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吐蕃与剑南三川:十三帝国的交融

吐蕃与剑南三川:十三帝国的交融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吐蕃发祥于青藏高原。吐蕃王朝就是由布带贡甲的后裔建立,故吐蕃王族自称Spu rgyal,唐人称其为悉补野。阔水道行军总管牛进达攻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在噶尔·东赞域松执掌吐蕃国政期间,继续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为了扼制吐蕃,唐朝将属于陇右道的松州都督府划归剑南道,以便与茂州都督府互为犄角,抵御吐蕃的东侵。为了阻止吐蕃沿今黑水河谷南下,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在今黑水县附近筑安戎城,扼守蓬婆岭路。

吐蕃与剑南三川:十三帝国的交融

吐蕃发祥于青藏高原。传说中的第一代赞普出自神族,因降临人间,遂为世间之王,称为聂墀赞普。七传为止贡赞普(Dri gun btsan po),居匹播城(Phying ba stag rtse)。止贡赞普狂躁骄慢,为家臣所杀,其子聂墀(Nya khri)、夏墀(Sha knri)被放逐到工布(Kong po),聂墀与工布的穆(dMu)族联姻,遂为工布之王。夏墀率兵收复匹播城,复为雅隆(Yar lung)之王,称为布带贡甲(Spu de gung rgyal)。吐蕃王朝就是由布带贡甲的后裔建立,故吐蕃王族自称Spu rgyal,唐人称其为悉补野。

雅隆王朝在墀伦赞时期,以武力向外扩张,从而奠定了雅隆王朝在西藏高原的统治地位。隋文帝开皇年间,墀伦赞已经在位50年。其后,内部发生严重动乱,墀伦赞也遭毒弑,其子松赞干布继立为赞普,汉文史籍记作“弃宗弄赞”、“器宋弄赞”或“弃苏农赞”。

图5-1 松赞干布像

松赞干布继位之后,面对“父王家臣怨望,母后家臣叛乱,亲族象雄、牦牛孙波、聂尼达布、工布、娘布皆叛”[78]的险恶形势,采取断然措施,诛灭毒害其父的家族。然后,相继平定叛乱诸部。在内部基本稳定后,松赞干布继续向外扩张,孙波(Sum po)、难磨(Nam pa)均向吐蕃称臣纳贡。同时,松赞干布还通过联姻的方式,控制了部分党项部落。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入朝,唐朝和吐蕃的交往,始于此年。贞观十年(636),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当松赞干布得知吐谷浑突厥皆尚唐公主时,便派遣使臣随同冯德遐入朝,奉表求婚,结果被唐太宗拒绝。“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79]于是松赞干布将唐朝拒婚归罪于吐谷浑,决定兴兵攻打。贞观十二年(638),松赞干布“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吐蕃进破党项、白兰诸羌,帅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西境”[80]。随即遣使者贡金甲,声称此行是迎娶公主。唐朝的松州都督韩威轻骑觇敌,为吐蕃所败,于是“属羌大扰,皆叛以应贼”[81],羁縻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皆降附吐蕃。面对吐蕃的武力要挟,唐太宗亦采取强硬态度,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5万,进击吐蕃。阔水道行军总管牛进达攻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弄赞惧,引兵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上许之。”[82]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由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持节护送。途经吐谷浑国,受到赞莫墀邦(Btsan mo khri′ban)及其子莫贺吐谷浑可汗(Ma ga tho gon kha gan)的欢迎。在藏域的中央(Tsang yul dbus),文成公主与赞普会于Tso gi Jong yo du,也就是汉文史籍所记载的柏海(在今青海省玛多县境),然后住在杂谷。正因为文成公主曾在康地羁留,所以藏文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文成公主在今四川境内活动的记载。

