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山市西区沙朗种植糖蔗和水果,年产量超过200万斤

中山市西区沙朗种植糖蔗和水果,年产量超过200万斤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沙朗主要种植糖蔗,长洲、后山多种肉蔗、黑蔗。是年,沙朗全社糖蔗种植面积3万多亩,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的亩产分别为6400斤、6800斤,总产量各为2014.20万斤、2135.20万斤。是年,沙朗区水果种植面积692亩,其中新种面积299亩,以柑橘种植为多。沙朗区落实《意见》精神,派出农业生产技术干部1名,专管水果生产;协调沙朗供销社保障种子、化肥、农药和柴油的供应及时。

中山市西区沙朗种植糖蔗和水果,年产量超过200万斤

(一)甘 蔗

清朝,长洲片有人家于屋边闲地或一丛或数株种植甘蔗同治年间(1862-1874),有本县黄圃、阜圩一带的农民迁抵隆平一冲、二冲垦耕,植甘蔗,设糖寮(1986年仍存榨蔗的大石滚碌2个)。此后至1945年,长洲农民多种肉蔗,1946年起引种黑蔗:一为菲律宾种,可作果蔗吃用,一种为印尼种,只作榨糖用,另一种叫“渣华蔗”,青黄色、硬皮,用于榨糖,实际是爪哇种,也自印尼引进,产量较高、粗生、能抗台风。长洲肉蔗,在石岐市场人称“西河大蔗”,肉质脆嫩,清甜可口,其中以西村“糖鸡围”蔗最有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甘蔗生产,多次贷款和补助粮食给蔗区,支持甘蔗生产恢复和发展。1953年粤中行署在中山沙朗广丰围创办粤中农业试验站,除试验水稻外,还进行甘蔗试种。1956年,粤中农业示范场试种800亩甘蔗,平均亩产1.65万斤,其中种秋植甘蔗5.4亩,平均亩产高达3.06万斤,成为全国甘蔗高产单位之一。是年,广丰北围种植甘蔗,亩产3万多斤,上京出席全国群英大会。此后,沙朗片、长洲片执行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并逐步改春植为秋植。据《长洲村志》记载,1950-1957年长洲平均每年种植甘蔗459亩,年平均亩产为1.08万斤;后山平均每年种植甘蔗140亩,年平均亩产1.16万斤。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甘蔗生产政策多变,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甘蔗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起,逐步恢复和发展。沙朗主要种植糖蔗,长洲、后山多种肉蔗、黑蔗。是年,沙朗全社糖蔗种植面积3万多亩,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的亩产分别为6400斤、6800斤,总产量各为2014.20万斤、2135.20万斤。此后至1979年,每年均由沙朗公社革委会给各大队下达糖蔗种植、派购任务,再由各大队分解任务到属下各生产队

1980年,沙朗公社糖蔗面积2612亩,亩产1.10万斤,总产2873.20万斤;1983年种植面积2823亩,平均亩产11251斤。1982-1984年,先后有多个种养专业户种植甘蔗。1982年龙平大队一队阮安仔户种甘蔗4.35亩,总产23.54吨;龙平大队三队吴炳全户中甘蔗2.6亩,总产23.54吨。1984年隆昌乡二村社员郭瑞光种甘蔗面积3亩。1985年后,因种蔗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甘蔗面积减少。1986年,沙朗镇甘蔗亩产、面积减少,总产减少约1000吨。长洲片基本停种。1989年沙朗镇秋植蔗1531亩,1990年甘蔗种植按工业产量计亩产5.76吨,总产量2730吨,分别比上年增产0.46吨,344.832吨。1993年,沙朗镇的种植面积下降至320亩,1994年起不再种植甘蔗。

表4-2-7 1950-1977年长洲村、后山村甘蔗生产情况表

表4-2-8 1962-1970年沙朗片糖蔗生产情况表

表4-2-9 1971-1993年沙朗镇(公社、区)甘蔗生产情况表

注:缺1973、1975、1976、1981-1983、1985等年份资料

(二)水 果

西区境域,素有荔枝、柑、橙、香大蕉等水果种植。清嘉庆年间(1796-1820),本县黄圃、阜圩人到广丰围垦植水果,新中国成立前夕广丰围围基种有中山特产“三月红”荔枝等果树3600棵。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4年,继续发展水果生产,但“大跃进”以及在大炼钢铁时期,大量砍伐果树,水果种植面积下降,产量减少。1960-1969年沙朗耕作区水果生产以果园果基种果和蕉类为主。1970年,沙朗公社水果生产:柑橘面积343.69亩、总产190担,香大蕉面积358.73亩、总产8619.7担,荔枝面积307.88亩、总产2307担,龙眼面积3亩、总产4担,其他果面积65亩、总产2664.14担。1974年发展果类生产,沙朗供销社组织荔枝苗1430多棵、大蕉苗4200棵、柠檬苗850棵,各种种子2.30万斤。发展香大蕉43亩,荔枝25亩,菠萝11亩(3000棵)。广丰大队原有柑橘橙面积257亩,是年砍掉130亩改种甘蔗,收获甘蔗后立即种上荔枝苗,计划1974-1975年钊新基100亩,主作柑橘橙,间种大蕉,套种花生、黄豆、蔬菜、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沙朗公社各生产队的水果生产逐渐减少。1979年末合计,全社水果生产面积 428.8亩,收获面积合计382.6亩,总产量合计26.02万斤。其中,柑、橘、橙面积7.5亩,收获面积3.5亩,总产量1500斤;香、大蕉面积89亩,收获面积88亩,总产量5.17万斤;荔枝面积144.5亩,收获面积109.6亩,总产量12.16万斤;龙眼年19.8亩,收获面积15亩,总产量3130斤;其他水果面积168亩,收获面积166.5亩,总产量8.23万斤。是年,沙朗公社仅沙朗大队有果园,包括果园果基,橘、橙、荔枝果基,面积共269亩。

