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耕文化与未雨绸缪之道

中国农耕文化与未雨绸缪之道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免除不劳而获,不做寄生虫,君民同耕,上下同心。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农耕是本,也是未雨绸缪之端。所谓饥荒灾害,都是管理者不未雨绸缪,统治残暴,私欲膨胀,没有仁爱之心所造成的结果。这就是中华文化管理的平衡之道——中庸之道。这个故事也正说明了农耕的重要性和管理者应具备的未雨绸缪的仁德之道。这两句话指出的关键还是农耕的重要性和未雨绸缪之道。这正是背离了以农耕为本,以军事护驾的未雨绸缪之道。

中国农耕文化与未雨绸缪之道

历史上讲“君民并耕”,朴素地说是管理者和劳动者同甘苦共患难,达到上下一致,贵贱相亲,使两者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相互体恤。免除不劳而获,不做寄生虫,君民同耕,上下同心。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缩小阶级差别,正如老子所云“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这样才能做到君爱民,民爱君。君民相亲在百姓心中起到的作用是遥不可及的权力离我们不远,很亲很近,这也是德化天下之妙用。管理者通过与民同耕,能了解到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才能形成比较智慧的无为的管理经验。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就是通过劳动了解四季变化和自然规律,形成一种勤劳善良的人文本初。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主要是吃苦耐劳,通过吃苦耐劳来完善自身的德行,劳动所换来的丰收果实能让人民拥有心安理得、丰衣足食的人文精神面貌。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农耕是本,也是未雨绸缪之端。人民通过劳动,发现了生长到收藏的四季运化规律。与此同时,管理者也同样掌握了时机的重要性,比如说,“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禾苗壮”等。伟大的智慧来源于伟大的自然,朝代的兴衰与治乱对农耕的影响很大。有道的管理者政治清明,爱民如子,让百姓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欲。无道的管理者,不劳动却贪图享乐,使私欲逞强,兴兵作乱,兵役徭役过重,破坏农耕,旱涝不均,民不聊生,战争连连,饥荒不断,这样就失去了爱民如子,民以食为天的农耕储蓄的佑民之道。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在历史上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所谓饥荒灾害,都是管理者不未雨绸缪,统治残暴,私欲膨胀,没有仁爱之心所造成的结果。历史上有道的管理者大都注重农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农是本,人没有粮食就会饿死。为何要贬商呢?商家不通过正统的人伦教育就不能成其为儒商。儒商对商人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有仁德的文化和济世的善心;反之商人必然贪图私利,勾结官员,掠夺百姓之财物,使人民心生怨气,为贫富不均而起干戈。官商勾结是乱之始、亡之兆,管理必然是上下相欺,滋生腐败,一片混乱。

饱暖思淫欲,贫穷起盗心。有道的管理者,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首先要克制强权,打压奸商,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中华文化管理的平衡之道——中庸之道。因为强可以变弱,弱可以变强。

管理者的强权和富商的富有相互勾结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他们骄奢淫逸,恣情纵欲,愚顽作孽,私欲膨胀,从情志上和身心上来说都必然导致衰败。

古人云,“足寒伤心、人怨伤国”,百姓看似柔弱,他们由于贫瘠,对社会贫富不均产生不满,自然心生怨气。“民怨大,国势必衰。民怨沸腾则国必亡”。因为人类是劳动者占大多数,强权和贵族占少数。这就需要相互关爱,贫富相亲。否则,看似很弱的百姓,他们如群起而攻之,就会产生无限大的力量。因为人民的生命力是最顽强的,其结果不言而喻。为什么过去的宰相或者是官吏,人民称之为父母官呢?最简单的道理,父母是爱护孩子的,他对孩子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挂念与操劳,所以孩子对父母的养育和善化之情,都有一种无法回报的感恩情结。这种管理方式就是良性的管理方式,所以正如孔老夫子所云“爱民如子,克己复礼”。

这也是要求管理者要提倡大公无私,有私心的人无法做管理者,因为他们只顾自身享乐,不管百姓之死活,又怎么会去理万民生息呢?说到这里,我们想起了一个历史典故。

历史上有一位宰相。他在各地巡查的时候,见一人拦轿喊冤说,有一个官宦之子仗势欺人,滥杀无辜。宰相说,你去找刑部吧!这事儿归刑部管。再走一段又见一拦轿喊冤的,说有一名官吏行贿受贿,收刮民财,不管百姓死活。宰相说这事儿归吏部管,你去找吏部吧!然后轿子一直往前走,走到前面,见路边一棵参天大树,树下有一头黄牛口吐白沫,浑身也都是白沫。呼哧呼哧艰难的喘息着,宰相喝令停下查看,他走到老牛旁,围着牛转了几圈,又蹲到牛头旁边。一连观察了几个时辰,说到,“马上起轿回京,启奏皇上。今年必有大旱和饥荒啊。若不提前引水灌溉,后果将不堪设想。必然造成重大饥荒,民不聊生。”于是与随从说:“这件事才是应当我管的!”(www.xing528.com)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一个理万民生息的宰相,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正如姜太公所云,“相不能调阴阳,明赏罚,别奸雄,定虚实,安民心,非吾相也”。这也就说明,管理者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爱民才能有智慧。这个故事也正说明了农耕的重要性和管理者应具备的未雨绸缪的仁德之道。

朱元璋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毛主席说:“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两句话指出的关键还是农耕的重要性和未雨绸缪之道。

兵家所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没有粮草如何战争?没有粮草如何抵制外敌入侵?因为战争打的是条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啊!条件不成熟,国库空虚,粮草匮乏,民不聊生,军民士气必然低落,何谈战争?

刘邦在征战过程中,若没有萧何给他组织后方补给,积草屯粮,即使有谋胜张良、大将军韩信的高智上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只是空谈。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农耕的重要性。

另一点也使我们不得不忧虑于现实。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再也不敢说是自给自足,资源丰富,地大物博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粮食大部分都靠进口;我们的农田都建成了工厂,高速公路,楼房;我们的土地都被化肥烧得快颗粒无收了。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地方的权力机构还在无休止地圈地。倘若战争来临,海防线一旦切断,制空权一旦切断,那下一步就只能是人吃人了。

这正是背离了以农耕为本,以军事护驾的未雨绸缪之道。人们都知道,不破不立,那就是使积私者善化归公,要让他们知道没有公他们的私也将无法存活。另一条就是恢复绿地,恢复土地耕种面积,使工农商学兵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欲,使中华大地恢复它的原本风貌,号召全民上下放弃私欲,恢复和提倡人伦秩序和乐山乐水的圣贤精神,维护赖以生存的人类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