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初期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历史回顾

21世纪初期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历史回顾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的远占时期就有“掘井而饮”和“凿井以灌田”的实例。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深层承压水水源地,并引发了地面沉降现象。上海市深层承压地下水超采问题已相当严重。因此,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21世纪初期中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历史回顾

地下水相对于其他水源有许多优点。其一,地下水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包气带和含水层的过滤、净化,一般水质较好;其二,地下水水温受气温影响很小;其三,地下水的供水工程,投资少,见效快,易于分散供水和就地利用;其四,一些含有特殊矿物成分的地下水具有很好的医疗性能;其五,地下水赋存在“地下水库”中,具有多年调节性,开发利用得当,可保障枯水季节和枯水年份的供水量。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数千年前的远占时期就有“掘井而饮”和“凿井以灌田”的实例。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以前,全国机井很少,地下水的开采以人工开挖的浅井为主,汲取浅层地下水,多用于人畜饮用,只有少数用于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在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深层承压水水源地,并引发了地面沉降现象。

(2)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初期阶段。国家有计划地在部分城市进行了地下水勘察,并建立了北京、西安、包头、上海等城市供水水源地,用于农田灌溉的机井建设也得到初步发展,对当时的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60年代末,全国配套机井总数超过50万眼,全国地下水年开采量接近200亿m3。上海市深层承压地下水超采问题已相当严重。

表3-1 历年配套机井统计 单位:万眼(www.xing528.com)

注 1.1993年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747.78亿m3,其中深层承压水117.76亿m3
2.基准年1997年全国地下水实际开采量968.78亿m3,其中深层承压水136.73亿m3
3.本表中机井为农业用水井。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我国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我国北方持续干旱,在1972年掀起了空前规模的群众性打井高潮。截止到1979年底,全国配套机井总数已达到229万眼,全国地下水年开采量达到618亿m3左右,为国民经济发展,特别为发展农业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评价和统一规划,加上管理不善,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机井质量低劣,另一方面,产生了多处大面积的超采区。

(4)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配套机井343万眼(见表3-1),年地下水开采量近千亿立方米,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伴随着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负面效应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因大量超采地下水而引发的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荒漠化以及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及地质灾害日趋严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因此,开展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工作,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合理确定地下水的开采,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