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动产生的海洋大数据是什么

主动产生的海洋大数据是什么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传感器节点部署的位置不同,将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分为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两部分[46]。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后通过近岸基站或卫星将监测信息实时地传送到观测者手中。国内利用传感器网络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方面的项目,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OceanSense项目[48],该项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青岛近海海面进行了部署。

主动产生的海洋大数据是什么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部署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无线通信与计算能力的微小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构成的能根据环境自主完成指定任务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系统[44,45]。传感器网络综合了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能够通过各类集成化的微型传感器协作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通过嵌人式系统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随机自组织无线通信网络以多跳中继方式将所感知信息传送到用户终端。

如图3-1所示,一般可以将传感器节点分解为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增强功能模块五个组成部分,其中增强功能模块为可选配置。一般由这些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1 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系统组成

图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示意

1)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

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中的延伸,是指部署在极其复杂可变的海洋环境中,结合无线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对海洋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的传感器网络。

根据传感器节点部署的位置不同,将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分为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两部分[46]

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主要将无线传感器节点部署到海面,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和组网,这种网络具有传输速度快、耗能低、传输可靠性高等特点。部署在水面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还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蓄能供电,利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直接与卫星进行通信。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用来监测风向、波高、潮汐、水温、光照、水质污染等与海洋相关的信息。另外,它还负责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信息传输。尽管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陆地使用同样的无线传感器节点,但部署在海面的网络其通信环境和具体应用与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部署在水下[47],由于无线电和光波在水下传播距离很短,目前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利用水声进行通信。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部署固定网络、随海流漂移网络和水下航行器自主移动网络等。尽管对水下点对点远距离通信很早就有研究,但目前的研究热点是低成本、低耗能、短通信距离的水下网络。为了降低能耗,水下节点的通信距离较短,但通过在指定海域部署数量众多的节点,依靠这些节点的自组织能力,相互识别、相互连接,可以建立起小型传感器网络。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通过节点协作,实时监测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各种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布式处理,然后通过具有高性能的水下自主航行器或具有远距离传输能力的水下节点,甚至通过普通水下节点多跳传输将实时监测到的信息传送到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后通过近岸基站或卫星将监测信息实时地传送到观测者手中。

由于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目前主要利用水声进行通信,而水下声波通信与陆地无线电波通信有许多不同的特点,许多适用于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不能直接应用于水下网络。

2)无线传感器网络国内外发展情况

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最早的部署来自美国军方支持的项目,例如SeaWeb[48]研究项目,该项目在1998年开始实际的水下组网试验,是目前试验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实用海洋水下传感器网络。该系统可以部署在水下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深度。这些节点可以自组织形成网络,然后与部署在海面的无线浮标、舰船节点、空中移动节点组成一个实时监测网络。美国PLUSNet[47]也是美国海军支持的水下监测网络项目,与SeaWeb不同,PLUSNet更加注重移动节点在水下监测网络中的作用。

除在军方的应用项目外,海洋传感网应用到民用项目,如全球海洋监测ARGO计划。该计划是由美国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发起的一个对全球海洋监测的大型网络,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海流等海洋信息,用于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度,弥补卫星、雷达等大尺度监测手段的不足,对各种自然灾害飓风、洪涝等提前预警。

ARGO系统由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参与其中,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部署了上千个卫星可跟踪浮标。目前用于ARGO系统的浮标主要有PALACE、APEX、SOLO、PROVOR、NEPTUNESC和NEPTUNELS等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浮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PALACE浮标,它的设计寿命为4~5年,最大测量深度为2000m,可以每隔10天发送一组剖面实时观测资料,每年可获得多达10万个剖面(0~2000m水深)的测量资料(温度、盐度和海流)。其他的海洋监测系统有美国的HABSOS和SOSUS监测系统、欧洲的ROSES系统、加拿大的NEPTUNE系统、日本的ARENA计划等。

国内利用传感器网络对海洋进行实时监测方面的项目,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OceanSense项目[48],该项目构建了国内第一个海面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青岛近海海面进行了部署。该网络由21个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部署的位置如图3-3所示。

图3-3 OceanSense海洋传感器网络在海面上的部署位置示意

每个节点由水上部分的TelosB节点和自行研制的水下节点组成,上下节点用RS-232相连。通过该传感器网络能实时采集近海表面的温度(图3-4)、光照和节点间的信号强度等信息,并可计算节点所在位置的海深和表面流速等。

图3-4 传感器网络监视区域的温度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1]边馥苓.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M].2版.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2]HY/T 075—2005海洋信息分类与代码[S].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08.

