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通史:白兰和西山八国简介

四川通史:白兰和西山八国简介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关于白兰峒,《华阳国志》仅指出这是汶山郡境内的一个部族,并没有明确标示其具体的地理位置。位于白兰以东的党项,应当是指党项八部。在隋代,因白兰等部拒绝接受隋王朝的统治,由此遭到隋朝会州总管崔仲方的征讨。自此以后,白兰这个名称就不再见诸唐人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西山八国。唐人把今岷山和邛崃山统称为西山,位于该地区及其以西的8个部落,则称为“西山八国”。

四川通史:白兰和西山八国简介

白兰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据《华阳国志》卷3《蜀志》记载,位于今岷江上游的汶山郡“有六夷、羌胡、羌虏、白兰峒,九种之戎”。六夷是泛指岷江上游的夷种,“汶山曰夷,南中曰昆明,汉嘉、越巂曰笮,蜀曰邛,皆夷种也”[101];羌胡是指分布在汶山郡兴乐县的黄石、北地卢水胡[102],其地在今松潘县镇江关一带,位于六夷以北;羌虏是指三河、槃于虏,其地在岷江上游的西南,亦即六夷的西南,故《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武帝以冉夷之地置汶山郡,“其西又有三河、槃于虏,北有黄石、卢水胡”。然而关于白兰峒,《华阳国志》仅指出这是汶山郡境内的一个部族,并没有明确标示其具体的地理位置。西晋末年,当辽西鲜卑慕容部的吐谷浑率部西迁,建国于群羌之地以后,其疆域,“自枹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昴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由此可知,白兰位于洮水西南,毗邻吐谷浑的南界昴城、龙涸,“其地东北接吐谷浑”[103]。白兰,应当就是《华阳国志》所记载的汶山郡白兰峒。昴城可能就是敦煌吐蕃文书记载的rMa grom[104],其地在今青海果洛州与四川阿坝州之间的黄河附近,原为羌人之地,吐谷浑之子吐延就是被“昴城羌酋姜聪所刺”[105]而亡;龙涸位于今松潘县,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部落内附,北周以其地置扶州,“领龙涸郡。隋开皇三年,废龙涸郡,置嘉诚镇,与扶州同理焉。大业三年,改扶州为同昌郡,领嘉诚县”[106]。入唐以后,又以其地置松州,其治所在今松潘县。根据吐谷浑南界昴城、龙涸的位置推断,白兰当在今松潘西南的梭磨河流域,位于昴城以南,毗邻龙涸。在隋代,白兰位于党项以南、附国东北[107],其地仍在今大金川上游的梭磨河流域。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会州总管崔仲方西征诸羌,沿途讨平的部落中有“白男王”[108]。这个“白男王”应当就是“白兰王”。隋代会州的治所在今茂县。崔仲方西征,是由今茂县沿杂谷脑河而行,翻过鹧鸪山口进入大金川的东源梭磨河流域,白兰(男)王之地应当在这里展开。唐高祖武德六年(623),“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白简”应当是“白兰”之误[109]。武德七年(624),“以白狗羌等地,置维、恭二州”[110]。维州是以白狗羌之地所置,其地在今理县薛城附近。如此,恭州就应当是以白兰之地而置。恭州在维州以北350里,即今马尔康县的马塘一带,位于梭磨河中游。由此可知,李唐开国之际,白兰仍在大金川上游,其地“左属党项,右与多弥接”[111]。位于白兰以东的党项,应当是指党项八部。白兰以北,则为黑党项。《剡源文集》卷4《唐画〈西域图〉记》就说:“吐谷浑之南,白兰之北,弥罗国也。”这个弥罗国就是指黑党项。位于白兰以西的多弥,亦称当弥,吐蕃称其为难磨(Nam pa)[112],地处犁牛河(hBri chu),即今金沙江上游,中心在今石渠县的邓柯,即《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所记载的mDan。

关于白兰的地理位置,学术界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白兰在今巴颜喀拉山一带,有学者认为在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境内,有学者认为在今柴达木盆地。其中以柴达木盆地之说较有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吐谷浑的活动地域,基本上是在今青海省北部,位于其西南的白兰正当在柴达木盆地。然而早期吐谷浑的主要活动地域不是在今青海省北部,而是在嵹台山地区,即今青海、甘肃、四川三省交壤的西倾山南北(见第五章第二节)。直到伏连寿继位之后,因北魏内乱,吐谷浑才大规模地向北发展,逐渐控制今青海省北部地区。伏连寿之子夸吕继位后,吐谷浑的政治中心才北移至今青海湖附近的伏俟城。因此,早期吐谷浑在遭到大规模入侵时,往往向南逃到白兰。而在夸吕将政治中心北移至伏俟城以后,吐谷浑在先后遭到西魏、北周、隋、唐王朝的攻击时,通常也是向南逃窜,但是从来就没有到达白兰,这说明白兰是在嵹台山的西南,而不是在伏俟城的西南。

