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鉴率领讨伐军大胜,萧赞晋见北魏皇帝,后升任太尉

元鉴率领讨伐军大胜,萧赞晋见北魏皇帝,后升任太尉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鉴率领的讨伐军与元法僧的兵马以及南梁援兵在城下激战,元法僧大败,仅带着数十骑逃回彭城。萧赞到了洛阳,晋见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回到馆舍为他的生父东昏侯萧宝卷举哀,并服丧三年。后来升任司徒公、太尉,并娶了北魏孝庄帝的姐姐寿阳长公主。后来,北魏发生了“河阴之变”,他的夫人寿阳长公主惨遭杀害。北魏节闵帝元恭下诏将萧赞的灵柩迎回洛阳,以王爵礼仪与寿阳长公主合葬在嵩山。

元鉴率领讨伐军大胜,萧赞晋见北魏皇帝,后升任太尉

萧衍虽然纵容权贵,但国家治理得还算不错,南梁步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时期。倒是死对头北魏乱成了一团。宣武帝元恪死后,胡太后掌控朝政,她放荡不羁,穷奢极欲,对官员放任不管,法纪不彰,很快便乱了套。权臣元叉和太监刘腾发动政变,将胡太后暂时赶下了台,这两位比胡太后好不到哪里,狼狈为奸,胡作非为,北魏的家底很快被耗尽了。

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看到元叉骄横跋扈,恣意妄为,判定他肯定不会长久,害怕到时殃及自己,又加上政坛风云变幻,在元法僧看来,这样发展下去迟早会天下大乱,于是便滋生二心,想自立为王。正赶上朝廷派中书舍人张文伯出使徐州,元法僧想拉他入伙,但遭到张文伯严词拒绝,一怒之下,元法僧将其杀掉。

杀掉朝廷命官,没有了回头路,元法僧一不做二不休,便清除异己,扫除障碍,在彭城树起反旗,七十二岁的元法僧自称为“天子”,国号为“宋”,改元“天启”。

北魏朝廷听闻徐州有变,派安东王元鉴率大军前来讨伐,元法僧有野心但没实力,没想到魏军会如此迅速而来,慌了神的他赶紧派儿子元景仲到建康请降,愿意献出徐州归顺南梁。徐州辖有七郡二十四县,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对萧衍来讲,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萧衍先是派散骑常侍朱异去彭城进行安慰,接着又派早些时间归降的北魏宗室元略率军增援徐州。

元鉴率领的讨伐军与元法僧的兵马以及南梁援兵在城下激战,元法僧大败,仅带着数十骑逃回彭城。但取胜的元鉴有些骄傲轻敌,放松警惕,结果被元法僧偷袭成功,元鉴单枪匹马逃走。虽然暂时消除了危险,但元法僧深怕北魏朝廷继续发兵,于是他上书梁武帝,请求离开彭城前往建康,萧衍准奏,下令让次子豫章王萧综去镇守彭城,令陈庆之等率军护送萧综入主徐州。

谁会想到,这次看似波澜不惊的接收之旅却引发了一个大事变。

事变的主角便是豫章王萧综。此事要从他的身世说起,萧综的生母叫吴淑媛,她原本是东昏侯萧宝卷的爱妃,萧衍打进建康城,除掉萧宝卷后,将年轻貌美的吴氏纳为己有。七个月后,萧综出生了。由于不足月,宫中很快便传出流言蜚语,说萧综实际上是萧宝卷的儿子。

萧综在流言声中一天天长大,他颇有才华,擅长作文,因此很受萧衍的恩宠,二十三岁时被封为豫章王。或许因为嫉妒,抑或是一直没有停歇的传闻,各位兄弟都疏远萧综,处处排挤他,这使得萧综心里很郁闷,为此他写了一首《听钟鸣》:“听钟鸣,当知在帝城。参差定难数,历乱百愁生。去声悬窈窕,来响急徘徊。谁怜传漏子,辛苦建章台。听钟鸣,听听非一所。怀瑾握瑜空掷去,攀松折桂谁相许?昔朋旧爱各东西,譬如落叶不更齐。漂漂孤雁何所栖,依依别鹤夜半啼。听钟鸣,听此何穷极?二十有余年,淹留在京域。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掩抑。”以此道出了自己孤独、凄凉的心境。

备受煎熬的萧综曾经向母亲吴淑媛求证身世真相,即自己到底是不是萧宝卷的儿子。吴淑媛既没肯定也没否认,只是抱着萧综的头哭道:“你是个七个月出生的孩子,比不得其他皇子,不管怎么样,你现在是皇太子的二弟,应该能保有富贵。”

