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迁都洛阳:资治通鉴中的齐纪

北魏迁都洛阳:资治通鉴中的齐纪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主以平城地寒[1],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2],欲以胁众。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6]任城王澄:拓跋澄,孝文帝叔父,北魏迁都的重要支持者。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因此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九月)戊辰,魏主济河[1];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2]不止。

北魏迁都洛阳:资治通鉴中的齐纪

(永明十一年)魏主以平城地寒[1],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2],欲以胁众。斋于明堂左个[3],使太常卿王谌筮之[4],遇“革”,帝曰:“‘汤、武革命[5],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6]曰:“陛下奕叶重光[7],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8],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9]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10],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注释】

[1]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称元宏,鲜卑人。执政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的都城。

[2]齐:南朝的齐。

[3]斋于明堂左个:在明堂南厢的东头大厅。明堂,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4]太常卿:官名,秦置奉常,汉改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选试博士。其后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谌:音chén。筮(shì):古代用蓍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

[5]汤、武革命:商汤讨伐夏,周武王讨伐商,都是改朝换代的征伐。这是革卦的卦辞。

[6]任城王澄:拓跋澄,孝文帝叔父,北魏迁都的重要支持者。

[7]奕叶重光:指孝文帝继承北魏先世光辉的基业。奕叶,即奕世、累世。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

[8]繇(yáo):《易经》的“繇辞”,即卜辞。大人虎变:比喻居上位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虎变,如虎身花纹的变化。

[9]沮:动词,令……沮丧。

[10]解:消失,消解。

【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因此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但他又担心文武百官不同意,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在明堂南厢东边的偏殿斋戒之后,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文武官员没有人敢说什么。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几代累积下来的大业,并使之发扬光大,拥有了中原土地,而如今却要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对象,在这时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象辞,恐怕这并不全是吉利。”孝文帝立刻严厉地说:“繇辞说‘大人物实施老虎一样的变革’,你为什么要说这不吉利呢?”拓跋澄说:“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到今天又实施如同老虎一样的变革?”孝文帝立刻发怒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打算要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明知危险而不说出来呢?”孝文帝过了很长时间才缓和了气色,说:“每个人都该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又有什么关系?”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1]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2]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3]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4]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5],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6]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注释】

[1]逆:迎上前去。

[2]沮:同“阻”。阻挠。

[3]屏:屏退,让人退下。

[4]卜宅:选择住地。这里指迁都。

[5]习常恋故:习惯于旧有的、已经成为常例的事物,恋旧。

[6]子房:张良,汉初刘邦谋臣。

【译文】

孝文帝回到皇官,立刻召见拓跋澄,劈头就说:“刚才关于‘革卦’的事,现在要进一步和你讨论一下。在明堂上,我之所以大发脾气,是因为害怕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破坏了我一个大的决策,所以,我就声色俱厉,以此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我想,你会了解朕的用心。”于是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朕只是想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打算把京都迁到中原,用以扩大疆土,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也正是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原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高兴地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呀!”

六月,丙戌(初七),北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九月)戊辰,魏主济河[1];庚午,至洛阳。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2]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3],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4]于马前。帝曰:“庙算[5]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6],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7],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注释】

[1]济河:渡河。

[2]霖雨:连绵大雨。

[3]戎服:穿着军服

[4]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5]庙算:朝廷确定的谋略。

[6]混壹:统一天下。

[7]斧钺有常:斧和钺,古代兵器,用于斩刑。这里借指重刑。常,规矩,规则。

【译文】

九月戊辰,孝文帝渡过黄河;庚午,至洛阳。

孝文帝从平城出发,直到抵达洛阳,天一直下雨,没有停过。丙子(二十八日),诏令各路大军继续向南进发。丁丑(二十九日),孝文帝身穿战服,手持马鞭,骑马出发。文武官员赶紧拦住马头,不断叩拜。孝文帝说:“作战计划已经决定,各路大军将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要说什么呢?”尚书李冲等人说:“我们现在的行动,全国上下都不愿意,只有陛下一个人想实现它。臣不知道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为何?我们有一心报国效忠皇上的心愿,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陛下请求。”孝文帝勃然大怒,说:“我现在正要征服外邦,希望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可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多次怀疑这一重大决策。杀人用的斧钺有它们使用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多说什么!”说完,又纵马要走,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来好言劝谏,流泪阻止。孝文帝又告诉大家:“这一次,我们出动军队的规模不小,出动而没有什么成就,我们将来拿什么让后人看?朕世世代代居住在幽朔,一直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我们不再向南征伐,那么,我们就应该把京都迁到这里,你们认为这样做怎么样?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南安王拓跋桢靠近孝文帝说:“干成大事业的人,并不向众人征询意见。如今,陛下如果放弃向南征伐的计划,将京都迁到洛邑,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是老百姓的幸运。”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当时,鲜卑人虽然不愿意向南迁移,但是又害怕再向南征伐,所以,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北魏的迁都大计,于是确定了下来。