80年代初,随着农村生产管理的变革,沙朗公社渐次恢复水果种植。1984年,中山市政府提出发展“两水”(水果、水产)、“一畜”(畜牧)的生产方针后,沙朗镇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动群众发展水果生产,种植著名的“三月红”荔枝、“胭脂红”番石榴,还有龙眼、柑橘、香大蕉、橙、柠檬、桃、李、梅、梨、木瓜、核桃柿子枇杷、稔等品种。是年,沙朗区水果种植面积692亩,其中新种面积299亩,以柑橘种植为多。1986年8月28日,中山市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水果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作出政策性措施10条,其中强调已承包到户的果园果围,承包期可延长到15年或30年,提出此后新种水果应由乡村统一规划,实行连片种植,专业承包,一定30年以上。沙朗区落实《意见》精神,派出农业生产技术干部1名,专管水果生产;协调沙朗供销社保障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的供应及时。沙朗乡卢结泉户一改上年2人承包中山红光农场300亩果园为是年的1人承包后,参加农技培训,加强技术管理,全年共收入橙、橘25万斤、荔枝2000斤等,包括其他作物收入共16.36万元,纯收入8.32万元。是年,沙朗区的水果种植面积1533亩,占耕地总面积10%,扩种近一倍,成为农业新项目。其中挂果面积628亩,总产8094担,收入33万元,是上年的一倍。柑橙面积增加较大,香大蕉产量、效益明显。1987年冬隆昌村设立香(大)蕉收购站,将收购香蕉运销北方而促进生产,1988年全镇增加香大蕉生产面积,总产值150万元,比上年增长54%。是年,沙朗镇陈凤泉承包30亩田种水果,成为水果种植专业户。1989年,沙朗镇水果面积1058亩,总产733吨。1994年起,沙朗镇政府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精力放在发展水产上,水果生产逐年下降,至1998年只剩下水果面积149亩。

长洲片一直有果树种植。1988年,长洲村年末果园果地面积291亩,收获面积65亩;长洲、后山的水果亩产各为980斤、966斤,总产量31.85吨、37.80吨。其中:柑、橘、橙、柠檬年末面积213亩、65.8亩;香(大)蕉年末面积78亩、78.2亩,收获面积65亩、78.2亩,亩产980斤、966斤,总产量31.85吨、37.80吨。后山村荔枝年末面积27.3亩、其他水果年末面积9亩。此后至1998年的情况均缺资料。(www.xing528.com)

1999年,西区的水果生产主要在沙朗片,种植面积为454亩,总产151吨,2001年减少至30亩。西区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重点放在蔬菜上,不再安排农业用地种植水果。仅剩下居民利用“四旁”地结合绿化种植果树。

表4-2- 10 1971-2001年沙朗、西区部分年份水果生产情况表

说明:2002年起没有水果种植

(三)蔬 菜

明末清初,县城城区增加,拉动城郊农民种植蔬菜,种有竹笋、茭白、甘笋、芥菜白菜、薯芋、萝卜、藕和菌类等蔬菜品种40多个;又因中山毗邻港澳,以及华侨引进,先后有冠以“西”(西洋菜)、“洋”(洋葱)、“番”(番茄)和外国地名(荷兰豆、荷兰薯)等字眼的国外蔬菜品种。20世纪初,外贸刺激以及运销广州、江门等地,中山蔬菜生产有所发展。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山石岐等地后,国难民苦,包括蔬菜种植在内的农业生产陷于低落;抗日战争胜利后,蔬菜生产稍显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蔬菜生产迅速发展,并出现盲目生产现象。当时《珠江人民报》报道,仅城郊长洲乡1950年冬种椰菜800多亩,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各地蔬菜源源不断运销香港等地,菜多价贱,菜价每担跌至41港元,菜农收获损失。1953年,贯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提出“城市郊区农业生产应以蔬菜为中心”,着重发展城郊蔬菜生产。此后,进入国家所有生产按计划进行时期,蔬菜亦然。1953-1958年8月,长洲片由初级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按国家计划种植蔬菜,社员群众在自留地或屋边闲地种菜自食。60年代初,长洲、后山有瓜类、菜类、薯芋、恙葛、茄、蒜、葱、豆、莲藕、春季节瓜、黄瓜、丝瓜苦瓜豆角尖椒、灯笼椒、马铃薯、椰菜、绍菜、花菜、芥菜等几十个品种。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蔬菜生产受其冲击。1970年,沙朗公社种植蔬菜31亩23万斤,社员自留地播种面积484.77亩,收获388.5亩,总产6.90万斤。