萧综听说民间有一个亲子鉴定的方法,说是用活着的人的鲜血洒在死者的尸骨上,如果血能渗进尸骨内,就是亲生父子。一心想求得真相的萧综偷偷挖开萧宝卷的坟墓,取出萧宝卷的遗骨,将自己手臂划破,让血滴在尸骨上,结果发现自己的鲜血竟然渗进了萧宝卷的遗骨。为了确认“滴血认亲”方法的可靠性,他竟然下狠心将自己的一个幼子杀死,用同样的方法验证,自己的血果然也渗入儿子的骨中。

萧综由此确信——自己就是萧宝卷的遗腹子

这一谜底的揭开,使得萧衍从父皇变成了杀父仇人,同时也让萧综身上涌动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便是复兴萧齐。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目标,萧综觉得首先必须要做到隐忍,然后再寻找良机。因此,他白天还和以前一样谈笑自若,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晚上回到家后却痛哭不止。他还暗地里拜谒了爷爷齐明帝萧鸾的陵墓,为了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在内室里铺满沙子,整天光着脚在上面行走,时间一长,萧综的脚下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据说他由此练就了日行三百里的功夫。

普通四年(523年),萧综被任命为南兖州刺史,他听说萧宝寅在北魏,便暗中派人与自己的叔叔接头,筹划叛梁投魏,但这一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赶上了元法僧造反,他奉诏去接管彭城,北魏派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向彭城杀来,负责护送萧综的陈庆之趁魏军立足未稳,率部主动进攻,将魏军前锋丘大千杀得落花流水。

萧综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他派人去魏军大营暗自联络,等沟通好后,带着身边两个亲信梁话、芮文宠,趁着夜色偷偷跑到了魏军大营。第二天天一亮,魏军便在梁军大营外大喊:“你们豫章王昨夜已经投降,人已在我们大营,你们还待在这里干什么!”梁军开始以为是魏军造谣搞乱军心,不过很快便发现这原来是真的,因为四处寻找,死活找不到萧综,刹那之间,全军崩溃,魏军攻入彭城,并对梁军展开追击,梁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陈庆之所部全师得以保全返回。

萧综的反叛让梁武帝萧衍非常痛心,盛怒之下废吴淑媛为庶人,将她毒死,并除去萧综的宗室属籍,改萧综的儿子萧直的姓氏为“悖”,但不知为何,不到十天又恢复其萧氏宗籍,并封萧直为永新侯。后来,萧衍心软,下诏恢复吴淑媛的封号,给她加了谥号“敬”,让萧直主持了她的丧事

萧综成功跑到北魏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把名字改为了萧赞。萧赞到了洛阳,晋见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回到馆舍为他的生父东昏侯萧宝卷举哀,并服丧三年。北魏高官贵族都纷纷到馆舍凭吊慰问,北魏朝廷封他为高平郡公、假丹阳王。后来升任司徒公、太尉,并娶了北魏孝庄帝的姐姐寿阳长公主。

按说北魏给他待遇甚高,但萧赞似乎过得并不开心,他照旧借文抒情,写了一首《悲落叶》:“悲落叶,连翩下重叠。落且飞,纵横去不归。悲落叶,落叶悲。人生譬如此,零落不可持。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关。”后来,北魏发生了“河阴之变”,他的夫人寿阳长公主惨遭杀害。心灰意冷的萧赞出家为僧,先后逃往长白山、白鹿山。最后在阳平病死,活了三十一年。北魏节闵帝元恭下诏将萧赞的灵柩迎回洛阳,以王爵礼仪与寿阳长公主合葬在嵩山。七年以后,梁人从北魏盗掘了萧赞的遗骨,偷偷运回了建康,萧衍并没有怪罪他,下诏以皇子的礼仪,将遗骨安葬在皇家陵园,守候在自己陵墓旁边。(www.xing528.com)

萧综叛逃事件,对南梁来说,有失也有得,一代名将陈庆之从此闪亮登场了。

陈庆之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因为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打过仗,主要任务是陪梁武帝萧衍下棋。陈庆之在少年时代就被父母送进萧衍的府中做奴仆,当然他的父母当时并不知道萧衍后来会成为皇帝,这完全是撞了大运。萧衍酷爱下棋,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通宵达旦,他的精力太好,一般人都陪不起,只有陈庆之不管什么时候,都能随叫随到,数十年如一日,这让萧衍很满意。萧衍登基后,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给皇帝掌管书籍的官,官阶并不高,不过可以天天陪在皇帝身边,算得上是萧衍的近臣。

陈庆之就这样过了二十年,除了继续陪萧衍下棋外,他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为人谦恭,做事低调。不过,他并不想就这样混一辈子,史书上说他“散财聚士,常思效用”,薪水奖金都用来交朋友,时刻准备着,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真等来了。