李冲言于上曰:“陛下将定鼎[1]洛邑,宗庙宫室,非可马上行游以待之。愿陛下暂还代都[2],俟群臣经营毕功[3],然后备文物、鸣和鸾[4]而临之。”帝曰:“朕将巡省州郡,至邺[5]小停,春首即还,未宜归北。”乃遣任城王澄还平城,谕留司百官以迁都之事,曰:“今日真所谓革也。王其勉之!”帝以群臣意多异同,谓卫尉卿[6]、镇南将军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渊远,非愚浅所测。若隐心而言,乐迁之与恋旧,适中半耳。”帝曰:“卿既不唱异,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7],一以相委。”

【注释】

[1]定鼎:这里指迁都。

[2]代都:即平城。

[3]经营毕功:指营建都城的工程结束。

[4]备文物、鸣和鸾:指准备好车驾及典章文物迎接孝文帝。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

[5]邺:今河北临漳境内。

[6]卫尉卿:官名,统率卫士守卫宫禁。(www.xing528.com)

[7]留台庶政:平城政府中的各种政务。

【译文】

李冲对孝文帝说:“陛下将要迁都洛邑,可是,新都的宗庙宫室都要重新建造,我们不能只骑在马上走来走去,就等待它们建成。希望陛下暂时回到代都,等到文武百官把这一切事情做好之后,陛下再备齐仪仗,迎候陛下莅临新的京都。”孝文帝说:“朕正要到各个州郡巡查,现在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先到邺城,暂作停留,明年一开春就返回,而不应该先回北方。”于是,派遣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向留守在那里的官员宣布迁都的情况,对任城王说:“如今才是‘革卦’上真正的‘革’,你要把事情办好。”

冬,十月,戊寅朔,魏主如金墉[1],征穆亮,使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2]董尔经营洛都。

乙未,魏解严[3],设坛于滑台城东[4],告行庙[5]以迁都之意。大赦。起滑台宫。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6]。澄还报于滑台,魏主喜曰:“非任城,朕事不成。”

【注释】

[1]金墉城:三国魏明帝时筑,为当时洛阳城(今河南洛阳东)西北角的一个小城。

[2]将作大匠:官名,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

[3]魏解严:解除戒严令。

[4]坛:祭坛。滑台:河南滑县。相传古有滑氏,于此筑垒,后人筑以为城,高峻坚固。汉末以来为军事要冲。北魏与金墉、虎牢、碻磝称河南四镇。

[5]行庙:天子巡幸或大军出征临时所立的庙。

[6]开伏:开悟心服。

【译文】

冬季,十月,戊寅朔(初一),孝文帝前往金墉城,召回穆亮,命令他和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尔一起负责营建新都洛阳。

乙未(十八日),下令北魏境内解除戒严,在滑台城东边兴筑祭台,向随行的祖宗牌位禀告迁都的想法。下令实行大赦。兴筑滑台宫。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大家刚刚听到要迁都时,没有不感到震惊的。于是,拓跋澄引经据典,慢慢地解释开导,让大家明白这样做的好处,最后,大家接受了。拓跋澄回到滑台向孝文帝汇报了这一情况,孝文帝高兴地说:“没有任城王,朕的迁都之事办不成。”

癸卯,魏主如邺城。王肃[1]见魏主于邺,陈伐齐之策。魏主与之言,不觉促席移晷[2]。自是器遇日隆,亲旧贵臣莫能间也。魏主或屏左右与肃语,至夜分不罢,自谓君臣相得之晚。寻除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时魏主方议兴礼乐,变华风,凡威仪文物,多肃所定。

乙巳,魏主遣安定王休帅从官迎家于平城。

【注释】

[1]王肃:出身世家大族,其父王奂在南齐被人诬陷,父子一起被杀,只有王肃逃到北魏,得到孝文帝的重用,对于北魏的改革贡献极大。

[2]促席移晷(guǐ):坐席向前移动,时间流逝。形容孝文帝和王肃一见如故,谈话投机,不知不觉地时间就过去了,座位也越来越近。晷,日影。

【译文】

癸卯(二十六日),孝文帝前往邺城。王肃在邺城觐见孝文帝,向他陈述讨伐南齐的策略。孝文帝和他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座位往前移,以便听得更仔细些,甚至忘记了时间。从那以后,孝文帝对王肃的器重和待遇一天比一天隆厚,无论是亲信故旧,还是重臣,都无法离间这君臣二人之间的关系。孝文帝有时就让左右侍从退下,单独和王肃谈话,谈到半夜,仍不停止,他自称和王肃相见恨晚。不久,任命王肃为辅国将军、大将军长史。这时,孝文帝正打算推广使用礼仪和雅乐,将鲜卑人传统的风俗习惯,改变成和汉人的一样,所以,只要是展示帝王威严仪容的文物制度,大多都让王肃来确定。