图5-2 文成公主像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83]。继松赞干布之后的吐蕃赞普为莽伦莽赞(Mang slon mang rtsan),其国相禄东赞即敦煌吐蕃文书记载的“噶尔·东赞域松”。在噶尔·东赞域松执掌吐蕃国政期间,继续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张。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噶尔·东赞域松“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氐,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84]。显庆五年(660),噶尔·东赞域松借口吐谷浑归附唐朝,“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85]。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战败,其可汗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地”[86],未追随诺曷钵内徙的吐谷浑部落则臣属于吐蕃。在征服吐谷浑之后,吐蕃又发兵由青海方向南下,深入川西高原腹地,雪山党项“及白狗、舂桑、白兰等诸羌,自龙朔以后,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87]。为了扼制吐蕃,唐朝将属于陇右道的松州都督府划归剑南道,以便与茂州都督府互为犄角,抵御吐蕃的东侵。高宗乾封二年(667),吐蕃攻占唐朝松、茂二州都督府所领的12个生羌羁縻州。同年,噶尔·东赞域松病故,长子赞悉若董布(mGar Btsan snya ldom pu)复为大论,仍然执掌吐蕃国政。高宗仪凤元年(676),吐蕃赞普莽伦莽赞卒,但是吐蕃并未因此而停止东侵的步伐。同年闰月,“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敕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发兴、凤等州兵以御之”[88]。八月,“吐蕃进攻叠州,破密恭、丹岭二县,又攻扶州,败守将”[89]。仪凤二年(677),吐蕃又攻占扶州临河镇,擒获唐朝守将杜孝昇,松州震动,当、悉等州诸羌尽降吐蕃。为了阻止吐蕃沿今黑水河谷南下,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在今黑水县附近筑安戎城,扼守蓬婆岭路。高宗永隆元年(680),“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其城,以兵拒之,由是西洱河诸蛮皆降于吐蕃。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90]。685年,吐蕃大论赞悉若董布去世,噶尔·钦陵(mGar bring)出任大论。“吐蕃自论钦陵兄弟专统兵马,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常为边患。其兄弟皆有才略,诸蕃惮之。圣历二年,其赞普器弩悉弄年渐长,乃与其大臣论岩等密图之。时钦陵在外,赞普乃佯言将猎,召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发使召钦陵、赞婆等,钦陵举兵不受召,赞普自帅众讨之,钦陵未战而溃,遂自杀,其亲信左右同日自杀者百余人。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来降,则天遣羽林飞骑郊外迎之,授赞婆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封归德郡王。”[91]赞普器弩悉弄,即吐蕃文书记载的墀都松(Khri'dus srong)赞普。他在武周圣历二年(699)讨平噶尔家族之后,于武周大足元年(701)亲率大军东侵松州和洮州(治今甘肃省临潭县境)。武周长安二年(702),墀都松进驻悉寨(Khri rtse),自率万余人沿蓬婆岭路进攻唐朝设在逢臼桥的悉州,茂州都督陈大慈“与贼四战,斩首千余级”[92],挫败了吐蕃的进攻。唐军的这次胜利,基本上稳定了西山战局。而吐蕃赞普墀都松在进攻悉州失败之后,遂引兵南下。武周长安三年(703),吐蕃征服邛域(′Jang yul),巂州境内的西蛮诸部,就是在此时为吐蕃所征服。武周长安四年(704),墀都松亲自前往蛮地(Myava),结果死于该处[93]

总的来看,自唐高宗至睿宗,吐蕃在今四川西部地区采取了咄咄逼人的攻势,唐军节节败退。在西山地区,大体上龟缩在岷江上游的松、茂等州;在今川西南地区,基本上退至安宁河一带。

