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堪舆原则:整体系统、依山傍水、适中布局

堪舆原则:整体系统、依山傍水、适中布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整体系统原则风水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天、地、人和世间万事万物。(二)依山傍水原则水是宇宙生命之源,山是挡风遮雨的屏障,因此,选址一定要依山傍水。此外,草原的牧民以蒙古包为住所,便于随植物迁徙。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古都,原因就在于它位居天下正中央。适中的原则还要求中心突出,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明清皇陵和清代园林就是按照这一原则建造的。

堪舆原则:整体系统、依山傍水、适中布局

(一)整体系统原则

风水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天、地、人和世间万事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黄帝宅经》便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风水学的作用就是要把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优化结构,寻求最佳组合。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征。

(二)依山傍水原则

水是宇宙生命之源,山是挡风遮雨的屏障,因此,选址一定要依山傍水。没有水,没有山,人类生存将困难重重。考古发现的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梯田上,这与当时的狩猎、捕鱼和采摘果实相适应。

依山的形势有两类:一种是“土包屋”,即三面环山,中间开阔,南面敞开,房屋隐于万千树丛中。湖南岳阳县渭洞乡张谷英村处于此种地形:五百里幕阜山余脉绵延,在东、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明代宣德年间,张谷英来这里定居,五百年来发展至六百多户、三千多人的赫赫大族,男女老幼尊卑有序,过着安宁祥和的生活。另一种是“屋包山”,是成片盖在山坡上的房子,从山脚到山腰。长江中上游的码头小镇就是这样,背枕山坡,拾级而上,气宇轩昂。有近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建筑在青翠的珞珈山麓,依山建房,学生宿舍贴着山坡,象环曲的城墙,有个城门形的出入口。山麓平台上以中孔城门洞为轴线,图书馆居中,教学楼分别立于两侧。主从有序,严谨对称。学校得天然之势,有城堡之壮,显示了高等学府的宏大气派。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濒临长江,四面环山,有虎踞龙盘之势。四面有秦淮入长江、沿江多山,西南至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幕府山;东有钟山;西部有富贵山;南有白鹭和长命洲形成夹江之势。明代高启有诗赞曰:“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三)因地制宜原则

中华民族先民选址往往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先秦时的姜太公倡导因地制宜,《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渔盐。”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和土壤质量差异很大,因此建筑也有不同的形式。西北干旱少雨,人多居窑洞。窑洞洞口多朝向南方,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多,故人多居栏式竹楼。此外,草原的牧民以蒙古包为住所,便于随植物迁徙。贵州大理山区人民用山石盖房,中原人用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创造的。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合于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就是风水学的精髓。

陕西窑洞(图片来源:摄图网)

(四)辨析水质原则

选址不仅要看水源,还要讲究水质。《管子·地贞》认为,土质决定水质,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质量,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风水经典《博山篇》主张“寻龙认气,认气尝水。其色碧,其味甘,其气香,主上贵。其色白,其味清,其气温,主中贵,不足论”。不同地区的水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和化学成分,有些能致病,有些能治病。《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石脆山旁有灌水,“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马无病”。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病后到泉水浸泡就见效,就是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云南腾冲市有一个“扯雀泉”,泉水晶莹剔透,可是没有生物能生存下来,便是因为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和氯化氢等化学成分。

(五)坐北面南原则

中国地处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全年阳光由南照射进来,朝南的房屋容易吸收阳光。建筑坐北朝南,以获取光线避免来自北方的风。了解自然现象,顺应自然规律,获得山川灵气,接受日月光华,有利于修养身心。(www.xing528.com)

中国的地形决定了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寒流,夏天有凉爽的太平洋微风,全年风向变幻不定。甲骨卜辞已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书》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广莫风据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风居东方,二月也。”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这就是说要避开西风、北风和西北风。

(六)适中居中原则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不高不低,尽量优化,接近完美。《管氏地理指蒙》论“穴”云:“欲其高而不危,欲其低而不没,欲其显而不张扬暴露,欲其静而不幽囚哽噎,欲其奇而不怪,欲其巧而不劣。”《吕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阴阳达到平衡就是适中。

风水理论主张山脉、水流、朝向必须与穴地协调,房屋大小也必须协调,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门大不吉,房大门小不吉。清人吴才鼎《阳宅撮要》载:“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若东盈西缩,定损丁财。”

适中的另一层意思是居于中心。《太平御览》记载:“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古都,原因就在于它位居天下正中央。

适中的原则还要求中心突出,布局整齐,附加设施紧紧围绕轴心。在典型的风水景观中,都有一条中轴线,中轴线与地球的子午线平行,向南北延伸。中轴线的北端最好是横山成丁字形组合,南端最好有宽敞的明堂(平原)。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有建筑物簇拥和弯曲的河流。明清皇陵和清代园林就是按照这一原则建造的。

(七)顺乘生气原则

风水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是气,气的积累产生了两种仪式(阴阳),一生二,二生三,金木水火土五行具备;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土都源于气,世间万事万物源于气,气积则生物,万事万物都得于气。风水理论主张在有生气的地方修建城镇房屋,这叫作顺乘生气。只有得到大量的生气,万事万物才能获得生命力,才会欣欣向荣,人类才会健康长寿

(八)观形察势原则

清代《阳宅十书》载:“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融入大环境。

风水学称群山为龙脉。龙脉发源于西北的昆仑山,有三条龙脉向东南延伸:北龙从阴山、贺兰山进入山西,从太原起渡海;中龙从岷山进入关中,从秦山入海;南龙从云贵、湖南到闽浙入海。每条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考察风水,首先要了解龙脉的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第。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在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为佳。朝山案山好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像臣僚簇拥着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挡风,且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以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的优越性。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可知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一栋楼房或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