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隆皇帝的驭臣之道:康乾盛世的翻案风与斗争平衡

乾隆皇帝的驭臣之道:康乾盛世的翻案风与斗争平衡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乾隆刚一登基就展现了他仁慈宽和的一面,由此来矫正雍正朝过于严猛的政治走向,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即位之初掀起的一股“翻案风”。机敏的乾隆很快就嗅出了朝堂之上这股非比寻常的斗争风气,他立刻警觉,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驭臣之术。面对相互拆台的鄂尔泰与张廷玉两派,他不是放任不管,更没有偏向一派去打击另一派,而是同时给予他们严肃的警告,全部采取抑制的手段,让他们始终保持平衡,避免了朝臣之间更大的分裂。

乾隆皇帝的驭臣之道:康乾盛世的翻案风与斗争平衡

乾隆确实是相当幸运的,他既没有像祖父康熙那样,小小年纪就要背负起整个帝国兴衰的重任;也不必像父亲雍正那样,等了三四十年才登上皇位,仅仅当了十余年的统治者就离世了。乾隆接管下皇权的接力棒时是25岁,正是一个人最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具有无限可能与希望的年纪。同时,乾隆的幸运还在于他的父亲早早就为他继承大统铺好了路,在他之前的清朝历代帝王,无论是皇太极、顺治、康熙还是雍正,他们哪一个的皇位都来得极为不易,新旧政权交替时也都充满了剑拔弩张和腥风血雨,唯有他享受到了雍正秘密立储制的优惠,毫无波澜、正大光明地成为帝国的新主人。

乾隆的幸运还远远不只如此,经过先祖们的努力,如今的大清国早就不是位于辽东的小小属国,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真正的统治者;再加上,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勤勉执政、精心经营,交到他手上的大清国正是一个如日中天、等待着攀上顶峰的盛世大国,乾隆要做的则是带领整个帝国走向更大的辉煌。不过,年轻气盛的乾隆毕竟不甘于享受祖宗福荫,做个庸庸碌碌的守成君主,他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执政方针,他要让这个国家深深地打上“乾隆”的标签,上任之初,他就为这个帝国带来一股宽仁的风气

雍正是一位极其严肃的帝王,他起早贪黑地勤勉执政,因此也就对臣子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们稍有不慎犯下过错,得到的一定是帝王毫无情面的严厉责罚。雍正如此严苛并不是没有原因,康熙留给他的就是一个因为过于宽容、放松而变得有些走样的王国。只是,雍正有点儿矫枉过正,他以铁腕政策在最初用来矫正康熙末期过于宽松的朝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没有掌握好“严政”的度,闹得朝野上下、百官臣子人人自危。所以,乾隆刚一登基就展现了他仁慈宽和的一面,由此来矫正雍正朝过于严猛的政治走向,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即位之初掀起的一股“翻案风”。

乾隆为了缓和雍正造成的紧张的政治局势,因此上台后赦免了很多当时由雍正定罪之人,如被判死刑的岳钟琪[1]等人。他更为很多获罪被贬的皇室中人恢复名誉和爵位,这其中还包括当初雍正夺权路上的政敌允禟、允禩。后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的时候,他还为多尔衮翻案昭雪,恢复了其王爵。乾隆的这些举措在当时对于缓解雍正朝紧张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稳定整个王朝的局势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为自己这个刚刚登基的新君主树立了宽厚仁爱的好口碑。

不过,乾隆不是一味的宽厚、忍让之人,这个年轻的帝王骨子里实际上是非常坚强、决绝的,当他发现过于宽松的执政之道使得某些大臣开始钻空子的时候,他立刻就展现出了松弛有度的一面。乾隆初年,新帝王宽仁的一面虽然缓解了朝廷的紧张,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令所有帝王都头疼的党派之争——以鄂尔泰与张廷玉为代表的满汉两派官员斗争激烈。

对于粉碎朝堂之上官员结党营私、各党派之间相互争斗的恶习,雍正皇帝的铁腕手段是富有成效的。在雍正朝期间,大臣们不敢专擅结党,更不敢互相赡徇,没想到他刚刚过世,党派之争立刻死灰复燃,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机敏的乾隆很快就嗅出了朝堂之上这股非比寻常的斗争风气,他立刻警觉,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驭臣之术。面对相互拆台的鄂尔泰与张廷玉两派,他不是放任不管,更没有偏向一派去打击另一派,而是同时给予他们严肃的警告,全部采取抑制的手段,让他们始终保持平衡,避免了朝臣之间更大的分裂。

鄂尔泰

张廷玉

鄂尔泰被雍正帝誉为“不世出之名臣”,他算是大器晚成之人,在40岁之前仕途很不顺利,只是当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职,就在他自己都认为自己这辈子没指望的时候,雍正继位了,而且对他十分欣赏,从此仕途一片大好,后来甚至官拜保和殿大学士,更位居首席,盖过了入阁多年的张廷玉。张廷玉的仕途生涯是一帆风顺的,其父就受到康熙帝的恩宠,官拜大学士之职。雍正继位后,张廷玉更是以汉臣的身份受到清廷一代鲜有的殊荣,他先是居内阁首辅又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后又与鄂尔泰一起恩准身后“配享太庙”[2]。这对于臣子来说可是莫大的荣耀,大清开国百余年来,只有武勋王扬古利、怡贤亲王允祥等12人能身列太庙,其中更是没有一个汉臣。