唐玄宗即位之后,加强剑南道的军事力量,又设置剑南节度使以统边军,逐渐由单纯的防御转为主动进攻,而吐蕃也在今四川西部屯集重兵,于是唐蕃双方在西山地区和巂州两个战场上展开拉锯战。玄宗开元四年(716),吐蕃发兵围攻唐朝控制的松州,结果被松州都督孙仁献击退。开元十七年(729),唐朝的巂州都督张守素攻拔吐蕃占据的昆明城及盐城(在今四川省盐源县境),杀获万人。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剑南节度使王昊,“率剑南兵募攻其安戎城,先于安戎城左右筑两城,以为攻拒之所,顿兵于蓬婆岭下,运剑南道资粮以守之。其年九月,吐蕃悉锐以救安戎城,官军大败,两城并为贼所陷,昊脱身走免,将士已下数万人及军粮资杖等并没于贼,昊坐左迁括州刺史”。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昊既败之后,诏以华州刺史张宥为益州长史、剑南防御史,主客员外郎章仇兼琼为益州司马、防御副使。宥既文吏,素无攻战之策,兼琼遂专其戎事。俄而兼琼入奏,盛陈攻取安戎之策。上甚悦,徙张宥为光禄卿,拔兼琼令知益州长史事,代张宥节度,仍为之亲画取城之计。二十八年春,兼琼密与安戎城中吐蕃翟都局及维州别驾董承宴等通谋。都局等遂翻城归款,因引官军入城,尽杀吐蕃将士,使监察御史许远率兵镇守。……其年十月,吐蕃又引众寇安戎城及维州,章仇兼琼遣裨将率众御之,仍发关中骑以救援焉。时属凝寒,贼久之自引退。诏改安戎城为平戎城”[94]。安戎城的收复,使得唐军控制了西通大金川上游的蓬婆岭路和滴博岭路。玄宗天宝四年(745),唐军开始进攻位于今大金川上游的哥域(Kon yul)[95]。天宝六年(747),唐朝剑南节度使郭虚已以鲜于仲通为行军司马,攻取西山八国。天宝八年(749),鲜于仲通又“讨吐蕃摩弥城,拔之。改洪州为保宁都府,堑弱水为蕃汉之界,收户数十万,辟地千余里”[96]。天宝十四年(755),吐蕃集中故洪、腊城、里囊邛三节度兵马8万余人,分为六道,向剑南西山地区大举进攻,结果被唐军击败,“生擒吐蕃哥末国王渠时、兵马副使翟步离,并士众等二千余人。斩获故(洪)节度副使且禄翁、都知使乞吕徐男律熙等,械牛马羊等二十余万”[97]。哥末国应当就是吐蕃文书记载的Kog yul或Gog yul,亦即唐人后来所说的哥邻国。同年十二月,唐朝爆发安史之乱

大体而言,玄宗时期,唐军除了一度用兵巂州,夺回昆明城之外,主要是集中力量争夺西山地区。在控制了西山诸州后,又在今大金川上游与吐蕃展开争夺战,并取得一定优势。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边军相继内调,参与平叛战争,致使边防空虚。剑南道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还多次爆发军队的反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边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吐蕃与南诏联兵,对剑南诸州发动大规模进攻。唐朝为了确保成都的安全,几乎集中了剑南三川的全部人力、物力,在巂州和西山两个战场上,与吐蕃展开长达半个世纪的争夺战。(www.xing528.com)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吐蕃赞普墀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rtsan)致书南诏王阁罗凤,要他配合吐蕃,进攻唐朝控制的巂州。作为吐蕃盟友的阁罗凤,欣然应允。于是遣大军将洪光秉、杜罗盛、段附克等人,统细子藩,与吐蕃宰相倚祥叶乐、节度尚检赞联兵,进攻越巂。阁罗凤则亲帅大子藩,围攻会同(治今四川省会理县境)。结果“越巂固拒被夷,会同请降无害”[98]。至德二年(757),唐朝复置越巂郡,以杨廷琎为都督,固守台登城。吐蕃与南诏再次发兵进攻,台登失陷,杨廷琎被俘,昆明城亦失守。巂州全境,完全陷落。唐朝势力,退缩到大渡河一带的黎州。

