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修行与艺术:一个修行者就是一个艺术家

修行与艺术:一个修行者就是一个艺术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觉囊派则高度重视修行。修行者通过对艺术的体验,逐步了悟这样的境界,不断提升自身生命的品质,最终与之契合,皈命于本性。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修行者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大成就者就是一个大艺术家。[3]对于修行而言,艺术是隐喻意义的传达,其作用是让关乎信仰的意义的敞现。而宗教修行和艺术的内在相关性在于,修行与艺术是激活宗教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个境界中,修行与艺术是一体化的。

修行与艺术:一个修行者就是一个艺术家

佛教对于生命的孕育、诞生、成长、衰亡,一切的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这些所有的过程都有详细诠释。其中,最圆满的表述就是时轮金刚[1]。千百年来传承至今,觉囊派不但有修法仪轨,有生起次第,更重要的有圆满次第的修行法要,并可以通过修行得到实证。

觉囊派修行之哲学观认为宇宙人生虚幻无实、如幻如梦,但世间万物的存在是真实的、是绝对的(佛),只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迷惘,以为本体是空,故此觉囊派认为世界万物是“他空”而不是“自空”,是认识论上的空洞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空无。这一宗教思想相左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更与在历史上曾长期政教合一的格鲁派所认为的世俗皆空思想不合,这也是觉囊派不得不出走西藏而至川青高原的原因。在觉囊派看来,要学习万物本体的真实性,须学修时轮金刚法,通过长期闭关修行得以透过事物表层迷雾而洞察万物真实本性。

艺术就是成就的途径,艺术能够传递宗教的一些核心精神,比如,慈悲、庄严、智慧、勇气等等,这是从信仰角度来理解艺术对于宗教的意义。从艺术角度看,拥有宗教背景的艺术作品,大多体现着修行者所追求的谈定、从容、细腻、专注等等气质。觉囊派则高度重视修行。“觉囊派非常重视修法传承,称自派为‘珠居派’,意为‘修法传承派’。”[2]对于修法传承的重视,成为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线索。嘉阳上师曾说,在很多修行中会涉及观想,如净土、本尊等,但经书中对此的描述还无法给我们一个直观的印象,但如果以艺术的方式予以展现,这对于修行者来说是一个方便法门,能够对于观想有直观的辅助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艺术成就修行者和艺术人类学所倡导的通过对艺术的体验与理解来认识世界是一个道理。

修行实际上就是思想与行为的结合。艺术作为佛教修行法门之一,其根本宗旨在于表达和传递佛陀、菩萨和大成就者对生命本质的求证,对真理的体悟,同时也是他们对生命境界的一种呈现。修行者通过对艺术的体验,逐步了悟这样的境界,不断提升自身生命的品质,最终与之契合,皈命于本性。艺术是修行的归处,也是它的出处。宗教在藏传佛教中体现了不仅以信仰为主体内涵,更有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其修行法门。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修行者就是一个艺术家,一个大成就者就是一个大艺术家。

修行之意义在于,如何超越“概念”,从而进入精神层面。比如,金刚乐舞,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是修行者在禅修状态下所展现的与生命内在慈悲和智慧的相应。如此,说明以“艺术行为”来修行,有助于摆脱日常,超越概念。在自由的世界里,以生命来体验世界。真正的“空性”是人生的智慧。在修行中,真理就是智慧。对于究竟真理,要以体悟为修行之根本,而不是以现行的经验来将其概念化。语言本身对于究竟真理很难表述。因此,艺术就是佛法,因为艺术有助于修行者通达智慧本身。(www.xing528.com)

相比较而言,日常社会中的我们往往更容易陷入概念化的“我执”。以修性通达真理并不限于出家人,对于世俗世界的所有人都是有意义的。修行对于世俗界的意义在于,超越“概念”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觉囊派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建筑学多方面都尽善尽美、不遗余力地歌颂佛教教义教规,并把艺术实践列入必修的课程中。面对“宗教艺术”,就是以生命来进行一场体验,从色彩、音色中感悟究竟真理向着自己徐徐敞开大门。觉囊派广开方便法门,采纳诸多艺术形式作为智慧的载体和修行方法。艺术是修行,修行也是艺术。

对“空”的哲学认识需要在宗教体验中辅以能够传递“空”之意味的艺术结构,这对在修法中调息炼气、凝神观想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与修行行为是统一的。艺术对于信仰修行与宗教仪式所具有的意义不仅能烘托气氛,更是修行与仪式的组成部分。修行意味着从“常人”向“僧人”的转变,意味着对世俗的脱身。对于修行而言,如果不能脱身于常人,那么就无法超越物质形态而领会其象征意义。现象未必是真相,修行是接近世界真相的方式。

在宗教体验与音乐行为之关系上,声音表现出对于信仰体验的内在模仿。站在局内人角度很可能是声音对于信仰体验的模仿,而站在局外人角度,感受到的则可能是信仰体验通过特定声音所予以的展示。对于声音,往往是明亮的旋律便于在修行中通过音乐使自己通往内在本性,开启内心本性与智慧,同样,这也可以理解为声音对于观念中智慧象征地模仿,这类声音效果在乐器上多用于嘉令(类似汉族唢呐)。嘉令作为藏传佛教寺院不多的能够表现旋律的乐器,以循环换气的方式造成连绵不绝的音响效果。其他乐器,如用乐器所制造的声音效果来象征斩断、呵斥内心的烦恼,这类声音情况多用于如刚洞、铜钦等乐器,以短促、深厚、穿透力强为表现力的声音起到让人觉醒的效果,从而在修行中使内心获得平静。[3]

对于修行而言,艺术是隐喻意义的传达,其作用是让关乎信仰的意义的敞现。同时也是对宇宙世界生存环境的一种以“艺术”方式表达的理解,更是人对于自然、神秘、神圣性以及信仰的一种体验与认知。在这里,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外在的形式属性,而是内在的以“去蔽”“敞现”为勾连的互为关系。修行就是为了克服现实世界中被概念化的知识,这很像20世纪西方哲学现象学的思想,即世界是被遮蔽的,被既有的知识、概念所遮蔽。而宗教修行和艺术的内在相关性在于,修行与艺术是激活宗教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其重要性和更为具体的意义是:对日常、概念等环节的超越本身无法借助于概念来实现,因为概念就是遮蔽,概念的不真实性使得其成为必须被超越的对象。只是因为在现实中,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名称和概念联系在一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但是,概念仅只是被赋予的一个概念,概念不是真理,真理也不是一个既定的答案,真理只向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敞现。修行,是让修行者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自己与本尊相应,也就是与自己的心灵相印,心意与本性相应,展现自己本身具有的智慧与慈悲。在这个境界中,修行与艺术是一体化的。对于修行者而言,起到了唤醒、去蔽和超越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