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国宝何家村窖藏揭秘,金银璀璨闪耀光芒!

唐代国宝何家村窖藏揭秘,金银璀璨闪耀光芒!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何家村出土大陶瓮这十二只出土的金走龙也与道教关系密切。何家村出土小金龙何家村出土银鎏金舞马衔杯纹壶何家村出土金鸳鸯莲瓣纹碗何家村出土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长安城复原图唐长安兴化坊复原图何家村出土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更被定为比国宝更珍贵的海内孤品,禁止出境展览。何家村窖藏金银器物应是准备送入宫廷之物,这些物品反映出唐代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

唐代国宝何家村窖藏揭秘,金银璀璨闪耀光芒!

1970年10月5日,施工工人在陕西西安南郊碑林区何家村一个工地挖出了一个大陶瓮,里面装有大量金银器。一周后又在附近发现了另一个大小类似的陶瓮,其内装有金银器和玉器。陶瓮旁边还发现了一件素面大银罐,内装镶金兽首玛瑙杯,初时尚不知此为傲视同侪的稀世之宝。

这两个貌不惊人高达约65厘米的大陶瓮大小相同,口径分别为39厘米与37.5厘米,肩腹上阔下窄,形态为典型唐代水瓮,釉不到底,腹饰三组平行水波纹,里面一共装有1000多件文物,这批文物按类可分为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金﹑银﹑铜钱币504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副,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玉材﹑宝石等。

第一个打开这个陶瓮的戴应新先生回忆说,瓮口是一块方玉,方玉下面摞着银盘﹑银碗。金盆﹑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盛着带具与药物的银盒和银鎏金鹦鹉提梁罐等器物都在里面,琳琅满目,令人惊叹不已。当将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从瓮中取出时,其腹部镶嵌的宝石因为老化酥解而纷纷掉落。更让人惊奇的是物中藏物,打开鎏金鹦鹉提梁银罐的盖子,其内有水,几团金箔漂于水上,十二条小金龙井然有序站立在上面,红﹑绿﹑蓝等宝石也全部在水中。后来这些文物都运至陕西省博物馆内进行清点﹑登记,两瓮一罐共出土文物 一千余件。

何家村出土大陶瓮

这十二只出土的金走龙也与道教关系密切。专家认为,走龙是道士在为信徒举行重大仪式时,用来向东南西北及天地六方神祇表达诚意﹑祈求长生不老的信物。出土大量珍宝的何家村在唐代属于兴化坊,位于长安朱雀门街西第二列第三坊,往北过两坊即皇城,东面隔一坊为朱雀大街,西北跨一步即是西市。盛唐时的兴化坊,是皇亲国戚和达官贵族居住的地段。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铤8件,银饼22件,银板60件,中外金﹑银﹑铜钱币466枚,玛瑙器3件,琉璃器1件,水晶器1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金饰品13件,另有金箔﹑麸金﹑玉材﹑宝石等。其中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的有三件,那是“银鎏金舞马衔杯纹壶”﹑“金鸳鸯莲瓣纹碗”﹑“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

何家村出土小金龙

何家村出土银鎏金舞马衔杯纹壶

何家村出土金鸳鸯莲瓣纹碗

何家村出土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长安城复原图

唐长安兴化坊复原图

何家村出土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更被定为比国宝更珍贵的海内孤品,禁止出境展览。这酒器素材选自一块红﹑棕﹑白三色深淡匀调的玛瑙,羚羊双角,润玉华光,清秀丽绝,异国情调,未饮先醉。兽嘴有镶嵌金塞,可拔出,让杯内液体流出。唐代大型玛瑙石多来自西域粟特﹑吐火罗等国,《旧唐书》有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康国(Samarkand)就是粟特的一部分,粟特是一个很多城邦的国家,城邦有贵霜国(阿富汗)等。康国(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在粟特诸国中最强盛。粟特还有石﹑米﹑史﹑何﹑曹等国,最初这些国民居住在祁连山北昭武城中,被匈奴灭国而翻越葱岭迁入粟特西部,以城邦模式居留下来,用昭武为姓,史称昭武九姓。

“镶金兽首玛瑙杯”的外型最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文明的酒杯“来通”(rhyton)。此杯既在西安何家村出土,有可能出自居住长安的中亚西域工匠之手,或是中国巧匠利用进贡玛瑙雕琢而成。按照比较文学的“影响传送论”(doxology)的各种直接或间接影响来看,此杯最大可能是西域诸国受古希腊文明影响而就地取材,以玛瑙雕制成大型的羚羊头角酒杯,传入长安准备送入宫中。