在攻占巂州之后,吐蕃又集中力量向剑南西山地区发起攻击。肃宗上元二年(761),吐蕃大将尚东赞(Zhang stong rtsan)攻取松州(Zong cu)和桑噶(Zangs Kar)两地[99]。肃宗宝应元年(762),吐蕃又占据合水城,其地在今茂汶县沙坝附近,为黑水与岷江的汇合处。代宗广德元年(763),“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救,于是剑南西山诸州亦入于吐蕃矣”[100]。为了阻止吐蕃继续深入,唐军在西山地区频频发起反击。广德二年(764),新任剑南节度使严武派崔旰率兵击吐蕃于西山,破其南鄙兵7万,攻拔当狗、盐川(在今四川省理县境)二城。代宗大历三年(768),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又破吐蕃万余人,于西山置乾州(在今四川省茂县境)。大历五年(770),唐朝“徙置当、悉、柘、静、恭五州于山陵要害之处,以备吐蕃”[101]。大历十一年(776),“剑南节度使崔宁大破吐蕃故洪等四节度,兼突厥、吐浑、氐、蛮、羌、党项等二十余万众,斩首万余级,生擒噶城兵马使一千三百五十人,献于阙下,牛羊及军资器械,不可胜纪”[102]。大历十二年(777),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又破吐蕃于望汉城,败其西山三路及邛南兵10余万众,斩首8000余级。同年,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亦奏称,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治今甘肃省岷县)。大历十四年(779),“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声称:“欲取蜀以为东府。”[103]其中一道入扶、文二州,掠方维(治今四川省广元市境)、白坝(治今甘肃省文县境),企图攻占利州,阻止唐军由关中方向增援;一道由西山东趋茂州,逾汶川,兵锋直指成都;一道由巂州北上,侵占黎、雅二州,进叩邛崃关(在今四川省荥经县境),由南向北,夹击唐军。面对吐蕃与南诏的大规模进攻,唐代宗令剑南东川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西道之兵会合,阻止吐蕃进攻利州。同时,由李晟率领四千禁军,曲环率领邠、陇、范阳兵5000,入蜀救援。曲环率方镇之兵,破吐蕃西山一路,追至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率禁兵攻破南诏入侵黎、雅一路,逾漏天,拔飞越(在今四川省石棉县境)、廓清、肃宁(在今四川省汉源县境)三城,追至大渡河外,斩首千余级。吐蕃、南诏军队,因饥寒陨于崖谷而死者八九万人。然而唐军的这次胜利,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剑南地区的战局,吐蕃仍然占据着剑南西山和巂州。德宗建中四年(783),唐蕃清水会盟就规定:“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吐蕃疆域,“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么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104]

综上所述,自唐朝爆发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吐蕃与南诏交结,从西、南两个方向攻击剑南道,相继占据巂州和西山诸州。而唐军则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处境,穷于应付,结果只好放弃巂州,沿大渡河一线布防固守,集中力量与吐蕃争夺西山地区,确保成都的安全。在争夺西山的战斗中,唐军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阻止了吐蕃的继续深入,但是并未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吐蕃与南诏的联盟,是唐朝在巴蜀地区处于被动的关键因素。要争取主动,必须瓦解这个联盟。

德宗贞元元年(785),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他首先争取到巂州境内的东蛮,然后利用吐蕃与南诏的矛盾,瓦解其联盟,使南诏转而与唐朝结盟,共同对付吐蕃(详见第五章第四节)。由于南诏归附唐朝,战争的进程,向着不利于吐蕃的方向发展。

德宗贞元四年(788),“吐蕃发兵十万将寇西川,亦发云南兵。云南内虽附唐,外未敢叛吐蕃,亦发兵数万屯于泸北。韦皋知云南计方犹豫,乃为书遗云南王,叙其叛吐蕃归化之诚,贮以银函,使东蛮转致吐蕃。吐蕃始疑云南,遣兵二万屯会川,以塞云南趣蜀之路。云南怒,引兵归国。”由于失去南诏的援助,吐蕃被迫分散兵力,“分兵四万攻两林骠旁,三万攻东蛮,七千寇清溪关,五千寇铜山。”[105]韦皋抓住战机,遣黎州刺史韦晋与东蛮连兵,破吐蕃于清溪关外。吐蕃耻其退,又以二万寇清溪关,一万攻东蛮。韦皋命韦晋镇守要冲城(在今四川省汉源县境),督诸军以御之。遣巂州经略使刘朝彩出关连战,大破吐蕃。贞元五年(789),韦皋乘胜反击。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韦皋派兵增援,于是韦皋遣曹有道率精卒2000增援,又令刘朝彩出铜山道,吴鸣鹤出清溪关道,邓英俊出定蕃栅道,共逼巂州台登城。吐蕃退避西贡川,据高为营。两林都大鬼主苴那时奋勇力战,唐军分道进击,大破吐蕃青海、腊城二节度军于北谷。青海大兵马使乞藏遮遮,腊城兵马使悉多杨朱、节度论东柴、大将论结突梨皆战死,斩首2000级,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执笼官45人,铠杖1万。台登之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吐蕃在巂州的统治,自此以后,唐军所攻城栅,无所不克。不到3年,遂将吐蕃完全逐出巂州。

