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分制已经逐步代替传统的排课制,成为一种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权。根据学分制要求,学校制订更有弹性的培养计划,依据大纲开设大量专业类和通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他们之间在学习动因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对大学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分制已经逐步代替传统的排课制,成为一种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它是一种以选课为核心,以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有更大的自主权。他们不再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安排,在指定的时间和课堂,学习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以便在四年学习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根据学分制要求,学校制订更有弹性的培养计划,依据大纲开设大量专业类和通识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专业方向,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在选择了需要修读的课程后,学生可通过课堂学习及自我研修,完成学习内容,只要通过课程规定的检测(考试或结业报告等),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且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只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学分制的实行,以选课代替排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在现阶段下,由于高校的扩招和全民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走进大学校门。他们之间在学习动因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对大学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出了要求。而要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实现因材施教,就需要对学分的载体——课程的设置做出相应调整,使其也体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实现其学习目标的课程,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推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