1971年1月沙朗公社革委会生产组发出《关于春种蔬菜上调出口计划的通知》,抓蔬菜生产及其收购出口。此后至1980年,长洲片、沙朗公社的生产队集体俱按公社、县安排计划生产蔬菜。80年代初,逐步放开蔬菜市场价格,允许生产队和农民自种蔬菜上市,蔬菜面积扩大,蔬菜产量增加。1988年,长洲、后山两村种植蔬菜实收面积分别是为534亩、30.82亩,亩产770斤、350斤,总产量41.20万斤、1.07万斤;沙朗镇蔬菜总产1986年103.80万斤,1990年增至228.80万斤。

90年代,蔬菜需求市场扩大,西区因于耕地减少,蔬菜生产也减少;沙朗镇及时调整生产布局,扩大种植。1992年,沙朗镇获华南农业大学协助,采用国产设备,建塑料大棚温室,开始蔬菜无土栽培,至1993年3月研制出可供无土栽培的生菜、菜心、芥兰通菜、丝瓜、节瓜、苦瓜、番茄、草莓等十多个品种;建立在沙朗的中山市蔬菜批发市场开业,又予沙朗镇蔬菜生产推进,1994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2300亩,比上年增加600亩。1996年,沙朗镇农办创办的无公害无土栽培蔬果场投产。该场占地15亩,建有无土栽培温室大棚15个,种植反季节通心菜,无土栽培哈密瓜樱桃番茄等高档无公害的蔬果,适时为市场提供新菜色品种。同时通过市科委的科技成果鉴定。此后,西区境域蔬菜生产以沙朗片为主。1997年,沙朗镇蔬菜种植面积2000亩以上,1998年蔬菜总产量1671.60万斤,其中基地种植通心菜、生菜、哈密瓜、珍珠番茄、草莓等10多个果蔬品种,年生产蔬菜10.90万斤;长洲、后山两村蔬菜种植面积由1993年790亩减少至1998年的380亩,减少一半多。2002年引进蔬菜新品种3个,扩蔬菜种植面积至2110亩,新建具有喷淋和滴灌设施的钢架温室大棚3座,面积共2880平方米。2004年蔬菜新品种3个。2007年随城镇化人口增加,市场蔬菜需求扩大,西区蔬菜面积增到6330亩,蔬菜产量1517.20万斤;并增多品种,提高产品档次。2010、2011年蔬菜产量分别为1471.60万斤、1474.60万斤。

表4-2-11 1986-1998年沙朗镇蔬菜生产情况表

表4-2-12 1993-2011年西区蔬菜生产情况表

(四)其 他

1970年,沙朗公社由供销社组织开始种植黄红麻6.3亩、产量 2500斤。1971年黄(红)麻10.8亩,亩产163.5千克,总产1.7吨;种棉花0.8亩;葵扇24.5亩,总产4.5万柄,1980年增至16.7万柄。以上各品,均由供销社收购。至80年代前期,以上作物基本停种。

70年代中期起,沙朗公社由供销社组织,进行草菇蘑菇(简称“两菇”)生产。1975年10月26日,沙朗公社革委会为保证“育菇”用稻秆,给属下各大队下达晚造稻秆收购计划和草菇留秆计划。1976-1977年,沙朗公社共种育蘑菇6.3万平方米,育草菇杆量1200担。1980年,组织人员到古镇公社参观学习种菇方法,大搞“两菇”生产。是年种蘑菇5万平方米、草菇1200丈。其后,随联产承包,进入农家自育自种“两菇”阶段。1985年种植草菇农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9%,共种29.18万尺,相当于1984年的10倍,总收入43.77万元,平均户收入314元,成为一项新兴的农村副业项目。1986年起,随市场需求改变,“两菇”生产渐少,至1990年停歇。

80年代初期,沙朗区有农民开始种植花木盆橘,面积79.5亩,总收入38.7万元,;有沙朗七村青年种地毡草10亩,全年纯收入6万元。此起,不少沙朗农民开始看市场需求经营生产。80年代后期,高中毕业回到农村的隆平六冲青年农民杜卫星,阅读农科报刊获知种植巨峰葡萄可致富信息后,遂自办面积为1公顷的葡萄园,种植巨峰葡萄。3年后市场上葡萄商品过多时,其看到农村城镇需要花木与日俱增趋势,遂改种花木,包下6.7公顷土地办花木场。最初种植普通的常绿阴生植物和盆景,之后拓宽品种,至1992年共种植巴西铁、苏铁等名贵花木,品种60余种,年纯收入6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