在台登之战以后,韦皋又移师北上,与吐蕃争夺西山地区。贞元八年(792)九月,韦皋进攻吐蕃占据的维州,生擒大将论赞热,献于京师。十一月,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配合韦皋作战,向今白龙江上游地区发起攻击,破吐蕃于芳州(治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及黑水堡(在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境),焚其积聚。贞元九年(793),唐德宗下令筑盐州城(在今宁夏盐池县境)。为防止吐蕃掩袭,命韦皋出兵,深入吐蕃,以分其力。于是韦皋在西山地区发起攻击,破吐蕃峨和城(在今四川省松潘县境)、通鹤军(在今四川省理县境)。吐蕃南道元帅论莽热率众来援,又破之,杀伤数千人,焚定廉故城,平栅堡50余所。贞元十三年(797),吐蕃为了阻断南诏与剑南西川的联系,再次向巂州台登城发起进攻。唐朝巂州刺史曹高仕率领诸军将士及东蛮子弟,大破吐蕃,生擒大笼官7人,阵上杀获300人,获马、粮、械数千。贞元十五年(799),吐蕃又发兵5万,分击南诏及巂州。南诏国主异牟寻与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各发兵御之,吐蕃无功而还”[106]

由于吐蕃在军事上不断失利,部分归附于吐蕃的部落又先后降附唐朝。贞元九年(793),东女国和西山八国内附。贞元十年(794),剑南西山羌、蛮二万余户降唐,诏加韦皋“押近界羌、蛮及西山八国使”[107]。贞元十二年(796),吐蕃会野首领高万唐等人来降,约有7000户、2万余人,唐廷将其安置在雅州会野路。贞元十六年(800),因“韦皋累破吐蕃二万余众于黎州、巂州,吐蕃遂大搜阅,筑垒造舟,潜谋寇边,皋悉挫之。于是吐蕃酋帅兼监统曩贡、腊城等九节度、笼官马定德与其大将87人,举部落来降。定德有计画,习知兵法及山川地形,吐蕃每用兵,定德常乘驿计议,诸将禀其成算。至是自以边功不立,惧得罪而归心焉”[108],唐廷仍然将他们安置在雅州境内。贞元十七年(801),吐蕃昆明城所管辖的磨些蛮千余户亦降唐。

贞元十七年(801),吐蕃入寇灵、朔,攻陷麟州(治今陕西省神木)。唐德宗令韦皋深入吐蕃境内,以纾北边之患。于是韦皋分兵九路,大举进攻:“镇静军兵马使陈洎等,统兵万人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率兵一千出龙溪石门路南;维保二州兵马使仇冕、保霸两州刺史董振等,率兵二千进逼吐蕃维州城;北路兵马使邢玼并诸州刺史董怀愕等率兵四千进攻栖鸡、老翁等城;都将高倜、王英俊等率兵二千进逼故松州;陇东路兵马使元膺并诸将郝宗等复分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巂等路,又令邛州镇南军使、御史大夫韦良金发镇兵一千三百续进;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进攻逋租、偏松等城;黎州经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郝金信等二千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巂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及磨些蛮、三部落主苴那时率兵四千进攻昆明、诺济城。自八月至十二月,累破十六万众,拔其七城、五军镇,受降三千余户,生擒六千余人,斩首一万余级,遂围维州。”[109]吐蕃赞普遣论莽热以内大相兼东境五道节度兵马使、都统群牧大使,率众10万,来解维州之围。“蜀师万人据险设伏以待之,先出千人挑战。莽热见我师之少,悉众追之,发伏掩击,鼓噪雷骇,蕃兵自溃,生擒论莽热。虏众十万,歼夷者半。”[110]韦皋的这次大规模进攻,是一次战略转折。自此以后,吐蕃在今四川西部地区转入全面防御,除了偶然侵扰之外,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唐军也基本采取守势,双方的武装冲突,逐渐平息。

