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姜汉侨副校长对云大的贡献及改革理念

姜汉侨副校长对云大的贡献及改革理念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汉侨副校长应该说,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因为这是研究新班子上任后今后几年工作的战略方针、政策的会议。此外,针对后勤问题他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修改、讨论中,姜副校长更系统、更完整地深化了他治理、改革云大的理念。事实上,姜汉侨对云大的贡献早在1983年底新班子上任后,他分管科研,就开始抓这些工作了。

姜汉侨副校长对云大的贡献及改革理念

我过去没有跟姜副校长直接打过交道,虽然知道他在生物系任系副主任、生态室副主任,也知道他很有学问,成果不少,但始终没有机缘见面直接交谈。

认识姜副校长是在他升任副校长之后。印象最深,使我惊艳的是1984年2月7日在他家里召开校领导临时会议那次。那是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校领导会议,怕受干扰,所以在他家秘密召开。办公室里除校办主任金宗佑同志和我参加外,其他同志都不知道。

姜汉侨副校长(云大档案馆藏)

应该说,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因为这是研究新班子上任后今后几年工作的战略方针、政策的会议。但由于当时的主要负责人没有想法,事先也没征求过大家意见(就我个人的观感来说,我甚至怀疑此前他们是否互相见过面),所以会开得很散,就像没有主题一样,杨校长只叫大家“随便说说我们今后面临的工作”,以至会议开头冷场,没有人发言。过了一阵姜副校长才带头发了个言。他说:“我的意见是先把新学期的工作扯一扯。因为每一项工作都会牵涉到全局。现在系处领导班子都上来了,我们应当和他们有一致的认识,否则今后难统一。过去在系上工作我就有这个体会。最近校内外都听到不少反映,大家对新班子寄予厚望,要开创新局面;中央也是这样要求。我认为,作为学校来说,就是怎么更好地出人才,出成果。”他说:“今后三五年内怎么搞好教学和科研,我提四句话:一、提高教学质量;二、提高学术水平;三、正常工作秩序,包括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四、加强各级工作的责任制,即建立工作责任制。”接着,他就学校当前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与50年代比,我们的教学质量都不算高”(我感觉他说话很谨慎。谁都知道,“文革”之后的大学教育水平是根本不能和“文革”前比的,更不要说50年代“大跃进”之前的水平了)。他说,就他所知,还有教师拿着课本念书的;他指出,我们“没有发挥出多科性大学的优势来”,因此,他强调,要“注意学科渗透”,要“从基础课抓起”,要“更新教材”“自由选课”,“搞学分制”,“教师也要竞争”;他指出,“教师现在学外语也不正常,目的不正确,只是为了考职称;方法也不对,还是中学生的那一套”。据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整顿、改革意见,例如正确地确定培养目标、文理渗透、控制学时、精讲多练、实行学分制、自由选课等。他提出,“各系要有自己的重点”,“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云南省的优势,突出重点,稳步前进,办出特色”。针对省里要求培养中学师资的问题,他一方面坚持云大要保持自己的特色、质量、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他建议采取灵活政策,可以“专门办班,叫‘边疆民族师资班’。”此外,针对后勤问题他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姜汉侨的发言详见云南大学校长办公会记录,载1984年档案)。

我感到姜副校长的意见是高屋建瓴的,他抓住了云大的特点,抓住了云大的要害,很有见地,很有前瞻性。我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发言了。过去在李广田、寸树声等领导下,虽然偶然也听到过一些他们的议论,例如云大与师院、昆工、农大的不同(综合大学与专科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以及所谓学与术的不同等),但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教育不能自主,所以也都只能是偶然地听到他们一些片言只语、并不系统、并不全面的议论。今天听了姜汉侨的发言,使我如醍醐灌顶,心智大开。我不知道姜副校长哪来那么多知识。我原来以为他只是一位学生物的,知识恐怕也只有生物那一套,最多理科的东西熟悉些,文科未必能驾驭,却不知他来得那么全面、那么系统,而且还谈了未来。我为此而感到震惊,感到兴奋,我似乎看到了云大的未来。(www.xing528.com)

所以,1988年10月,我为杨校长起草他在教代会上的报告时,首先想到的征求意见的人就是姜汉侨副校长,我觉得他是位有思想、有独见,能把握全局的人。果然,我每次修改报告稿时找他,他都一遍遍地帮我认真修改。我们至少谈了八次,改了八次。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修改、讨论中,姜副校长更系统、更完整地深化了他治理、改革云大的理念。在报告稿中,他系统地提出了云大主攻的四个方向,即“以民族史为头来形成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学、人口、经济、边境贸易国际关系文献等综合研究中心(后被称为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笔者注),以生物、化学为头来形成云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心,以及软科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高技术、新技术开发中心”。

事实上,姜汉侨对云大的贡献早在1983年底新班子上任后,他分管科研,就开始抓这些工作了。四个中心的建立、大批科研成果如衣康酸、“120”植物生长激素、西边中心的大批专著、软科学中心参与的大批省及地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研究、自然产物化学成分分析、梁王山宇宙射线研究等成果的取得,都是在他手上就开始形成并取得的;而他本人,则在他当上云大副校长之前,已硕果累累,如他参编、主编《中国植被》《云南植被》等国家重点课题成果,在云南山地生态研究、植物生态学等方面发表了许多论文、专著,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到校任副校长后,重组了云大历史的、现实的教学、科研资源,使它们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优势,形成了云大的特色。

对云大来说,姜汉侨功不可没。我们不应忘记,我们今天成绩的取得,今天的发展,如果没有姜汉侨这个艰苦的工作过程,没有他的努力,没有他奠定的这些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取得的。

本文写于2013年,未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