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开辟和游击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开辟和游击战略地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证明,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敌后游击战争通过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针对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战术,中国共产党发起百团大战。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开辟和游击战略地位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首先取得平型关大捷。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以南多次伏击日军,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了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使参战的日军空军在一段时间失去了空中优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洛川会议,确立了我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此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实践证明,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第一,实行敌后抗战,可以缩小敌占区,并使日军不得不用相当大的兵力用于保守其占领区。这对兵力不足的日本来说,是极其严重的威胁。第二,敌后抗战能有效积聚和发展人民抗日力量。沦陷区人民有着强烈的抗日要求,但他们原来是分散的,只能进行一些自发的、难以持久的反抗,所以迫切需要八路军这样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成为凝聚各种抗日力量的中心。八路军实行并坚持敌后抗战也是可能的。这是因为:敌后广大农村小城镇是日军统治薄弱环节,国民政府在这些地区原有的统治机构也已经瓦解,一时形成无政府状态;沦陷区的广大群众坚决要求抗日,敌后抗战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敌后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着不怕敌人严密封锁的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共产党领导的经过长期革命战争锻炼的人民军队进入敌后,便成为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能够动员和组织广大的群众,建立和发展强大的人民武装。[4]

华北,自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开始进入主导地位。八路军开辟大片抗日根据地,主要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日军腹背受敌,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八路军、新四军和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在敌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基本力量。从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华北八路军与敌人战斗1500余次,毙敌5万多人,牵制敌人兵力30万人以上,八路军迅速发展到15万余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逐渐将它的主力用于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击日军的主要责任。从1938年冬到1940年的两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牵制和抗击了大量侵华日军。敌后游击战争通过在广大地区内以无数小的战斗对日军进行袭击,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针对日军对根据地实行的囚笼战术,中国共产党发起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投入100个团20万人,向日军发起进攻,大小战斗1824次,消灭日伪军4万多人,摧毁据点2993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沉重打击了日军,显示了八路军抗战的决心和力量。毛泽东亲自发电报给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进行表扬。但不久,日本和国民党都对共产党的力量有了重新认识,引起他们的警觉。日本组织伪军进行大扫荡,国民党也开始暗中限制共产党发展,使得1941年至1942年的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困难。

百团大战后,日军集中大部在华兵力,动用80万兵力,对敌后战场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给敌后根据地带来空前的灾难。1942年,八路军由1940年的40万人减少到1941年的30万人。新四军由13.5万人减少到11万人。全国解放区人口减少了一半。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和对敌全面斗争达到最激烈和最残酷的程度。毛泽东在讲到当时的困难情况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们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5]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敌后军民实行主力军、地方军与民兵自卫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创造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交通破袭战、民兵联防战等很多有效的歼敌战法。在抗战最艰苦的1941年和1942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坚持了抗日阵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两年中,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余次,毙伤日伪军33.1万人。

解放区军民在大反攻中取得巨大胜利。从1945年8月9日至1945年年底,各解放区部队在作战中共毙伤日伪军35万人,收复中小城市250座,解放国土31.5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70余万,各大解放区基本连成一块。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的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www.xing528.com)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游击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游击战为敌强我弱战争局面的根本扭转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但是,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指出:“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军就是这样做的。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6]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中国军队的抗日战争,不是靠正规军打阵地战,他们却能够以游击战极有效地打击侵略者。他们在敌后化整为零,分成许多一两千人的小部队,连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都不可能。”[7]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