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清时期奉节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迹

元明清时期奉节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迹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帝城、马岭为东关隘,莲花峰、箭楼为西关隘,可谓形胜天下。武庙在府署西北,府署北外瀼河对岸集中有县学、水神庙、火神庙以及杜公祠内的少陵书院,其“高居山麓,下瞰长江,爽垲极焉”,一座府城的配置依旧应有尽有。然而,随着重庆的开埠,一个曾经的区域中心城市夔州府的地位慢慢被“万商云集”的万县取代。到了民国初年,夔州废府存县,夔州府衙变奉节县衙,夔州府的过去成为历史。

元明清时期奉节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遗迹

夔州于“至元二十二年仍还瀼西旧治”,宋代以后的夔州军事功能逐渐降低,经济功能逐渐加强,各级行政机构入驻瀼西,适应了居民聚集和商贸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使瀼西的经济职能与行政管理有机地合一,其作为川楚间长距离贸易中转和下川东区域市场中心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

明代正德版《夔州府志》记载元代以来的瀼西“府古无城,环立木栅”,直到明成化十年(1474年),郡守李晟“开筑城池”以砖石修建瀼西的城墙“东南四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北四百八十七丈五尺,为门五”;清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漫城,造成城墙崩塌,郡守鲍康、蒯德模先后增补奉节城池“自西门起至大东门玉皇阁止,改修石城一道,全用石条填筑实砌,以石灰浸缝。又修筑大东门、小南门月城二座,各建城楼一座,极为宏敞。较之原建砖城,其势倍加雄巍,崇墉峻壁,雉堞耸立,洵足以壮观瞻”;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郡伯诚瑞“以峡路余款添修大南门外月台二十余层,计五十余丈”。夔州前有瞿塘为天堑,诸葛武侯八阵图碛天下闻名,后有卧龙山为屏障,城跨山之半腰;左以西瀼水为环拱,源远流长,南入大江,堪舆家以此为富贵之象,右以阁风溪、三叉溪为襟带。文山、天马山等为文峰,赤岬山、白盐山为挂榜。白帝城、马岭为东关隘,莲花峰、箭楼为西关隘,可谓形胜天下。

夔州图绘(www.xing528.com)

在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前,夔州“夔关”是中国内地最大的税关,其税额占四川税额的五分之四强,是长江中上游沿线最重要的节点和转口贸易城市,夔州知府历来都被视为肥缺;清光绪九年(1883年),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从长江水路路过奉节,他这样写道:“夔州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有高高的城墙,城下临河有四层石头江堤,在堤岸脚下,沿着水边是一条惯常的冬季街道,在临时搭建的灰泥房屋中有鸦片烟窝棚、茶馆及其他适合船民需要的商店。夔州下面的沙洲占据着三分之二的江面,是煮盐的场地。城内遍布达官贵人及其下属的豪华住宅”;再看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奉节城图,府署在城正中,县署则在城南之南门内。府学在府署东南侧永安宫旧址,再往东为文庙近东门。武庙在府署西北,府署北外瀼河对岸集中有县学、水神庙、火神庙以及杜公祠内的少陵书院,其“高居山麓,下瞰长江,爽垲极焉”,一座府城的配置依旧应有尽有。

然而,随着重庆的开埠,一个曾经的区域中心城市夔州府的地位慢慢被“万商云集”的万县取代。到了民国初年,夔州废府存县,夔州府衙变奉节县衙,夔州府的过去成为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