白兰原为汶山郡的一个部族,自吐谷浑兴起之后,白兰就成为吐谷浑的属部,因此西秦国主乞伏乾归给予吐谷浑王的封号为“白兰王”[113]。直到北周时期,白兰才摆脱吐谷浑的控制,转而寻求中原王朝的庇护。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白兰遣使献犀甲、铁铠”[114]。在隋代,因白兰等部拒绝接受隋王朝的统治,由此遭到隋朝会州总管崔仲方的征讨。“时诸羌犹未宾附,诏令(崔)仲方击之,与贼三十余战,紫祖、四邻、望方、涉题、千碉、小铁围山、白男王、弱水等诸部悉平。”[115]入唐以后,白兰与白狗于武德六年(623),遣使入贡。吐蕃兴起后,白兰又遭到吐蕃的攻击。贞观十二年(638),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兵东侵,“攻破党项及白兰诸羌,率其众二十余万,顿于松州西境”[116]。当唐朝发兵救援松州后,松赞干布便撤离该地区。在松赞干布去世之后,噶尔·东赞域松(mGar Stong rtsan yul zung)执掌吐蕃国政,不断向外扩张,于是白兰再次遭到吐蕃的大规模进攻。显庆元年(656),噶尔·东赞域松“率兵一十二万击白兰氐,苦战三日,吐蕃初败后胜,杀白兰千余人,屯军境上以侵掠之”[117]。龙朔三年(663),吐蕃征服吐谷浑。遂由青海方向南下,深入大金川流域,雪山党项、白兰、白狗、春桑等部,“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118]。天宝十三年(754),吐蕃发生内讧,并牵连到白兰的董氏,于是“吐蕃白兰二品笼官董占庭等二十一人”[119]降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利用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机会,攻占剑南西山诸州,归附于唐朝的白兰再次被吐蕃征服。自此以后,白兰这个名称就不再见诸唐人的记载,代之而起的则是西山八国。

唐人把今岷山和邛崃山统称为西山,位于该地区及其以西的8个部落,则称为“西山八国”。关于“八国”这一称谓,始见于唐玄宗天宝年间[120]。德宗贞元九年(793),“哥邻国王董卧庭、白狗国王罗陀忽、逋租国王弟邓吉知、南水国王侄薛尚悉曩、弱水国王董辟和、悉董国王汤息赞、清远国王苏唐磨、咄霸国王董藐蓬,各率其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其哥邻国等,皆散居山川。弱水王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其悉董国,在弱水西,故亦谓之弱水西悉董王。旧皆分隶边郡,祖、父例授将军、中郎、果毅等官,自中原多故,皆为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三二千户,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至是悉与之同盟,相率献款,兼赍天宝中国家所赐官诰共三十九通以进。西川节度使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121]。由此可知,西山八国是指哥邻、白狗、逋租、南水、弱水、悉董、清远和咄霸。

西山八国中的哥邻是Go gling的对音,其义为“哥国”。德宗贞元九年(793),“哥邻国王董卧庭来朝,至绵州卒,赠武德州刺史,命其子利罗为保宁都督府长史,袭哥邻王”[122]。保宁都督府亦称保宁都护府,原名洪州,玄宗天宝八年(749)“改洪州为保宁都护府”[123],其地在剑南西山索磨川,位于恭州西北370里左右,即今梭磨河上游的壤口附近。既然唐廷以哥邻王为保宁都督(护)府长史,其地必与保宁都督(护)府相邻。据此,哥邻当在梭磨河及其以西地区,正当原白兰之地。根据“吐蕃白兰二品笼官董占庭等二十一人”降唐的记载,可知白兰王族为董氏,而据《安多政教史》记载,董族有十八“大咱”(tsha chen),其中之一是哥咱(mGo tsha),意为“母族是哥氏”。这个哥咱就是唐人所说的哥邻,其地在果洛(mGo log)。据《世界广述》记载,“果洛祖先之地在麻尔柯”,即今大金川的西源麻尔科河流域。由此可知,果洛祖先活动的中心在今大金川上游,正当哥邻之地。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中,这个地区被称为Gog yul,亦称Kog yul。概言之,汉文史籍所记载的白兰、哥邻,藏文史籍所记载的Gog yul、mGo log,基本上是在同一地域,即今大金川上游。由此看来,在白兰再次被吐蕃征服后,原为白兰王族的母族哥氏,实际上已经控制了白兰,但仍以原白兰王族董氏为王。由于吐蕃将该地域称为Gog yul,而唐人亦沿用其称谓,故将其称为哥邻国。由于Gog yul有时也称为Kog yul,因此唐人有时也将哥邻称为“诃陵”[124]。据此,唐代后期见诸汉文史籍的哥邻,实际上包括哥氏和白兰两个部族,而吐蕃则将该地区的人统称为金波(gyim po)[125]

八国之一的咄霸是Dam pa的对音,清代称为党坝,其地在今马尔康县境内,位于哥邻以南。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内附的咄霸国王为董藐蓬,可知咄霸亦属董氏部族。