乙巳,孝文帝派安定王拓跋休带领官员到平城,将皇室成员接来洛阳。

(建武元年十月)戊申,魏主亲告太庙,使高阳王雍、于烈奉迁神主于洛阳;辛亥,发平城。

(十一月)魏主至洛阳,欲澄清流品[1],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

(十二月)魏主欲变易旧风,壬寅,诏禁士民胡服[2]。国人多不悦。

【注释】

[1]澄清流品:魏晋南北朝时特有的制度,按照门第的高低将士人分成不同等级,以此确定官员的地位高低。

[2]胡服:鲜卑服装

【译文】

建武元年(494)十月戊申,孝文帝亲自告祭太庙,派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负责将祖宗牌位护送到洛阳。辛亥,自平城出发迁都洛阳。

十一月,孝文帝到洛阳,想要效法南朝的门阀品第,用尚书崔亮兼吏部郎。

十二月,北魏孝文帝想改革旧的风俗习惯,壬寅(初二)发布诏令,禁止士大夫与民众穿胡服。国人大多不乐意。

(建武二年五月)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1]前王耳。”帝曰:“然则当变风易俗,当因循守故邪?”对曰:“愿圣政日新。”帝曰:“为止于一身,为欲传之子孙邪?”对曰:“愿传之百世!”帝曰:“然则必当改作,卿等不得违也。”对曰:“上令下从,其谁敢违!”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2],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帝曰:“朕尝与李冲论此,冲曰:‘四方之语,竟知谁是;帝者言之,即为正矣。’冲之此言,其罪当死!”因顾冲曰;“卿负社稷,当令御史牵下!”冲免冠顿首谢。又责留守之官曰:“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3],卿等何为不遵前诏!”皆谢罪。帝曰:“朕言非是,卿等当庭争[4]。如何入则顺旨,退则不从乎!”六月,己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注释】

[1]度越:超越。

[2]北语:鲜卑语。

[3]夹领小袖:即鲜卑服装。

[4]庭争:即“廷争”,在朝堂上当面提出反对意见。

【译文】

孝文帝想要改变北方风俗,为此而特意召见文武群臣,问他们:“各位爱臣是希望朕远追商、周呢,还是想让朕连汉、晋都比不上呢?”咸阳王拓跋禧回答说:“群臣们都盼愿陛下能超过前王。”孝文帝接着又问道:“那么应当改变风俗习惯呢,还是因循守旧呢?”拔跋禧再回答:“愿意移风易俗,圣政日新。”又问:“只是愿意自身实行,还是希望传之于子孙后代呢?”回答说:“愿意传之于百世万年。”于是,孝文帝说道:“那么,朕一定要下令开始进行,你们一定不得有违。”拓跋禧回答:“上令而下从,有谁敢违抗呢?”孝文帝又说:“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能兴。现今朕想要禁止使用鲜卑语,全部改用汉语。年龄在三十岁以上的人,由于习性已久,可以宽容他们不能一下子就改换过来。但是,年龄在三十岁以下的人,凡在朝廷中任职者,不能允许他们仍然还讲过去的语言,如果有谁故意不改,就一定要降免其官职。所以,各位应当严加自戒。对此,各位王公卿士同意不同意呢?”拓跋禧回答:“无不遵从圣旨。”孝文帝接着讲道:“朕曾经与李冲谈过这件事,李冲说:‘四方之人,言语不同,故不知应该以谁的为是;做皇帝的人说的,就是标准。’李冲此话,其罪行应当处死。”因此看着李冲又说道,“你有负于社稷,应当命令御史把你牵下去。”李冲摘下帽子磕头谢罪。孝文帝又指责出巡时留守洛阳的官员们:“昨天,朕望见妇女们还穿着夹领小袖衣服,你们为什么不遵行朕前头的诏令呢?”这些官员都磕头谢罪。孝文帝继续讲道:“如果朕讲得不对,你们可以当面争辩,为什么上朝则顺从朕旨,退朝后就不听从呢?”六月己亥(初二),孝文帝下令:“在朝廷中不得讲鲜卑语,违背者免去所任官职。”

魏有司上奏:“广川王妃[1]葬于代都,未审[2]以新尊从旧卑,以旧卑就新尊?”魏主曰:“代人迁洛者,宜悉葬邙山[3]。其先有夫死于代者,听妻还葬;夫死于洛者,不得还代就妻。其余州之人,自听从便。”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译文】

北魏有关官吏上奏:“广川王的妃子埋在平城,而广川王今已去世,不知道是广川王随王妃回于平城呢,还是王妃随广川王移于洛阳呢?”孝文帝说:“凡是代京人迁移来洛阳的,死后应该全部埋在邙山。如果丈夫先死在代京,那么妻子死后可以送回代京安;如果丈夫死在洛阳,不可以送回代京随他的妻子安。其他州的人,听从自便。”丙辰(十九日),孝文帝诏令:“迁移到洛阳的人死后,于河南,不得送回北边安。”于是,从代京迁居到洛阳的人全部成为河南洛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