[3]海洋综合管理专题数据库标准(试行版)[S].国家海洋信息中心,2008.

[4]海洋环境基础数据库标准(试行版)[S].国家海洋局908专项办公室,2008.

[5]孟小峰.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6]张元和.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切实推进浙江海域使用管理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2(3):30-33.

[7]李春霖.我国海域使用管理中地方政府间合作关系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0(2):78-81.

[8]国家海洋局.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J].http://www.jsof.gov.cn/art/2012/11/21/art_68_111522htm1,2012.

[9]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J].http://zwgkgd.gov.cn/006939748/201301/t20130131_365317html,2013.

[10]顿光宇.浅谈海洋功能区划与海域使用规划的区别与联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2(1):36-39.

[11]东莞市人民政府.关子印发东莞市海域使用规划的通知[N].http://www.dg.gov.cn/business/htmlfiles/cndg/s1271/201007/215547htm,2010.

[12]徐文斌.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3]李静.遥感技术在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www.xing528.com)

[14]林同勇.海域使用动态地面监视监测内容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6):10-13.

[15]国家海洋局.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总体实施方案[R].2006.

[16]杨立平.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存在的间题及应对策略[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5):34-36.

[17]洪建胜.福建省海域使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海洋管理信息化[J].福建水产,2004,5(3):49-53.

[18]张彦彦.连云港市GPS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控制网建设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2):40-42.

[19]林航.浅谈RTKGPS在海域使用测量中的应用[J].福建水产,2008,9(3):50-53.

[20]付元宾.我国海域使用动态监测系统(SDMS)模式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185-193.

[21]徐彬.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22]黄丹丽.浅析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规划与海域使用管理[J].发展研究,2013,12(5):77-80.

[23]吕彩霞,论我国海域使用管理及其法律制度[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3.

[24]滕菲.海域使用不可行性论证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25]曹英志.海域资源配置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4.

[26]李巧稚.海域使用统计浅谈[J].海洋信息技术,2003,5(3):1-3.

[27]曹可.海域使用动态综合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探讨[J].海洋技术,2013,31(2):145-148.

[28]王琪.公众参与海洋环境管理的实现条件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16-21.

[29]王琪,刘芳.海洋环境管理:从管理到治理的变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5.

[30]孙金波.整体性:基于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的视角[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21-28.

[31]黎树式,梁铭忠.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及其管理初步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11):1-5.

[32]李宗品.海洋环境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J].海洋环境科学,1991,10(1):50-57.

[33]吕建华,张娜.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3(1):7-10.

[34]刘桂春,韩增林,狄乾斌.中外海岸带管理研究的几点比较[J].海岸工程,2009,28(2):38-45.

[35]21世纪议程[C].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1.

[36]陈飞.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探讨[J].规划师,2005,2(1):69-71.

[37]张效莉.利益主体参与综合海岸带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生态环境,2009,10(5):174-177.

[38]Mccleave J X X,Hong H S.Lessons learned from decentralized' ICM:an analysis of Canada's Atlantic Coastal Action Program and China's Xiamen ICM Program [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03,46(5):59-76.

[39]李外庚.中韩海岸带管理制度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0]刘兴坡.上海市海岸带管理的现状、挑战及发展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9(12):1374-1378.

[41]娄成武.山东省海岸带管理派出机构构建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32-35.

[42]赵建华.海岸带管理与GIS技术应用[J].海洋管理,2001,4(2):51-54.

[43]许学工,许诺安.美国海岸带管理和环境评估的框架及启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1):201-204.

[4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5]罗汉江.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46]陈锦铭,陈贵海,严允培,等.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J].计算机科学,2007,34 (9):303-307.

[47]Hong F,Guo Z,Yang X.OceanSense:sensor network of realtime ocean environmental data observation [J].In:proc of the 3rd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nderwater networks,New York,2008,23-24.

[48]Grund M,Freitag L,Preisig J,et al.The PLUSNet underwater communications system:acoustic telemetry for undersea surveillance [J].OCEANS 2006,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