另又有椭圆形玛瑙长杯,用橙黄夹褐色玛瑙制作,矮圈足,打磨后玉般润泽,如半满下弦月,通体抛光,糅合西域无柄酒杯与中国耳杯造型,更兼采用玛瑙质地,益增异国情调。元稹有诗《春六十韵》云:“酒爱油衣浅,杯夸玛瑙烘。挑鬟玉钗髻,刺绣赛装拢。”(www.xing528.com)

何家村窖藏金银器物应是准备送入宫廷之物,这些物品反映出唐代丰富多彩的宫廷生活。“银鎏金舞马衔杯纹壶”就印证了唐代宫廷舞马的表演,据《旧唐书·音乐志》载:

何家村出土玛瑙椭圆杯

玄宗在位多年,善乐音。若宴设酺会,即御勤政楼。……日旰,即内闲厩引蹀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抃转如飞。

唐代张说《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中解说谓:

按唐礼乐志,明皇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士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千秋节者,明皇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节云。

那就是把舞马分为左右两部,随着《倾杯乐》的舞曲起舞倾杯而饮,恒达数十曲之多。再由强壮武士举起大块床榻之板,让马跪在上面不动。乐府词三首其中一首描述醉马跪行,口衔酒杯以贺天子华诞,生动传神,书写文字不逊视觉文本:

圣王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腕足徐行拜两膝,繁骄不进蹈舞蹄。奋鬣时蹲踏,鼓怒骧身忽上跻。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

看来如果舞马衔杯终宴,一定就饮尽杯中美酒,那真要“垂头掉尾醉如泥”了。

舞马在天宝年代风云一时,其下场却十分悲惨。“安史之乱安禄山占长安,明皇逃蜀,舞马尽归贼兵,禄山仅取数匹自己操习,其余尽归其侍将田承嗣代为安放饲养。据唐郑嵎《津阳门诗序》内载,有一天马匹在廊槽闻鼓声而起蹈,“顿挫其舞”,没有文化的“厩人恶之,举篲以击之”,可怜的舞马误会了以为跳得还不够好,“尚为怒未妍妙,因更奋击宛转,曲尽其态。厮恐,以告。承嗣以为妖,遂戮之”。辛辛苦苦训练出来闻歌起舞的唐代舞马,从此绝迹,像历代许多无法自力存活的知识分子,被乱世中一时的愚昧所戕害。

“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内盖有墨书两行,分别为“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英白英为炼丹之药,惟观其重量(分别为五十两与十二两)及提梁罐空间容量(高24.5厘米,腹径12.3厘米),很可能是石英一类的矿石而非草药。这件“银鎏金鹦鹉纹提梁罐”制作技术综合了各类鎏金﹑钣金技术,而且艺境高超,全罐铺珍珠地纹,上覆大叶团花﹑宝相花,周围饰以葡萄忍冬石榴﹑卷草纹,罐腹各錾绘振翼鹦鹉一只,益增花叶动感。这种花鸟满园﹑雍容富贵的纹饰,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华丽风格。

就像鹦鹉螺与鹦鹉杯一样,鹦鹉为皇室宠物,花鸟纹饰器物不乏以此为主题者,何况此鸟极慧黠,能言,善伺人意。唐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最后两句可圈可点,美人幽闭在寂寂深院花木里,本可含情细诉宫中哀怨,但此鸟通灵能言,恐怕让它四处宣扬,遂只好吞声不语了。

唐代金银器技术发展基础传承自战国秦代工艺,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铜马车金银配件,显示出秦代已有很高水平的铸浇﹑烧焊﹑掐丝﹑抛光等技术。到了唐代更进一步发展出大﹑小焊及切削等精湛技术。纹饰的錾刻,多以平錾为主。造型与纹饰图案方面,由于西域文明进入与唐代传统风格水乳交融,许多饮食酒器都明显受到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影响。

何家村出土紫石英白石英

“金鸳鸯莲瓣纹碗”内侧有唐人墨书“九两三”,“三”字剥落漫漶。腹部捶揲出两层浮雕仰莲瓣,每层十瓣,就像一朵金光闪闪的绽放金莲花。这种经捶揲而浮现的浅浮雕,再加鱼子纹地,正是西域粟特人金银器的技术手法风格。然而莲花在佛教中又具神圣意味,因此这件莲瓣纹碗蕴含一种中国与异域交融情调,尊严华丽。十瓣莲花上层各饰以唐人宠物如鸳鸯﹑鹿獐﹑狻猊﹑凫雁﹑鹦鹉﹑黄鹂等异兽珍禽,动感十足,充满欢乐幸福气氛,五禽五兽梅花间竹排列。下层十瓣内錾一式忍冬花,上方有瑞鸟五对,振翼翱翔,下面配流云小花。碗圈足内底錾刻一只翩然起舞鸳鸯,口沿衬托以圆粒小珍珠花边,真是巧心富丽,金色璀璨。捧碗而观,周而复始,上下翻覆,目不暇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