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362年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的兵变与禅宗鼻祖菩提达摩

1362年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的兵变与禅宗鼻祖菩提达摩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掌握在宇文泰手中的元修政权,历史上称之为西魏,北魏的气数终结了。梁武帝萧衍建立的国家叫做南梁,也称萧梁,宋、齐、梁、陈四朝之一。[5]萧宝卷在位时期发生过多次兵变,而最后一次兵变就是梁武帝萧衍干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像《高僧传》记载,禅宗的鼻祖菩提达摩,曾经来到过建康,见过梁武帝萧衍。萧衍纵容手下犯罪,奢靡之风上行下效;即便是叛变,萧衍也只不过掩面而泣。

1362年南梁建立,梁武帝萧衍的兵变与禅宗鼻祖菩提达摩

“尔朱荣之乱”发生在北魏的后期,整个北魏朝廷被折腾个底儿朝天,宗室王公被尔朱荣一党屠杀殆尽,尔朱荣最后也死在战乱之中。这样的乱局和北魏统治者自身的腐败有着密切联系。

在“尔朱荣之乱”平息的过程之中涌现出一批有政治头脑的将领。北魏有六镇,都在北方,防范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这时候统治集团产生了很剧烈的阶级分化,原先的公卿随着北魏统治者迁徙到洛阳,非富即贵。但是镇守在六镇出生入死的一堆人却受着磨难,不仅承受着外族的威胁,而且还忍受着北魏统治者的压榨,所以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后来六镇起义被平息,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高欢

高欢发家于怀朔镇,本身是汉人,但是受了鲜卑的影响。在历史上有汉化就有胡化,这两个过程是交互的,你学习我,我也学习你。有人喜欢汉,有人喜欢胡。高欢是典型胡化的汉人,高欢收拾完残局,扶上来皇帝元修。

元修在历史上称之为北魏孝武帝人品很次,他不仅大搞腐败,骄奢淫逸,还乱伦,和他的堂妹等许多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高欢手握重兵和大权,但是对元修挺礼敬,你乱伦就乱伦去吧,你腐败就腐败吧。但是没想到,元修还不想当傀儡,他脱离了高欢,跑进了关中投奔另外一个军阀宇文泰[1]这个人也非常不得了,他是后来北周的奠基者。有人说这是“辟汤入火”。[2]

北朝周太祖宇文泰像

这下就乱套了,高欢不得不扶上另外一个皇帝,北魏的孝静帝元善见。扶上元善见之后,那个宇文泰手中还有一个元修,这下就形成两个政权割据对立的局面。在高欢手里头都于邺城的元善见政权,历史上称之为东魏。而掌握在宇文泰手中的元修政权,历史上称之为西魏,北魏的气数终结了。元修进了关中以后照样淫逸,接茬乱伦,宇文泰没有高欢那么纵容他,后来元修手下许多人被宇文泰收拾了,而且元修也被宇文泰给毒死,他自投罗网,就是这么样一个糊涂虫。[3]

高欢死掉之后,儿子高澄继承权位。有这么一段故事,高澄也不是个东西,和他的庶母郑氏有染。鲜卑族经常有这样的习俗,后来唐王朝出现乱伦事件很正常,因为他也带着鲜卑族的痕迹。当年郑氏和高欢的儿子高澄有染,这个事情被别人看到了,有的宫女告诉了高欢,高欢勃然大怒,要把自己儿子高澄废掉,你个禽兽,我凭什么还让你继承呢?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叫司马子如,是他的文臣。高澄还有他的母亲娄昭君(娄昭君是高欢的原配夫人)娘俩非常着急,高澄来求司马子如,您帮我们出一个主意,怎么能保住继承人的位置。司马子如找到高欢,他也不提这档子事,就说我想见一见娄昭君,您的夫人。而高欢一五一十说出来,我现在很讨厌娄昭君,因为她给我生了一个乱伦的儿子高澄。我现在正想收拾她,您也不要去见她。这个话是高欢自己讲的,而司马子如一听就顺着高欢的话继续往下说,你绝对不能废除他继承人的位置,为什么?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您得掩饰,堵人视听,否则的话那不让人笑话死了?这种事发生了不算什么,他说他们家也发生过,只不过不张扬而已。而您现在要看到两点,第一点就是您这个发妻娄昭君,对您有大恩,当时你落魄,在镇压六镇起义葛荣民变的时候,是娄昭君帮助你,你们熬过苦日子,现在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着大权,就不顾结发妻子的情分,把你儿子废黜,恐怕这于情理不通。而且你别忘了还有一点更要命,就是你的小舅子娄昭,手里握着重兵,你要把他姐姐和他外甥给废了,那就没那么简单了,有可能激发兵变。

