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士多元文化建筑导言

瑞士多元文化建筑导言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30年代,当德语区已经开始兴建现代主义工人住宅之时(注2),法语区的建筑师则关注城市住宅的设计(注3)。RO00注4:20世纪30年代,日内瓦一系列建筑都采用钢结构,而非当时新兴的混凝土结构。RO00注5:在法语区任教的提契诺建筑师有斯诺奇、布莱维奥、弗朗茨弗于格。RO00注6:尽管在瑞士中标的外国建筑师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建成的重要项目在法语区占了多数。

瑞士多元文化建筑导言

对于外国人,瑞士法语区的形象似乎与国际组织密不可分:联合国、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都位于日内瓦和洛桑。另外,瑞士法语区似乎又在为瑞士代言:雀巢、名表、奶酪火锅这些家喻户晓的瑞士名产也都来自于法语湖畔或山谷中。耐人寻味的是,瑞士法语区又似乎是众多名人的归宿:奥黛丽赫本卓别林、吉格都葬于这块土地。谈笑之间,瑞士法语区又总有经典故事相伴:巴尔扎克多次来日内瓦与情人约会,茜茜公主在日内瓦湖遇刺、雨果、大仲马,司汤达等诸多文豪也都在这里孕育创作灵感。而翻开书本,加尔文宗教改革卢梭百科全书学派都与瑞士法语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说到法语区建筑,人们似乎很难为其找到完整的定义,她一直以碎片化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历史叙述之中。1906年,阿道夫·路斯(AdolfLoos)在勒芒湖畔完成了第一个作品。这些湖畔别墅铭记了纸醉金迷的“美好年代”(注1)。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新时代的建筑也在湖畔孕育而出:1925年,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了母亲住宅。1928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法语区的成立,变革的浪潮最终也吹到了这里。

20世纪30年代,当德语区已经开始兴建现代主义工人住宅之时(注2),法语区的建筑师则关注城市住宅的设计(注3)。当德语区开始大规模使用混凝土之时,而法语区建筑师却更钟情于钢结构(注4)。法语区这种与众不同的建筑发展路线一直延续到战后,20世纪50年代,当让·屈米(Jean Tschumi)等建筑师积极投入与德语区同步的战后现代主义运动之时,以马克·约瑟夫·绍吉(Marc Joseph Saugey)为首的日内瓦建筑师则进行着相对独立的建筑探索,就像提契诺同期的卡罗尼(Tita Carloni)和布莱维奥(Peppo Brivio)等大师一样。

法语区的建筑发展随着20世纪60年代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的成立而迎来新的契机,来自德语区和提契诺教授的执教(注5)使得法语区得以持续接受新锐思想。但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德语区和提契诺的新建筑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之时,法语区仅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极少数如德范特里和拉穆尼尔(Devanthéry & Lamunière Architectes)这样的明星建筑师。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影响在法语区更加明显,这不仅意味着SANAA、隈研吾或皮亚诺这样的国际建筑师可以通过正常的竞赛赢得并实施项目(注6),也意味着法语区的年轻建筑师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多元文化。于是在2010年后,人们才能看到MadeIN这样画风清奇的年轻事务所,他们对创作素材和地域的模让人们看到瑞士文化进一步融合的可能。

RO00注1:“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指的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到1914年一战开始时的三十年和平时期。欧洲文化迎来了异常繁荣的一段时期,瑞士的诸多地区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举世闻名的度假目的地。

RO00注2:德语区延续了布鲁诺·淘特(Bruno Taut)等人致力于研究的城市工人住宅区。(www.xing528.com)

RO00注3:1932年建成的光明公寓(Immeuble Clarté)(RO05)是日内瓦一系列20世纪30年代城市住宅建筑的代表。

RO00注4:20世纪30年代,日内瓦一系列建筑都采用钢结构,而非当时新兴的混凝土结构。日内瓦建筑师还通过成立日内瓦新建筑协会(GANG New Architecture Groupin Geneva)这样的组织来推广新工法建筑。光明公寓是这时期新工法的代表作品。

RO00注5:在法语区任教的提契诺建筑师有斯诺奇(1985—1997,EPFL)、布莱维奥(1969—1989,日内瓦大学建筑系)、弗朗茨弗于格(1971—1987,EPFL)。

RO00注6:尽管在瑞士中标的外国建筑师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建成的重要项目在法语区占了多数。扎哈哈迪德赢得的巴塞尔赌场的改造项目最终被全民动议否决,莫奈欧的苏黎世剧院方案也因为苏黎世人民的反对而被无限期推迟实施。相比之下,法语区的人们则开放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