“不可知、不可信”的地步,只是为了觉知生命本来的样子,而非偏安一隅生出好坏、比较等偏见傲慢的残缺心理。心理健康的状态是活在当下、此心安处,而让心安住在每一个当下需要有全景、更为整合的知识。真正地整合这些关于心理的知识,有助于化解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叔本华所说的“世界之结”,即身心问题。

心理探索

请认真思考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意识到“心理”的存在?你最想搞清楚哪个跟心理有关的问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