高欢如梦初醒,说那怎么办?司马子如说没关系,这个案子交给我审理。于是他复审这个案子,把原先目睹他儿子高澄乱伦的几个宫女证人找来,逼她们说这是诬告,最后几个人自尽,坐实了畏罪自杀,然后把这个案情公之于众,报奏高欢,高欢非常高兴,人们一看这事果不其然是冤狱。高澄继承人的位置稳固下来了,高澄和母亲娄昭君对高欢百依百顺,这母子两个人跪在地上,如同鸡啄米一样感谢高欢不杀之恩。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母亲,抱头痛哭,和好如初,高欢来一句说,这样的局面能够挽回全赖司马子如。[4]这件事说明儒家伦常观念已和鲜卑旧俗形成矛盾。高欢一死,高澄接手了东魏宰相的大位,但高欢手下的许多人和高澄产生了分歧。

高澄人品不行,所以原先高欢的手下非常看不起他,他也看不起那帮人,于是矛盾越来越大,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叫侯景。侯景原先也是东魏的将领,现在和高澄闹掰了,率领手下的人马以及他的地盘,投奔东魏的对头南梁。梁武帝萧衍建立的国家叫做南梁,也称萧梁,宋、齐、梁、陈四朝之一。前面说过,宋和齐多无道荒主,而萧梁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原先萧齐的最后一代帝王,史书上叫东昏侯,他的名字叫萧宝卷。萧宝卷有一个妃子叫做潘玉奴;您如果没听过这个人的话,您听过一个话叫三寸金莲,“金莲”一词从哪来的?据说萧宝卷骄奢,修饬宫廷,而且把金片洒在地上,让他的妃子往上踩,发出种种声响,通过这种方式炫富。[5]萧宝卷在位时期发生过多次兵变,而最后一次兵变就是梁武帝萧衍干的。萧衍手握重兵,是他的大将,结果取代了他,潘玉奴也被弄死了。

南梁萧衍上台还想有所作为,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人特别虚荣,而且伪善,只能作秀,有几个事情就能说明问题。咱们都知道梁武帝是一个信佛的皇帝,据说四次要当和尚,大臣上朝找不着皇帝,皇帝在皇宫边上的同泰寺出家了。[6]大臣不得不以重金把皇帝从庙中赎出来,这样的活动进行了多次,所以当时佛教寺院的田产、资金富可敌国。他还摆出菩萨心肠,但实际上他根本不心慈手软。据说他和北方作战,他一度想在寿阳(安徽寿县)放淮河水去淹敌军,可是他手下有水利专家提出来,这个手段不行,如果淹了寿阳城,你自己安全没把握,有可能把自己军队都给淹了。这个正确的建议,萧衍根本不听,没想到他自己的地盘千里泽国,灾民遍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语,[7]这是什么菩萨心肠?

南朝梁武帝萧衍像

《高僧传》记载,禅宗的鼻祖菩提达摩,曾经来到过建康,见过梁武帝萧衍。达摩发现聊着聊着话不投机,梁武帝萧衍说的东西并不是佛教的慈悲,所以不欢而散。这个故事经佛教史家考证,可能有失真的环节,但甭管怎么样,反映了后世佛教徒对萧衍的意见。萧衍纵容手下犯罪,奢靡之风上行下效;即便是叛变,萧衍也只不过掩面而泣。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梁武帝有为吗?他也没有什么作为。他仁慈吗?好像仁慈都是在作秀。咱们今天也有这种人,不过是让人恶心的角色。梁武帝萧衍在史书上的名声根本不好。(www.xing528.com)

这时候北朝的叛将侯景来了,这一年是公元547年,侯景带来了兵马,萧衍非常高兴,重重地封赏侯景,而且让侯景联合自己的侄儿贞阳侯萧渊明对东魏倒戈一击。东魏非常有策略,南朝和北朝打仗往往打不过北朝,萧渊明率领的兵马全军覆没,而且萧渊明也被俘。这下梁武帝傻眼了,就琢磨下面该怎么办。侯景非常精明,就怕梁武帝萧衍卖了自己,于是他伪造了一封信,这封信故意让梁武帝看到。信的内容是东魏要谈条件,和南梁换俘虏:如果你交出我们的叛将侯景,我就释放你的侄子萧渊明,萧衍你干不干。这封信完全是侯景伪造的,而梁武帝拿到它欣喜若狂,一个侯景算什么?换就换。[8]侯景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叛变了,公元549年大兵压境,把建康围得水泄不通,谁也没有想到侯景会来这么一手。后来叛军杀进建康,见人就杀,把梁武帝困在宫中,困了几十日,梁武帝八十六岁,饿死之前口苦想吃蜜也不给,最后活活被饿死在台城。菩萨心肠的梁武帝萧衍就这样结束了生命,也是咎由自取。[9]侯景之乱给南梁政权带来了致命性打击。南梁一乱,那北朝自然是高兴,所以政局面临着新一次洗牌。