陈庆之接到护送萧综到彭城的任务时,已经年逾不惑,萧衍为什么选择陈庆之,现在看是一个谜,陈庆之不仅年龄不小,更重要的是他“射不穿礼,马非所便”,射箭穿不透木片,又不善于骑马,活脱脱的一个文弱书生。陈庆之被萧衍选中,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无人可用。钟离之战后,南梁的名将陆续凋零,曹景宗、马仙琕、昌义之、韦叡、裴邃等先后病逝,如果他们还健在,肯定轮不上陈庆之。二是投桃报李。陈庆之算是萧衍的跟班小兄弟,不过他出身一般,如果想提拔重用,必须要有一定的功绩,而在萧衍看来,护送萧综难度系数比较低,如果顺利完成任务,可以论功行赏晋升陈庆之的职务。但万万没想到,萧综会叛变投敌,使得本来是打酱油的差事最后变成了掉脑袋的事情。三是知根知底。陈庆之跟随萧衍二十多年,陈庆之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潜能,想必萧衍比其他人更为了解,这也是他敢于起用陈庆之的底气所在。

时势造英雄,陈庆之没有让萧衍失望,彭城之战后,只有他全身而退,令朝臣们对他刮目相看。不过,他们不会想到,这仅仅是陈庆之高光表现的开始。

彭城事变第二年,陈庆之拿下了萧衍朝思暮想的寿阳城。为了攻占这一重镇,萧衍曾举全国之力,修建了浮山堰,准备水淹寿阳,但没想到浮山堰建成后发生了垮坝事故,不仅没有拿下寿阳,反而造成梁朝军民大量死亡。陈庆之换汤不换药,依然采用水攻,使得北魏守将李宪力屈而降。为了寿阳,双方已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拉锯战,如今却被陈庆之轻松搞定,萧衍大喜,加封陈庆之为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

拿下寿阳后,又让梁武帝再一次动了北伐的念头,大通元年(527年)十月,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假节、总知军事,与领军将军曹仲宗、浔阳太守韦放进攻涡阳(今安徽省蒙城县)。这一次,陈庆之获封假节,意味着他拥有了杀伐决断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诛杀违背军令之人。尽管如此,陈庆之并非此次征战的主将,因为另外两位更有来头,曹仲宗是名将曹景宗的弟弟,而韦放是号称“韦虎”的韦叡的儿子,老子英雄儿好汉,曹仲宗成为了主将,而陈庆之以部将的身份辅助他。

北魏朝廷听说梁军北上,急派常山王元昭率五万人南下阻击,前锋部队到达了距离涡阳城四十里的骆涧。陈庆之提议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这是他惯用的战法,上次在彭城就用此法击败了魏军先锋丘大千,但这个建议遭到了韦放的反对,韦放主张以逸待劳,后发制人,大部分将领都站到了韦放一边,谁让人家是将门之后呢。陈庆之没办法,只能选择单干,他率领二百多名骑兵长途奔袭,夜闯敌营,左突右杀,使得魏军乱作一团,等他们纳过闷来,已杀得痛快的陈庆之收兵回营,这不仅给魏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也给反对出击的梁军将领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陈庆之随后与众将一起向北推进,背靠涡阳城与魏军相持,双方从春天一直打到了冬天,打了近百仗,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吃掉谁。到后来都有些打不动了,魏军率先变阵,他们改用修筑营垒、步步为营的战略,一共修筑了十三座营垒,正面有九座,在梁军背后有四座,形成了夹击之势。

曹仲宗担心腹背受敌,召来众将商议撤兵,大部分将领都同意。就在众将准备撤退时,陈庆之手握节钺,立于军门,挡住去路,大声说道:“我们来此地一年多,浪费国家多少钱粮,将士们没有战意,都想着退兵,这和那些聚在一起的抢劫犯有什么区别呢?我听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你们想要班师,我有皇上的密诏,擅自撤退,便依密诏处罚。”

众人被陈庆之镇住了,一方面是陈庆之声称有密诏,即使没有密诏,他获封假节,完全可以行使诛杀大权。另一方面一个不善骑射的书生尚且如此勇敢,如果撤军,这些行伍出身的将军的脸面实在有些挂不住。主将曹仲宗觉得两难,对陈庆之说道:“你有本事你来。”然后将部队的指挥权交给了陈庆之。

该陈庆之发威了。

他立即下令集合队伍,人衔枚,马束口,趁夜色突袭身后的魏军四座营垒,连战连捷,北魏涡城守将王伟吓得出城投降。陈庆之又让降兵通知正面的九座营垒,制造恐慌情绪,然后让俘虏打前锋,梁军在后大声呐喊着朝营垒而来,剩余的九座营垒很快崩溃,梁军乘胜追击,几乎全歼魏军,尸体塞满了涡水,使其为之断流。

陈庆之再次证明了自己,梁武帝萧衍大喜过望,亲赐他手诏嘉奖,诏书说:“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意思是说,陈庆之既非将门之后,亦非高门士族,却在战场上深谋远虑,屡建奇功,陈家从寒门变成了豪门,陈庆之的名声也将记录史册,这真是大丈夫的本色啊。

不过,这还远远没到达陈庆之职业生涯的顶点,很快他将用更为惊人的表现将自己一步步推上神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