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妃甸传说:唐山历史中的沿海文化

曹妃甸传说:唐山历史中的沿海文化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曹妃甸而北两海里,有暗沙名鱼骨岗。由于曹妃体质虚弱,加之龙舟颠簸、晕船呕吐,龙舟行至滦州海域,竟身患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龙舟行经这个沙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携曹妃上岛治疗。无奈曹妃病情日趋严重,竟病死岛上。在唐山沿海一带,曹妃成为沿海渔民、船工和客商的普遍信俗。2021年9月8日,曹妃甸区有关部门举行新书发布会,并组织图书创作骨干就海盐文化助力推进文旅融合进行探讨交流。

曹妃甸传说:唐山历史中的沿海文化

曹妃甸,渤海湾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山向海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曾是一座孤寂千年的带状小岛,因唐王李世民与曹妃的故事而千古留名;以当今世界排名第二的深水大港和生机勃勃的滨海新城而名扬天下;又以曹妃、盐母、妈祖三“女神”为核心的曹妃甸文化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本文着重讲讲三大“女神”的故事。

说起三大“女神”,必先说说曹妃甸。据光绪版《滦州志.卷七封域志.上》记载:曹妃甸,距北岸四十里,因上有曹妃殿故名。甸系沙坨,东西长七里余,南北宽四里余。曹妃甸形成于五千余年前,为古滦河三角洲湖区,系滦河经老泝河中下游河道在此入渤海而形成的巨大三角洲。滦河东移后,在海水长久冲刷的作用下,三角洲逐渐脱离河口和陆地而形成海岛。曹妃甸北有三道杠沙横贯东西,东自辽河口,西至大沽口。由曹妃甸而北两海里,有暗沙名鱼骨岗。由此而东有暗沙疙瘩坨、蛤坨。再东即大清河口西的石臼坨岛、月坨岛。曹妃甸南缘临岸水深七八丈,波涛万顷,舟楫通畅,直达黄海而无阻,为建设深水大港的天然港址。历代海运,南粮北调,出东海,经黄海,入渤海,进京畿之舟船,必经此地。曹妃甸还有一处奇特景观,即“古井甘泉”。据《滦州志》载,绕甸海水皆咸,惟曹妃甸前一井甚甘美,“古井甘泉”因此得名。曹妃甸四面环海,一岛孤悬,海水皆咸,为什么岛上会有一口淡水井呢?只要考察一下此井位置,就不难发现其中奥妙。原来此井位于岛中偏东位置,这里有一沙岗,岗西便是此井。去井北侧百余米,有一偌大水塘,据说为当年岛上建殿挖土所致,深约丈余,常年积雨水而不涸,所谓甘泉之源盖出于此。此井方圆丈余,深约数尺,早已干涸,井口被沙泥淤塞,四周长满蒿草。井旁曾立有一碑,上刻“古井甘泉”四字。但因年代久远,此碑早已遗失。“古井甘泉”为古“滦州八景”之一。

曹妃。曹妃甸岛原为无名沙岛。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东征,得胜还朝之际,令龙舟沿海岸浅水航行,尽赏沿海风光。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妃,姿容秀丽,秀外慧中,不但能善歌舞,而且能吟诗作画。她见唐王鞍马劳顿,今又渡海西归,就百般体贴唐王。离开高丽后,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早晚侍候。唐王非常宠爱她。由于曹妃体质虚弱,加之龙舟颠簸、晕船呕吐,龙舟行至滦州海域,竟身患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龙舟行经这个沙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携曹妃上岛治疗。无奈曹妃病情日趋严重,竟病死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倍感哀伤,遂下旨在岛上建筑三层大殿,塑曹妃金身,赐名曹妃殿。自此,曹妃被奉为“海神”,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遂名曹妃殿,后绘制地图时标为曹妃甸。据曹妃甸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梦成回忆,其祖父当年在曹妃甸一带海域打鱼,每次出海前都要去曹妃殿祭拜,祈求平安,当地渔民也大多如此。在唐山沿海一带,曹妃成为沿海渔民、船工和客商的普遍信俗。渤海民间还有一个传说,即对虾得名于曹妃。当年,曹妃将煮熟后颜色通红的海虾雌雄各一交叉在一起,摆好入盘,周边配上青草绿叶,李世民见后很新奇,问此菜何以名之,曹妃回答:“此为对虾。”对虾之名由此而得。(www.xing528.com)