《续高僧传》书影

[1]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六年:“宇文泰使赵贵、梁御帅甲骑二千奉迎,帝循河西行,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复见洛阳,亲诣陵庙,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泰备仪卫迎帝,谒见于东阳驿,免冠流涕曰:‘臣不能式遏寇虐,使乘舆播迁,臣之罪也。’帝曰:‘公之忠节,著于遐迩。朕以不德,负乘致寇,今日相见,深用厚颜。方以社稷委公,公其勉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以雍州廨舍为宫,大赦,以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之政,咸取决焉。”

[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六年:“时帝广征州郡兵,东郡太守河东裴侠帅所部诣洛阳,王思政问曰:‘今权臣擅命,王室日卑,奈何?’侠曰:‘宇文泰为三军所推,居百二之地,所谓己操戈矛,宁肯授人以柄!虽欲投之,恐无异避汤入火也。’”

[3]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梁纪十二高祖武皇帝十二中大通六年:“魏孝武帝闺门无礼,从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南阳王宝炬之同产也,从帝入关,丞相泰使元氏诸王取明月杀之;帝不悦,或时弯弓,或时椎案,由是复与泰有隙。癸巳,帝饮酒遇酖而殂。泰与群臣议所立,多举广平王赞。”

[4]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七梁纪十三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勃海世子澄通于欢妾郑氏,欢归,一婢告之,二婢为证;欢杖澄一百而幽之,娄妃亦隔绝不得见。欢纳魏敬宗之后尔朱氏,有宠,生子浟,欢欲立之。澄求救于司马子如。子如入见欢,伪为不知者,请见娄妃;欢告其故。子如曰:‘消难亦通子如妾,此事正可掩覆。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王在怀朔被杖,背无完皮,妃昼夜供侍;后避葛(荣)贼,同走并州,贫困,妃然马矢自作靴;恩义何可忘也!夫妇相宜,女配至尊,男承大业。且娄领军之勋,何宜摇动!一女子如草芥,况婢言不必信邪!’欢因使子如更鞫之。子如见澄,尤之曰:‘男儿何意畏威自诬!’因教二婢反其辞,胁告者自缢,乃启欢曰:‘果虚言也。’欢大悦,召娄妃及澄。妃遥见欢,一步一叩头,澄且拜且进,父子、夫妇相泣,复如初。欢置酒曰:‘全我父子者,司马子如也!’赐之黄金百三十斤。”

[5]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三齐纪九东昏侯下永元二年:“后宫服御,极选珍奇,府库旧物,不复周用。贵市民间金宝,价皆数倍。建康酒租皆折使输金,犹不能足。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玉奴)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嬖倖因缘为奸利,课一输十。又各就州县求为人输,准取见直,不为输送,守宰皆不敢言,重更科敛。如此相仍,前后不息,百姓困尽,号泣道路。”

[6]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纪七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初,上作同泰寺,又开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协”,胡三省注:“同泰反为大,大通反为同,是反语相协也。”“上晨夕幸寺,皆出入是门。辛未,上幸寺舍身;甲戌,还宫,大赦,改元。”《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梁纪九高祖武皇帝九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子,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涅槃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乙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临宸极,三请,乃许。上三答书,前后并称‘顿首’。”

[7]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七梁纪三高祖武皇帝三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上以为然,使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暅视地形,咸谓‘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功不可就’。上弗听,发徐、扬民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假太子右卫率康绚都督淮上诸军事,并护堰作于钟离。”《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八梁纪四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四年:“夏,四月,浮山堰成而复溃,或言蛟龙能乘风雨破堰,其性恶铁,乃运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沉之,亦不能合。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负檐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

[8]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一梁纪十七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乃诈为邺中书,求以贞阳侯(萧渊明)易景,上将许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穷归义,弃之不祥;且百战之余,宁肯束手就絷!’谢举、朱异曰:‘景奔败之将,一使之力耳。’上从之,复书曰:‘贞阳旦至,侯景夕返。’景谓左右曰:‘我固知吴老公薄心肠!’王伟说景曰:‘今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唯王图之!’于是始为反计:属城居民,悉召募为军士,辄停责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将士。”胡三省注:“景之反谋彰灼如此,梁之君臣若罔闻知,其亡宜矣。”

[9]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高祖武皇帝十八太清三年:“(侯)景使其军士入直省中,或驱驴马,带弓刀,出入宫庭,上怪而问之,直阁将军周石珍对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谓丞相!’左右皆惧。是后上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所裁节,忧愤成疾……五月,丙辰,上卧净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年八十六。景秘不发丧,迁殡于昭阳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