八国中的白狗,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34),“秦王(乞伏)炽磐遣镇南将军吉毗等帅步骑一万南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国,皆降之”。白苟即白狗,故胡三省说:“白狗国至唐犹存。”[126]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白苟羌酋邓贤佐内附,乃于姜维城置维州,领金川、定廉二县”[127]。姜维城在今理县薛城以西10里;金川县在维州以西30里,后改名小封县;定廉县在维州以西160里。由此可知,唐初的白狗,分布在今理县的杂谷脑河地区。但是白狗的地理位置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太宗贞观元年(627),白狗为小左封生羌所逼,举族西走,维州及其所领二县俱废。贞观七年(633),白狗再次归附唐朝,于是另置西恭州以处之,贞观八年(634)改名笮州[128]。其地在维州西南115里,位于白狗岭西南52里,即今小金县的结斯河上游地区。原白狗所在的杂谷脑河地区,则为小左封所占据。太宗贞观二年(628),“小左封生羌酋董屈占等举族表请置吏,因复置维州及二县”[129]。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又析维州定廉县置奉州(在今四川省理县境),以董晏立为刺史。天宝元年(742),白狗就是取道奉州入朝。可知白狗已经不在原维州境内。(www.xing528.com)

逋租位于白狗以南,其地属雅州夏阳路。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分兵九路进击吐蕃,其中一路由“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攻逋租、偏松等城”[130]。逋租在偏松城以东,即今小金县沃日河一带。德宗贞元九年(793)逋租内附时,王族为邓氏,而白狗原来的首领也是邓氏。由此可知,逋租和白狗,原来都是属于邓氏部族。只是白狗在被吐蕃征服后,王族发生变化,故德宗贞元九年(793)白狗内附时,其王为罗陀忽。

南水、清远两部与白狗关系密切。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白狗国四品笼官苏唐封,及狗冉川五品笼官薛阿封等至,各赐金紫玉帛以遣之”[131]。苏唐封显然和唐德宗时期的清远国王苏唐磨同族,薛阿封则与南水国王薛莫庭同族。可以认为,清远和南水,实际上是从白狗中分离出来的两个部落。关于清远国的地理位置,《唐十道图》在土霸城的西南标有清远城。土霸城当为咄霸的中心,清远城当为清远国的中心。据此推测,清远可能在今丹巴县境内,北接东女国,东邻逋租。至于南水国,可能在今小金县的抚边河流域,东接白狗,南连逋租,西北与咄霸相邻。

弱水部落在隋代即见诸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会州总管崔仲方西征诸羌,沿途讨平的部落中就有弱水部落。据藏文资料记载,弱水部落是指勃兰冈(rBra rgan),因臣属于杂绒王(Tsha rgyal),被讹称为弱冈(Rva rgan),其地在绰斯甲,即今金川县境内。据唐人说,“弱水王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132],而这个女国是指来自象雄的东女国(见第四章第五节)。如此,弱水王应当与东女王同族,也是来自象雄。

悉董“在弱水西,故亦谓之弱水西悉董王”[133]。弱水是指弱曲(Rva chu),即今大金川,位于其西的悉董,当在今大金川以西的鲜水河流域,其中心可能就是《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中数次提到的rTe’u mkhar,即今道孚。据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悉董氏原本为象雄阿尔巴(Zhang zhung nar pa)王的大臣,后来投靠吐蕃,成为最早担任大相的家族。由此看来,迁徙到今川西高原的悉董,亦出自象雄。

由上所述,西山八国是由三个不同的部族组成。哥邻、咄霸为董氏部族,白狗、逋租、南水、清远属邓氏部族,弱水和悉董则是来自象雄地区的部族。其中董氏和邓氏应当是藏族先民中最早形成的四大氏族Se、dMu、IDong、sTong[134]中的sTong和IDong,而弱水和悉董则是随着吐蕃向东扩张而从象雄辗转迁徙而来。

西山八国之中,董氏居于支配地位。据杨谭《兵部奏剑南节度破西山贼露布》记载,玄宗天宝末年,吐蕃大军围攻万安、柔远、明威、平戎和保宁都护等五城,唐军分兵三路,以解五城之围,其中一路由“八国招讨副使、左羽林大将军董当,左羽林军将军董旁朗、董毕朗,左羽林董利、董哥弄,左骁卫将军董利峰,左武卫将军董奉仇,左威卫翊府中郎将、先锋党利才,统八国子弟八千余人”[135]。统帅八国军队的将领,除先锋党利才以外,均出自董氏,其支配地位,无可置疑。正因为如此,德宗贞元九年(793),八国内附时,唐廷以哥邻王为保宁都督府长史,统领八国。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占据着杂绒(Tsha rong)的杂绒王(Tsha rong rgyal po)是Kho hpha。杂绒是指嘉莫杂瓦绒(rGyal mo Tsha ba rong),中心在杂瓦冈松(Tsha ba khag gsum),也就是汉文史籍所说的三杂谷,即卓克基、松岗和梭磨,其地在今梭磨河及其以西的足木足河之间,亦即哥邻之地。Kho hphan就是Go hphang,亦即汉文史籍所记载的哥邻。据此,藏文资料所说的杂绒王就是唐人所说的哥邻王,统领八国的董氏,就是哥邻,或者可以认为是在母族哥氏控制下的白兰王族董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