文宗太和五年(831),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降唐,尽率其众奔成都,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受其降,并派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率兵占领维州城。随即将情况上奏唐廷。“且言:‘欲遣生羌三千,烧十三桥,捣西戎腹心,可洗久耻。是韦皋没身恨不能致者也!’事下尚书省,集百官议,皆请如德裕策。”然而宰相牛僧孺素与李德裕仇怨,遂沮其事。“牛僧孺曰:‘吐蕃之境,四面各万里,失一维州,未能损其势。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彼若来责曰:何事失信?养马蔚茹川,上平凉阪,万骑缀回中,怒气直辞,不三日至咸阳桥。此时西南数千里外,得百维州何所用之!徒弃诚信,有害无利。此匹夫所不为,况天子乎!’上以为然。”[111]于是文宗下诏,不许剑南西川接纳维州降将。李德裕被迫将悉怛谋等300余人送回,吐蕃尽诛于边界,维州亦复归于吐蕃。武宗会昌三年(843),“李德裕追论维州悉怛谋事,云:‘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并没,唯此独存。吐蕃潜以妇人嫁此州门者,二十年后,两男长成,窃开垒门,引兵夜入,遂为所陷,号曰无忧城。从此得并力于西边,更无虞于南路。凭陵近甸,旰食累朝。贞元中,韦皋欲经略河、湟,须此城为始。万旅尽锐,急攻数年,虽擒论莽热而还,城坚,卒不可克。臣初到西蜀,外扬国威,中缉边备。其维州熟臣信令,空壁来归,臣始受其降,南蛮震慑,山西八国,皆愿内属。其吐蕃合水、栖鸡等城,既失险厄,自须抽归,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余里旧地。且维州未降前一年,吐蕃犹围鲁州,岂顾盟约!臣受降之初,指天为誓,面许奏闻,各加酬赏。当时不与臣者,望风疾臣,诏臣执送悉怛谋等令彼自戮,臣宁忍以三百余人命弃信偷安!累表陈论,乞垂矜舍,答诏严切,竟令执还。体备三木,舆于竹畚,及将就路,冤叫呜呜,将吏对臣,无不陨涕。其部送者更为蕃帅讥诮,云既已降彼,何用送来。复以此降人戮于汉境之上,恣行残忍,用固携离。至乃掷其婴孩,承以枪槊。绝忠款之路,快凶虐之情,从古已来,未有此事。虽时更一纪,而运属千年,乞追奖忠魂,各加褒赠。’诏赠悉怛谋右卫将军”[112]。维州悉怛谋事件,在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清代,杂谷土司还自称“其先吐蕃维州刺史悉怛谋裔也”[113]