不过,鄂尔泰与张廷玉却没有珍惜这份难得的荣耀,反而闹起了门户之争,因为他们都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下面的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也都纷纷权衡利弊后各自加入不同的阵营。对于鄂尔泰与张廷玉来说,眼前的乾隆皇帝显然是个仁慈宽厚的君主,而且在年纪上,他们也是乾隆的父执辈。他们大概认为乾隆是好欺负的,所以更加无所顾忌地上演党派之争。他们这样想就是大错特错了,乾隆宽厚却绝不软弱,他骨子里的强硬绝不在父亲之下。当乾隆对这两位老臣的容忍到达限度的时候,他就开始出手了。

乾隆先是下了一道极为严厉的谕旨,警告所有大臣不要胡乱揣度、妄想逢迎权臣,甚至直接质问群臣:“满洲则想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想依附张廷玉……你们把鄂、张当作大有权势之人,那把我这个皇帝看作什么?”聪明的大臣已经意识到,皇帝是绝对不会允许朋党与自己争权的,雍正朝血腥镇压朋党纷争的阴影恐怕又要降临了。(www.xing528.com)

对个大臣发出警告后,乾隆又开始逐个击破鄂尔泰与张廷玉,首当其冲的是鄂尔泰。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还不到20岁的时候就进入军机处,成为国家中枢官员。但是他行为不慎,保密工作做得不好,涉及国家机密的奏折他竟敢漠视除皇帝与具奏人之外绝不可有第三人知道的规矩,反而与鄂派干将仲永檀私下讨论。这件事被乾隆得知后,十分震怒,将此事交给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同亲王大臣共审。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敷衍了事,很快就审出此事是由鄂尔泰幕后指使的。于是,乾隆借此机会严重打击了鄂尔泰一党,他虽然念及鄂尔泰是朝中要臣并未因此将他革职,但经此打击后,鄂尔泰从此小心翼翼,没几年就病死了,鄂派因此再不可能兴风作浪。

而张廷玉的小辫子就不像鄂尔泰这样好找了,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张廷玉最后还是栽在了这“一失”上。当时,张廷玉已经感觉到自己并不得乾隆的宠爱,再加上皇帝一再以警告“朋党”复萌之名,严词训诫过他和鄂尔泰,于是,乾隆十三年(1748),他提出了告老回乡的愿望。君臣这次的交谈并不愉快,乾隆并没有准许他的要求。后来,大概是看他确实年纪大了,乾隆也心有不忍,因此同意了他归乡,但是张廷玉一直担心身后配享太庙这件事,于是又千方百计地让乾隆承诺会批准这个恩典。

当时,张廷玉的所言所行已经近乎要挟,乾隆心里十分反感,认为他这是得陇望蜀,不过乾隆还是仁至义尽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按规矩,张廷玉应该向皇帝谢恩,结果他只派了自己的儿子去谢恩,本人竟没现身。这算是犯了忌了,也让乾隆抓住了申斥他的把柄。乾隆于是命军机大臣写旨问他:“你到底想回乡还是愿意承受配享恩典?”不过,这道旨意拟好后当天并没有下,结果第二天张廷玉居然得到了消息,一大早上就跑去向乾隆告罪,显然其中是有人向他泄密了。除乾隆外,知道这道旨意的仅有两人——傅恒与汪由敦。傅恒与张廷玉素无渊源,绝无可能;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显然是他将消息透漏出去的。乾隆这回抓紧了张廷玉一党的小辫子,借此机会大力打压张党,还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恩宠,让他灰溜溜地回老家去了。乾隆成功地打压了前朝重臣的党派之争,也令朝野上下对这位帝王另眼相看,绝不敢有轻慢之心。

乾隆为何要替抗清名将翻案

乾隆即位之初,掀起了一股翻案风,这股风气不仅涉及被雍正治罪的大臣及皇家子弟,更涉及明朝的大臣——抗清名将袁崇焕。而这位大清国的皇帝,为一个曾经抗击自己的前朝大将平反,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袁崇焕原本是明末时期的文官,后来改为武将,他镇守山海关与辽东,阻挡清军入关,最后却被冤枉落得个通敌叛国之罪,被崇祯皇帝下令凌迟处死。可以说,袁崇焕是大清的死对头,当时死在他手下的八旗子弟不计其数。历史上有人认为他之所以会获罪就是因为清政府用了反间计,使崇祯对袁崇焕失去了信任,令他含冤而死。没想到,100多年后,乾隆却要为袁崇焕翻案,还把他的远方玄孙子接到京城做官。乾隆此举令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以为他是闲着没事干。

袁崇焕

像乾隆这样精明的皇帝,绝不会因为心血来潮就为一个前明的抗清大将翻案,他这样做是有自己特殊的目的的。那乾隆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先卖个关子,讲一件与替袁崇焕翻案几乎同时发生的事情——贬低钱谦益。

钱谦益原本是明末时期的大学士,在南明小朝廷官居要职。清兵兵临城下时,他却率先投降,更利用自己在文人中的号召力,力劝大家投降清廷,以此向大清邀功。不过,清朝给他的官并不大,还不如他原来的官位高,钱谦益做了没几年,觉得没意思就辞官了,此后居然摆出了晚明遗民的姿态。

乾隆在替袁崇焕翻案的同时,对钱谦益的著作大肆查封,甚至骂他“不齿为人”,还命人写了很多诗来嘲笑钱谦益。其实从对大清的贡献来看,钱谦益绝对是高于袁崇焕的,但是到了乾隆这里,对二人的褒贬整个掉了个儿。乾隆这么做不是在比较谁对大清的功劳大,而是在赞扬忠臣、贬损失节之臣。他这样做就是要告诉满朝文武,只有做忠臣才会被尊重,叛臣就是“猪狗不如”。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乾隆独特的驭臣之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