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萧梁战钟离-资治通鉴

北魏萧梁战钟离-资治通鉴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魏宣武帝,为了尽快占领淮南地区,公元507年春,令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领兵十万,进攻钟离。魏军兵分两路,元英占据淮水南岸,领兵进攻钟离。临川王萧宏无能,梁武帝令豫州刺史韦睿率兵增援钟离。二人自此抛弃前嫌,并肩作战。此时,魏军作战多日,将士战马不免疲惫,粮草逐渐减少。钟离城内的梁军,已苦战多日。次日夜晚,魏军齐射万箭,突袭梁军营。梁武帝与重臣商议之后,认为断魏军之交通要道,可取得战争的胜利。

北魏萧梁战钟离-资治通鉴

北魏孝文帝驾崩之后,魏宣武帝即位。公元502年,北魏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上表宣武帝,请求攻打钟离。宣武帝与重臣商议之后,认为现在粮草、兵器不足,进攻钟离的时机未到,所以就没有发兵。[1]

公元506年,北魏军队不断南进,大举进攻淮南,攻势迅猛,梁军屡败,退守自保。唯有豫州刺史韦睿坚持奋战,阻挡魏军南下。北魏军中,对韦睿多少有些敬畏。北魏宣武帝,为了尽快占领淮南地区,公元507年春,令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领兵十万,进攻钟离。梁武帝不甘示弱,令弟弟临川王萧宏领兵百万,北上迎战魏军。钟离之城,地处淮水之旁,城北据淮水为天然屏障,成为魏军南下的一大障碍。魏军到达邵阳洲之后,就在淮水两岸修筑桥梁,树立起数百里长的栅栏[2],以此打通了魏军南下的交通要道。魏军兵分两路,元英占据淮水南岸,领兵进攻钟离。杨大眼则占据淮水北岸,加紧修筑城堡,巩固后方,畅通粮道。此时,临川王萧宏率领的大军还没有赶到钟离,城中梁军只有三千人,将领昌义之率领将士,随机应变地守卫城池,等待援军的到来。然而,昌义之的这种期盼是遥不可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萧宏率兵百万,粮草充足,兵器精良,锐不可当[3]。本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只因将领萧宏昏庸无能,胆小怕事,朝令夕改,弄得众将士不知所然。因此,号称百万之梁师,其实就是一盘散沙,一击即破。北魏宣武帝看到了梁军这样的致命弱点,认为不可错过这样的良机,令大将邢峦领兵渡过淮河,与中山王元英会合,一起攻打梁城。萧宏得到了这个消息,焦急万分,坐立不安,失去了战时应有的冷静。召集诸将商议如何应对,竟然提出撤兵之举,着实令诸将士心灰意冷。这时,趋炎附势之人吕僧珍说道:“魏军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如果与其对战,我军必招致惨败,将军撤兵之举,实乃上策。”众将士本已怒火在心,因畏惧临川王萧宏,并没有迸发出来。此时,吕僧珍言语一出,大将柳惔怒不可遏,呵斥道:“自打我军出征以来,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怎么就惧怕魏军,以至于退兵呢!如今你长魏军之威风,在此动摇军心,是何居心!”众将士听后点头称是。吕僧珍听后,顿时脸红,无言以对。这时,昌义之再也无法遏制心中的怒火,直斥吕僧珍道:“你小儿在此动摇军心,居心叵测,应当斩首示众,以振军心。将军今领兵百万,若遇敌便退,试问吾辈又有何颜面见皇上!”众将士拔剑而起,大声道:“本将誓与城共存亡,决心战死沙场。”吕僧珍见状不妙,立即变更口径,向众将士赔笑致歉说:“我也是担忧战事不利,所以才想众将士无损而返。恳请众将士莫要怪罪啊!”随后,众将士纷纷离开。北魏军队攻城不是很顺利,死伤无数,尸体堆积起来,高及城墙。

