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圣人之学折衷归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圣人之学折衷归一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宗周把从《周易》、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宋代诸儒、王阳明等历代儒学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并折衷归一。从形而上学来看,刘宗周把以往儒家涉及心、性之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串联,并梳理出一以贯之的内涵,这就是《中庸》开篇所言的“天命之谓性”。孔门圣学一直沿着这根主线,不断延伸和拓展。[42]从形而下学来看,刘宗周又把圣学心传归宗于“仁”学。“诚意”与“慎独”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丛:圣人之学折衷归一

刘宗周把从《周易》、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宋代诸儒、王阳明等历代儒学思想进行全面总结,并折衷归一。刘宗周曰:“夫道,一而已矣。”[37]道,一而已矣,不容支离。刘汋曰:“先儒言道分析者,至先生悉统而一之。”[38]

刘宗周对往圣的总结分为两个方面,既有形而上的思路,也有形而下的路径。

形而上学来看,刘宗周把以往儒家涉及心、性之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串联,并梳理出一以贯之的内涵,这就是《中庸》开篇所言的“天命之谓性”。心与性是相通的,刘宗周《原性》曰:“性者,心之性也。”[39]所以“天命之谓性”,即“天命之谓心”。心之性具有同然之理,盈天地之间只此一心耳。因此,心外求理便是歧路。换言之,天命之性就是要在人心上求一个“理”。孔门圣学一直沿着这根主线,不断延伸和拓展。刘宗周《阳明王子》:“夫诸儒说极,说仁,说静,说敬,本是一条血脉。”[40]从《中庸》之说性,周敦颐之说极、说静,程颢程颐之说敬,张载之说仁,朱熹之说理,再到王阳明之说良知,都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例如,王阳明良知之说,就是即心即理之说,也就是《中庸》“天命之谓性”之说的合理延伸。王阳明《答顾东桥》曰:“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41]王阳明以心统天下之理。刘宗周对此评论曰:“良知之说,只说得个即心即理、即知即行,更无别法。”[42](www.xing528.com)

从形而下学来看,刘宗周又把圣学心传归宗于“仁”学。孔子的学术宗旨是“仁”学,这是下学而上达的功夫,而孟子又指明仁学的具体路径是“求放心”,即寻回失去的善心。刘宗周《孔孟合璧》曰:“孔子之道大矣,然其要旨不外乎求仁。求仁之功,只是下学而上达,其所以告门弟子都是此理。至孟子又推明下学之所自始,要在识其端而推广之,故谆谆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可谓善发圣人之蕴。”[43]孔、孟之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五子之思想宗旨也仍然是求仁而已。刘宗周《五子连珠》曰:“然以学乎求仁,则五子如一辙。”(第二册,190)至明代,王阳明之学,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也仍然是求“仁”的工夫。刘宗周《阳明王子》:“‘致良知’三字,直将上下千古一齐穿贯,言本体,……只此是仁,仁不驰于博爱。”[44]

在总结历代儒学心性之学与仁学之后,刘宗周又统而一之,即归之于“诚意”与“慎独”之说。而诚意即慎独。刘宗周《答史了复书》:“‘独’即‘意’也。”(第六册,462)“诚意”与“慎独”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诚意”是心中本体工夫合并之处,此处著不得丝毫人力,而只有谨凛戒惧,即不睹不闻之慎独一法。刘宗周《学言中》:“‘诚者,天之道也’,独之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慎独之功也。”[45]可见,“诚意”就是“慎独”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