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秘曹叡之三国鼎立:221-238年

神秘曹叡之三国鼎立:221-238年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事过后,曹丕对曹叡刮目相看,印象大好。直到黄初七年五月,曹丕去世前一个月,自感大限将至的他,才下令册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登基已有时日,曹叡只召见了侍中刘晔。消息传到洛阳,大臣们都认为应该赶快派救兵,新皇帝曹叡却不以为然,别看这位才刚上台,对孙权却不陌生。

神秘曹叡之三国鼎立:221-238年

魏国天子曹叡在朝臣眼中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与他老爹曹丕不同,曹叡是个内向的人,不喜与人交游,平时没事也只待在东宫看书,很少出门,所以外间对这位天子颇为好奇。

与曹叡的沉默寡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老子曹丕是个特别喜欢交友的风流公子。早在当太子时,曹丕就与朝野大臣名士打成一片,曹操手下的心腹重臣荀彧、荀攸、贾诩、桓阶、辛毗都跟他有交情,至于司马懿就更不必说,那是曹丕的铁杆亲信,曹丕还搞出了一个太子四友,平时也爱舞文弄墨,跟“建安七子”吟诗作赋,好不潇洒。

按理说,父亲都是喜欢像自己的儿子,可这对父子,一个外向,交友遍天下,一个内向,终日藏在深宫人未识,反差也大了点儿。曹丕怎么会选这么一个人当自己的接班人呢?

曹丕也有苦衷,曹丕从心里不喜欢曹叡,除了曹叡本身的性格原因外,曹叡母亲甄氏也是被曹丕废杀的,有这些原因,曹丕本来没打算立曹叡,可让他为难的是,他的儿子并不多,备受宠爱的郭女王,人虽然得宠,肚子却不争气,没给他生个儿子,其他嫔妃那里也没见什么动静。所以,曹丕即位后并没有马上立太子。

曹丕当皇帝那年才33岁,他自以为自己正当壮年,立嗣的事也用不着操之过急,等等再说。可我们知道,这位皇帝死的时候也才39岁。

曹丕的原配老婆任氏,跟曹丕性格不合,两口子经常吵架,没过几年就被废黜了。其他几个老婆,李贵人,生子曹协;潘淑媛,生子曹蕤;朱淑媛,生子曹鉴;仇昭仪,生子曹霖;徐姬,生子曹礼;苏姬,生子曹邕;张姬,生子曹贡;宋姬,生子曹俨。

看起来好像很多,但这些儿子不是太小,就是母亲的身份过于低微,以至于曹丕,不知该立谁。事情就这么一直拖着,一拖就是六年,曹丕在位的这六年,魏国的太子之位就这么空着。

曹叡能最终上位也有些偶然。一次,曹丕带着还是平原王的曹叡一起去郊外打猎。曹丕文武双全,文章写得好,武功也不差,还曾用甘蔗代替长剑跟当时的剑道高手奋威将军邓展过招,几轮交锋下来完胜对手(当然,不排除对方有意放水的嫌疑)。曹丕喜好打猎,这点随他父亲曹操。曹丕打猎把儿子也带上,曹叡能有这份荣幸,并不是曹丕特别喜欢他,只是其他孩子太小,只有他勉强还能上马驱驰。

打猎过程中,发现一大一小两只鹿是一对母子,曹丕见了,二话不说,张弓搭箭朝母鹿就是一箭,曹丕的箭法很准,一箭就将母鹿射倒在地。曹丕让曹叡射那只小鹿,谁知,曹叡却哭着说:“陛下已经射死了母鹿,儿臣不忍再射死小鹿。”曹丕听了也很感动,不觉放下弓箭,叹息良久。

在曹丕看来,这个儿子虽然不善言辞,却是仁爱的人。身为人君,仅有雄才大略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此事过后,曹丕对曹叡刮目相看,印象大好。但至于太子,曹丕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直到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去世前一个月,自感大限将至的他,才下令册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

正因为曹丕在世时,长期不立太子,魏国也就没有所谓的太子党、太子之友之类的政治小团体。所以当曹叡荣登皇位时,大臣们对这位新天子几乎一无所知,除曹叡的东宫旧臣高堂隆、毌丘俭等少数人,满朝文武都急于一睹圣颜,看看这位新皇帝到底是何许人也。

