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时期四川制茶业的传统与创新技术

元明时期四川制茶业的传统与创新技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的生产、种植技术方面,元明两代基本上沿袭传统方法,而在制茶方面却有不少新的技术。元代川茶的制法,仍以制末茶、饼茶为主。末茶,又称“团茶”,片者指饼茶,元代以此为主。明代的叶茶,以政府课茶的要求,有芽茶、叶茶、乌茶、剪刀粗茶等四个品种。这类叶茶,多为内地人饮用。碉门、雅州、天全、荥经等地生产乌茶也用于易马或赏赐,产量不大。明代四川制茶,以川西蒙顶山等处为精良,川南筠连等处较粗糙。

元明时期四川制茶业的传统与创新技术

茶的生产、种植技术方面,元明两代基本上沿袭传统方法,而在制茶方面却有不少新的技术。

元代川茶的制法,仍以制末茶、饼茶为主。只不过在碾磨石质等工具和点香品类方面多了一些讲究。官宦人家所用之茶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元末明昇据蜀,他命官人碾制海棠花茶,“取涪江青麻石为茶磨,命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之,焙以大邑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77]

明代在制茶上有换代性的变化,即宋元时期的散茶——叶茶制作从少许变成了制茶的主流,而末茶、饼茶逐渐被淘汰。制作上,元代以前是“蒸青”,明代是“炒青”。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载:“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失真味,复加油垢,既非纯品,总不若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者自胜耳。”末茶,又称“团茶”,片者指饼茶,元代以此为主。

明太祖开国,与民休养生息,罢除一些繁役。“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78]。龙团,即向皇上进贡的龙纹装饰的团茶。皇上罢此团茶,直取牙茶,汲水置鼎而啜,这就开了“千古茗饮之宗”。直啜芽茶,不仅减少劳动,而且保持了自然真味,人们乐从。于是迅速普及全国,风行至今。

明代的叶茶,以政府课茶的要求,有芽茶、叶茶、乌茶、剪刀粗茶等四个品种。芽茶,以初春嫩芽所制,是上品;叶茶,以清明后萌发的叶片所制;乌茶是将较老的叶蒸压而成,茶叶中青边黑;剪刀茶,以秋季采摘的连枝带叶的粗茶,民间又称“刀子茶”,茶色味俱浓,但不经泡,这是下等茶,主要供应藏区,故又称“吐番茶”。

(www.xing528.com)

图9-16 今日制茶厂生产车间

明代人喝茶,讲求采时早、叶片小的芽茶,有“旗枪”之说。初芽为“枪”,初叶为“旗”,皆为茶之佳品。制法上,采取暴晒或烘炒法。烘炒,称之为“炒青”。烘焙茶,叶干而不焦,青色不变,才为火候得法,其茶为上品。四川制茶普遍采用烘炒法,其技艺也精良,生产出多种驰名全国的茗茶,如剑南的蒙顶石花、峡州碧涧、明月,邛州火井、思安,渠江薄片、巴东真香,泸州纳溪、梅岑。这些名茶,皆“在谷雨前收细芽,炒得法者,青翠之香,嗅亦消渴[79]。四川名茶记载,明黄一正《事物绀珠·茶类》中载全国名茶98种,四川占21种,认为最难得的是蒙山顶上的“山茶”。名茶中还有雅州山顶的“雷鸣茶”、泸州的“溪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武隆茶、峨眉茶、酆都茶、天全茶、建始茶、涪州产的宾化茶和白马茶、石泉茶、永宁茶、毛茶、火井、思安,巴东产的真香、夔州产的香山茶。这类叶茶,多为内地人饮用。

明朝政府用于“茶马贸易”的边茶,主要是“剪刀茶”,也有“乌茶”。洪武五年(1372),四川茶盐都转运使说:“碉门、永宁、筠连诸处所产之茶,名剪刀粗叶,惟西番夷僚用之。”[80]边茶制作较为粗糙,多蒸压成块,或装篾篓,便于运输,也便于藏民计数,因为藏人多“不辨权衡”。碉门、雅州、天全、荥经等地生产乌茶也用于易马或赏赐,产量不大。

明代四川制茶,以川西蒙顶山等处为精良,川南筠连等处较粗糙。

图9-17 芦山县茶马古道雕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