二月,魏宣武帝诏元英返回都城,报告战事。元英上奏说:“我军英勇奋战,奋勇杀敌,志在必胜。然而,自月初以来,淫雨不止,攻城艰难。假如三月天气转好,我军一定可以攻占钟离。希望圣上恩赐,宽限时日。”魏宣武帝说:“淮南之地潮湿,不宜长期驻留。钟离城,朕势在必得。但是,久攻不下,军队力量逐渐消耗,终有困乏之时,这是朕心忧之处呀!”元英再次上奏决心,定能尽快攻克钟离。魏宣武帝对他的这份勇气和信心表示欣赏,令步兵校尉范绍与元英商谈攻城之事。范绍见钟离城非常坚固,就劝说元英撤兵返回,但是元英没有听从,坚持继续攻之。临川王萧宏无能,梁武帝令豫州刺史韦睿率兵增援钟离。韦睿受命,从合肥取直道,经由阴陵大泽而行,遇上河流山谷,则架桥而过。因为忌惮魏军兵力强盛,不少将士劝说韦睿减慢行军速度。韦睿却说:“钟离城现在正值危难,情况紧急,如果不昼夜奔驰,只怕我们到时,魏军已攻下钟离城,那时悔时晚矣!魏军作战多日,已感疲乏,众将士不必畏惧,我军必定取胜!”大约过了十日,韦睿率军抵达邵阳,受到了曹景宗的礼遇。二人自此抛弃前嫌,并肩作战。梁武帝得知后说:“爱将修好,我们定能取胜。”梁军会师之后,进驻邵阳洲。韦睿连夜在曹景宗营地前二十里之处,挖掘长沟,树立尖木,修筑军营。至此,梁魏军营,相距不过百步。北魏中山王元英见状,大吃一惊,用杖击地说道:“梁军是获得了哪位神灵的保佑啊!”此时,魏军作战多日,将士战马不免疲惫,粮草逐渐减少。而梁军曹景宗等所率领的军队,武器、铠甲精良,士气强盛。魏军不免有所忌惮。钟离城内的梁军,已苦战多日。曹景宗忧虑城中危惧,令军士言文达等人潜水而行,进入城中,将圣旨传给城中将领。这样,城中梁军才得知援军已到,顿时士气大增。两军对阵,勇者胜。魏军将领杨大眼,英勇善战,率领一万多骑兵来战,所向披靡,锐不可当。梁军将领韦睿,足智多谋,将战车用铁链连接起来组成阵势,备战杨大眼。杨大眼则是聚集骑兵围攻,落入韦睿陷阱。韦睿令两千士兵,用强弩一起发射,箭力十足,足以穿透铠甲。杨大眼不幸被箭刺伤了右臂,魏军死伤无数,遭此重创,只好暂且撤退。次日早晨,元英率军来战。韦睿坐在木车上,手持白角如意指挥作战,一日之内,两军交战数次,魏军并没取得优势,只好再次撤退,另谋他计。元英回到军营,与众将商议之后,决定夜袭梁军营。次日夜晚,魏军齐射万箭,突袭梁军营。箭雨急促,落在梁军营。韦睿之子韦黯欲下城墙躲避弓箭,但父亲喝止。韦睿见士兵受惊混乱,就站在城墙上大声呼喊,这样军心才渐渐稳定下来。两军混战了整夜,胜负未分。拂晓时分,元英领兵撤退。魏军不断侵扰,曹景宗下令在魏军军营的南面数里之地修筑堡垒。从此,魏军不敢轻易再来侵犯。

交战数日,曹景宗等率众抵御了魏军的攻杀,但是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曹景宗将前线战事上报给梁武帝。因此,梁武帝对前线之事,有了详细的了解,之后传旨令曹景宗、韦睿督促工匠,建造船只,火攻魏军。之前,魏军南下,在淮河修了两座桥梁,以此打开了南北交通,畅通了粮草、兵力的运输通道。梁武帝与重臣商议之后,认为断魏军之交通要道,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又命令曹景宗与韦睿兵分两路,进攻魏军建在淮河上的桥梁。计策已定,只待天时。到了三月,连日突降大雨,淮水暴涨,时机成熟。曹景宗下令在战船上装满稻草,浇满香油,纵船放火烧桥梁。顿时,火光冲天,浓烟四起,桥梁倒塌,淮水两岸的交通要道就此被打断。淮水之南的魏军陷入梁军包围之中,失去了与淮河北岸魏军的联系,可谓是孤军奋战。梁军将士,奋勇冲杀,势不可挡。魏军见状,只好丢盔弃甲[4],毁烧军营,投水逃命。然而,天降大雨,淮水暴涨,水流湍急,跳水的魏军多半淹死。梁军追杀,吓得魏军东逃西窜,可以说溃不成军,终致战败。

魏军将领元英、杨大眼等人,幸免于难,逃至都城。大败而归,苦不堪言。有官员上奏,应将其处以极刑。但念及他们有功于朝,魏宣武帝免除了他们的死罪,剥夺了元英的爵位,将其贬为平民。将杨大眼流放至营州充军。之后,北魏国内叛乱不断,为了平定叛乱以及继续用兵南朝,魏宣武帝恢复了他们的官爵。

提问 梁军用了什么计策,一举击溃了魏军?

提问 钟离地处哪里?为何说它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呢?(www.xing528.com)

智慧小锦囊

行军打战,粮草极其重要。制敌取胜,需要善用智慧。战乱不断,死伤无数。动荡之中,往往最受苦的依旧是平民百姓。与人修善,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才是最大的福祉。

[1] 分析: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北魏进攻钟离是早已定下的策略。当粮草、兵器准备充足之时,也就是大举进攻钟离之日。

[2]

[3]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4] 盔,头盔。甲,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