曹叡好像摸透了群臣的心思,大家越是急着见他,他越是迟迟不露面。登基已有时日,曹叡只召见了侍中刘晔。曹叡跟刘晔在内殿谈了一整天,直到暮色深沉,刘晔才走出皇宫。早已等候在外的群臣,纷纷上前询问新天子是何等人物。

只见刘晔略有所思,缓缓答道:“圣上智略堪比秦皇、汉武,只是才学稍稍不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不排除刘晔这话里有拍马屁的成分,刘晔很精明,他知道他的这番话,很快就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岂敢胡说!这些话他恐怕早就想好了,他料到众人会有此一问。

登基之后,曹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生母甄氏平反昭雪,追加谥号文昭皇后。姥爷甄逸也被追谥敬候。

得知曹丕死讯,东吴孙权的第一反应是机会来了,孙权决定趁火打劫。礼不伐丧是儒家世所遵循的礼节,可惜,寒门出身的孙权跟他的老对手曹操一个德行,向来不走寻常路,离经叛道的事干得多了,却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有便宜就占,打不过就跑,这就是孙权的风格,很无耻、很实在。

魏国国丧,孙权决定也来凑凑热闹。吴王孙权当即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亲自带队领兵五万进攻江夏,一路由坐镇南郡的左将军诸葛瑾率领北上围攻襄阳,两路大军同时出发。

雄心勃勃的孙权这次却遇上了劲敌,他的对手是文聘。而他的部下诸葛瑾更倒霉,因为诸葛瑾即将面对的是司马懿。

江夏郡在赤壁战后,一分为二,魏国的江夏太守是大将文聘。文聘自从投靠曹操,就一直坐镇于此。镇守江夏数十年,从曹操到曹丕再到现在的曹叡,天子换了好几茬,江夏太守却始终没换人,原因有二,一来这里地处前线,养尊处优的士大夫们不愿来,来了也守不住。二来的确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替,文聘是本地人,长期镇守荆州,熟悉敌情也有能力,皇帝们也不愿生事,干脆就不换了。

虽说如此,但曹氏父子并未亏待文聘,江夏太守文聘的官阶、爵位一直在升,从讨逆将军升到后将军,爵位从亭侯、乡侯一路升到新野县侯。孙权的五万大军杀到城下,昼夜攻城,形势危急。

消息传到洛阳,大臣们都认为应该赶快派救兵,新皇帝曹叡却不以为然,别看这位才刚上台,对孙权却不陌生。曹叡胸有成竹地对朝臣说,孙权擅长水战,却从来不敢在陆上与我军交锋,这次所以敢下船陆战,不过欺我大军未到,想速战速决,如今与文聘攻守相持二十余天,锐气消耗殆尽,不足为虑。

之前,治书侍御史荀禹奉命到边境劳军,正赶上孙权围攻江夏,马上征召所经郡县的地方兵千余人去江夏解围,荀禹当然知道凭手中这点儿兵,明着打,那是自杀。荀禹很聪明,把出击的时间选在了晚上。(www.xing528.com)

一天晚上,正当孙权大军已经熄灯就寝之时,荀禹带着手下的一千多人打着火把从远处的山上,呐喊着朝江夏杀来。黑暗中,孙权不明虚实,还真以为魏军的援兵到了,也没仔细看,马上开溜,上船逃跑。

孙权撤军路上,让他的江夏太守宗室子弟孙奂率领所部走在前面,这次打文聘,孙奂是东道主,自然要好好表现,孙奂跟之前的奋威将军孙瑜、征虏将军孙皎都是孙静的儿子。孙权对孙静这一支宗室相当器重,三兄弟先后统领重兵,坐镇一方。丹阳太守孙瑜曾跟随大都督周瑜围剿麻、保二屯,周瑜知道孙权对外人手握重兵不放心,包括他周瑜,因此,当年周瑜提出那个取蜀计划,推荐的助手就是孙瑜。

后来吕蒙准备对关羽下手偷袭荆州,孙权主动推荐给吕蒙的助手正是宗室子弟孙皎,孙权让孙皎领兵的目的说来是配合吕蒙,但也有监视吕蒙的意思,这也说明孙权对孙瑜、孙皎兄弟的信任。相比两个哥哥,孙奂早年的表现并不出众,孙权一度担心孙奂的指挥能力。