吐蕃王朝在达磨(Dar ma)统治时期,国势衰落。唐武宗会昌二年(842),达磨遇刺身亡。“初,吐蕃达磨赞普有佞幸之臣,以为相。达磨卒,无子,佞相立其妃琳氏兄尚延力之子乞离胡为赞普,才三岁,佞相与妃共制国事,吐蕃老臣数十人皆不得预政事。首相结都那见乞离胡不拜,曰:‘赞普宗族甚多,而立琳氏子,国人谁服其令,鬼神谁享其祀,国必亡矣!比年灾异之多,乃为此也。老夫无权,不得正其乱以报先赞普之德,有死而已。’拔刀剺面,恸哭而出。佞相杀之,国人愤怒。又不遣使诣唐求册立。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乃属其徒告之曰:‘贼舍国族立琳氏,专害忠良以胁众臣,且无大唐册命,何名赞普!吾当与汝属举义兵,入诛琳妃及用事者以正国家。天道助顺,功无不成。’遂说三部落,得万骑。是岁,与青海节度使同盟举兵,自称国相。”[114]论恐热的反叛,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据《补国史》说:“恐热姓末,名农力。吐蕃国法不呼本姓,但王族则曰论,官族则曰尚。”[115]由此可知,论恐热属于末氏,且为王族。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末氏(hBal)原本为孙波的雅孙之王,大臣为朗氏(rLang)和甘氏(Kam),松赞干布时期归附吐蕃王朝。其后,末氏、朗氏相继进入吐蕃王朝的中央机构。754年,吐蕃发生内讧,大论末·东察(hBal Idong tsab)和朗·迈色(rLang myes zigs)弑杀赞普墀德祖赞(Khri Ide gtsug rtsan),结果为达扎路恭(Stag sgra klu khong)告发,二人获罪,末氏和朗氏皆受牵连。755年,末氏、朗氏被谪戍边地。此后,朗氏的地位有所回升,而末氏却一直受到排斥,因此在达磨死后,出自末氏的论恐热便首倡其乱。由于末氏是孙波的雅孙之王,所以论恐热在起事之时,能够“说三部落,得万骑”。所谓“三部落”,很可能就是指末氏、朗氏和甘氏。论恐热反叛后,“至渭州,遇国相尚思罗屯薄寒山,恐热击之,思罗弃辎重西奔松州。恐热遂屠渭州。思罗发苏毗、吐谷浑、羊同等兵,合八万,保洮水,焚桥拒之。恐热至,隔水语苏毗等曰:‘贼臣乱国,天遣我来诛之,汝曹奈何助逆!我今已为宰相,国内兵我皆得制之,汝不从,将灭汝部落!’苏毗等疑,不战。恐热引骁骑涉水,苏毗等皆降。思罗西走,追获,杀之。恐热尽并其众,合十余万”[116]。由此可知,吐蕃统治末年,以松州为中心的今川西高原东部,主要的部族有苏毗、吐谷浑和羊同。其中苏毗即孙波[117],而论恐热则为孙波的王族,故论恐热能够以只言片语临阵招降孙波。当论恐热的反叛最终失败之后,孙波诸部亦分崩离析。一部分散归部落;一部分远遁于叠、宕以西,逃至西倾山南北的草原上。原驻守松州的吐谷浑部落则散居在今白水江上游,宋人宇文之邵就说:“吐谷浑,今之文、扶羌也。”[118]羊同大约在孙波与吐谷浑之间,即清代所说的羊筒诸部[119]

概而言之,由于论恐热的叛乱,吐蕃在今川西高原东部的统治完全瓦解。松州以西,主要为孙波残部所据。松州以东的文、扶二州,为吐谷浑部落所控制,孙波与吐谷浑之间,则有羊同诸部。孙波、羊同、吐谷浑诸部以北,则为嗢末活动的地区。嗢末亦称“浑末”,本为吐蕃奴部,“及论恐热作乱,奴多无主,遂相纠合为部落,散在甘、肃、瓜、沙、河、渭、岷、廓、叠、宕之间”[120]。唐僖宗乾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结吐蕃尚延心、嗢末鲁耨月等为间,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121]。入宋以后,这批南迁至今宜宾地区的嗢末被称为“临洮土羌”[122]

当论恐热的反叛失败后,更大规模的平民起义,由东向西,席卷吐蕃本土。首先是巴·科色列东(Dbas kho gzher legs stong)在多康发难。许布·达孜聂(Shud pu rtse gnyags)、琛·贡米珠(Mchim kong mi drug)等人则相继在雅隆、达布等地起事。在平民起义的打击下,吐蕃王朝彻底崩溃,以氏族为中心的割据政权相继形成。在今四川西部,最著名的氏族就是孙波的朗氏。同时,唐朝也乘机占据原吐蕃的部分疆土。宣宗大中三年(849),剑南西川节度使杜悰奏称收复维州,山南西道节度使郑涯则奏称收取扶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