盐母。《海神盐母》一书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2021年9月8日,曹妃甸区有关部门举行新书发布会,并组织图书创作骨干就海盐文化助力推进文旅融合进行探讨交流。《海神盐母》是曹妃甸区“三大女神”(曹妃、盐母、妈祖)系列文化工程之一,对于打造“中华女神之乡”、推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盐母是继夙沙氏之后的第二位盐宗和盐神。传说,盐母乃滦河龙王之女,离家出走至现今的曹妃甸沿海一带,巧遇盐神夙沙氏,学得煮盐术,于是她幻化成老妪,乘跨一只彩凤到处布盐,使得当地制盐业十分发达,后来逐渐有了石碑场(长芦大清河盐场前身)、济民场(原柏各庄农场前身)、越支场(南堡盐场前身)。人们感恩盐母,遂为盐母塑身立庙,殷勤供奉。关于盐母,另有“凤凰落地”传说。相传海边有一逃难老母,见一凤凰落在滨海荒滩,而凤凰落下的碱地上,竟然闪烁着白亮亮的银土。老母收起凤凰落地处的银土,让老汉进京献宝。谁知,老汉竟被皇上以欺君之罪处死。后来,皇上的厨师偶然发现老汉献来的银土竟是盐宝。皇上追悔莫及,派人找寻老母,然而老母已悄然神遁。但“凤凰落地”、遍地为宝的神话,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开来。

妈祖。据宋史记载,妈祖是莆田湄洲的一位女子,姓林名默,人称林默娘。妈祖自幼勤奋好学,水性极好,穷其一生为民间劳苦大众护海助航,治病渡劫,逐渐被民众尊为神灵。自宋代起,妈祖接受历代朝廷的敕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而其影响所及也由航海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并最终成为中国航海保护神,是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及崇拜神之一。蚕沙口村妈祖庙(天妃宫)始建于元代至元初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是北方为数不多供奉妈祖的庙宇之一,闻名海内外。坐落在妈祖广场上的妈祖神像底座高3.23米,寓意妈祖娘娘降生之日;神像高9.9米,象征妈祖娘娘羽化飞升之日。雕像为汉白玉材质,身披霞帔,头顶冕旒,面朝东南,遥望大海,又似与南方的祖厝遥相凝望。妈祖庙殿堂并不高大,但端庄灵秀,窗棂朱红,木门朴拙,肃穆安然。正殿里三仙娘娘排坐于正中神龛,模样安详,端庄秀丽。正位的神仙便是妈祖林默娘,两旁是她的姊妹。又有一说,庙内正位三尊女神均为林后一人,像乃一神三像,寓“太虚之中,唯天为大,地次之,海次于地,宜称妃耳”之意。妈祖庙与新建的古戏楼相望,旧时模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妈祖庙会。庙会期间,渔船归港,船头漆红,燃放红炮,以示祭奠。五湖四海,信众颇多,游客如织,香烟缭绕,人们在雾霭围裹中若有若无,如梦如幻,宛若仙境。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标志,其“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内涵和“平安、和谐、包容”的文化特征,与“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谐之海”的中国海洋观相契合。数百年来,蚕沙口的妈祖文化薪火相传。人们笃信妈祖懂得人间所有的悲喜与善恶,规束人们的善言德行,于是这种大善大爱,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救苦救难的精神信仰,便在蚕沙口乃至更广大的范围传扬开来,成为北方海洋民俗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核。据载,几百年来,妈祖庙历经明永乐、清乾隆、民国十年三次大规模的扩建修葺。现存的庙堂建于1992年,遵照以前模式重建。近几年修建广场,搭建古戏楼,香火日盛。据资料记载,蚕沙口曾是古代海运入京东、辽西的必经之地。于是,盛产漕米竹纸杂品的闽粤商船纷纷驶舟北上。蚕沙口濒临渤海,北连滦河,西通大沽,泝河曾称为“铜帮铁底运粮河”,故海运船只多避风于此。古代行船,海浪滔滔,风险莫测,商贾船工自南方驶出,到达蚕沙口,或是一帆风顺,或在浪涛中侥幸脱险,莫不感戴于天妃神灵庇护,故还愿建妈祖庙宇,塑妈祖金身,顶礼膜拜,祈望平安。可以说,妈祖体现了东方海洋文化的精神特质,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海洋女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