对此,孙奂自己也清楚。所以这次进攻石阳,孙奂担当全军的先锋,打仗相当卖力。孙奂派部将鲜于丹领兵五千在外围阻击魏军援兵,自己与部将吴硕、张梁给大军开路,打得还不错。

等孙权来军中检阅部队,看到孙奂的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很是满意。孙权说:“当初,我还担心孙奂木讷迟钝不能领兵,现在看来军中诸将远不及孙奂。”孙权一高兴,孙奂的好运就来了,就在军中被晋升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奂封侯拜将,春风得意,他的部下也没白干,部将吴硕、张梁也升官了,分别晋升裨将军、封关内侯。

孙权这路退兵了,虽说是被吓跑的,但好歹也算全身而退。

诸葛瑾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遇上的是司马懿。

吴军主将诸葛瑾虽然有个左将军的头衔,但其实是个文官,纯的,平时对兵书战策也少有研究,根本不会打仗,遇上深通韬略、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只有挨打的份儿。诸葛瑾军被司马懿一顿痛扁,副将张霸被杀,损兵折将,诸葛瑾只好率部狼狈逃回江陵

曹叡第一次在朝臣面前亮相就表现不俗,轻松退敌,让文武百官刮目相看,不敢小视。但时间长了,大臣们发现小皇帝有个小毛病——口吃,原来如此,怪不得,这位皇帝当太子时,不喜欢交接朝臣,也不跟文学士大夫往来,敢情说话费劲。

到了年底,新皇帝曹叡开始大封元老功臣,托孤大臣中军大将军曹真升大将军,托孤大臣征东大将军曹休升大司马,领扬州牧如故。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曹叡根据“群众”意见(这里的群众指的是朝野士大夫,皇帝有时也不能完全做主)任命了自己的三公,当朝名士华歆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司空

曹叡即位以来的一系列举措,对内礼用“贤臣”、对外打退孙权的进攻,让大家刮目相看。但众人还没高兴多久,就发现这位新皇帝有一个让臣民不堪重负的业余爱好——热衷兴造殿宇。曹叡认为自己所住的皇宫过于简陋寒酸,这让四方前来朝贡觐见的各国使臣见了,岂不有失颜面。

于是,刚刚即位的曹叡,就开始大兴土木,在洛阳、许昌大建宫殿苑囿、亭台楼阁。洛阳宫里新建的昭阳殿、太极殿,雕梁画栋、极尽奢侈。曹叡又让博士马均负责设计宫内的喷水系统。

为了给曹叡修宫殿,各地官府征发大批百姓到洛阳服役,这么一个给新天子拍马屁的大好机会岂能错过,此时不表现,更待何时!苦的是百姓,正是农忙时节,却要搁下地里的庄稼,来给皇帝盖房子,真是应了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忙之中的曹叡也没忘了给母亲修坟,为了体现自己对工程的重视,曹叡特意把司徒王朗派去主持修造陵墓。司徒王朗从洛阳出发北上来到邺城,一路上的景象,令他触目惊心,百姓的穷困连见惯大场面的这位三朝老臣也为之凛然。

百姓穷困,饥寒交迫,小皇帝却不惜民力,不顾国情,一味热衷于造宫殿开苑囿。王朗觉得有必要教育一下小皇帝,与自幼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的天子不同,王朗可是亲身遭遇了汉末的离乱之苦,有着切身体会。

王朗随即给皇帝上了一封表章,大意是天下初定,国家还很困难,说得直接点儿就是国库没钱,大家都不富裕,先帝(您父亲)留下的宫殿还可以用嘛,自武皇帝(您爷爷)以来,即以勤俭治国,陛下初登大位,臣以为如此大兴宫室,不合时宜(您爷爷勤俭了一辈子,您刚刚即位就大兴土木,不合适吧)。

与王朗同为建安老臣的卫觊,也目睹了战争给生民带来的痛苦,也给皇帝上了一封奏疏,特别提到了曹叡的爷爷曹操。曹操一生节俭,这在历史上是公认的,卫觊以爷爷的事迹教导孙子,希望这位小皇帝能效法祖宗,勤俭治国。

但小皇帝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