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事业

大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事业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事业处于近乎瘫痪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新县建校的资金都还十分拮据,但为了办好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县委、县政府尽力节省各方面的开支,腾出经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964年,全县开办的小学多达435所,在校学生23046人,各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在教学上抓好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幼儿教育,主要是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大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教育事业

1949年之前,雷平、养利、万承3个县教育机构十分薄弱。教育事业处于近乎瘫痪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新县建校的资金都还十分拮据,但为了办好教育,培养建设人才,县委、县政府尽力节省各方面的开支,腾出经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所以,大新县在1952年就在学校开设助学金,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弟能够上学;1957年,采取办“工农班”的方式,让更多的工农子弟上学。1964年,全县开办的小学多达435所,在校学生23046人,各校开始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在教学上抓好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平时,从低年级抓起,做到人人参与,年级过关。经过3年实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考试成绩达到60分以上的占80%。

1958年4月,县直属机关建立1所幼儿保育院,有教师4人,入院幼儿20人。开始是寄宿制,后增设日托,即半日制。1969年取消寄宿制,只有日托,入院幼儿93人。1973年9月19日,改半日制为全日制,幼儿全部在保育院(园)食宿。1985年,全院有教养员14人,保育员7人,行政和工友6人,入院幼儿319人,分为7个班(大、中班各2个班,小班3个班),教室外有活动场地,学习环境较好。1958年,全县农村普遍开办幼儿班,当年入学幼儿5829人,但不久大部分幼儿班便停办。“文化大革命”中,幼儿教育受到摧残。1977年起,全县才恢复幼儿教育,县城的幼儿园发展到5所,农村幼儿园发展到52所,入园幼儿2783人。幼儿教育,主要是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方面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较能适应学校集体生活。

1953年至1957年,按照中央教育部提出的“整顿巩固,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全县小学做了相应的巩固工作,合并了一些小学,调整了学校规模,将原有的424所小学调整为410所,在校学生24550人,比1949年增长一倍多,教学质量逐步得到提高。1952年开始设立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工农子弟上学;1964年,全县小学调整恢复到435所,在校学生23046多人,各校开始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条例》,在教学上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经过3年实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作为全县重点小学之一的桃城镇第二小学,于1970年9月2日成立。校舍是由县五金公司拨给的3座仓库、职工宿舍和办公室改建而成。全校有6个班,学生约300人,教师8人。后来,学校逐步扩建、改建、修建,全校有教学大楼1幢,共12间教室,2个教师休息室;平房两栋,共34个房间,其中4间为教室,1间为教师办公室,1间为仪器室,1间为储藏室,15间为教师宿舍,12间为厨房。全校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校内广场经过平整,一边铺上水泥地板,一边铺上混凝土。校内种有16个花圃,20多只小花盆,基本上实现了绿化、美化。教学设备有电影机、电视机录音机、幻灯机、收播机、收音机等;有一批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教具;还有排球场、单双杠、乒乓球台以及一批体育用具。建校至1985年,共有22个班1200名学生毕业。这些毕业生85%考上初中,继续学习。至1985年,全校有16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2个班,学前3个班,升中学补习1个班,在校学生940人,教职工33人。

1979年,大新县教育系统按照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部署,调整了小学网点布局,按照《小学生守则》实行定校、定编、定酬。全县有小学818所,在校学生45751人。小学教育的规模与成果很快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接收雷平、养利、万承、下雷4所中学,即后来的大新中学、雷平中学、龙门中学、下雷中学。1950年招收新生359名,加上原有学生共478名。1956年8月,在榄圩设榄圩中学;1960年,设宝圩中学、全茗中学。7所中学在校学生共2140人,教师114人。再后来,各个公社都兴办了中学,有的大队还办了附属中学(附中)。

1958—1965年,在“大跃进”运动的影响下,全县出现一种名为学校、实为农场或工场的“红专学校”,全日制中学也兴办了农场,种试验田。在“大办钢铁”期间,各校停课,师生参加炼钢铁。1962年大新中学的高中毕业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1963年,全茗、宝圩两所中学和“红专学校”被撤销,同时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又调十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大新中学任教,使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63年、1964年、1965年,分别有5人、32人、12人考上大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推荐上大学,这些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据统计,1973至1976年共有211人被推荐上大学,有176人被推荐上中专。(www.xing528.com)

1977年,恢复“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统一分配”的招生制度。全县中学共18所,当年秋季有高中毕业生495人,其中考上大专院校(包括预科班)38人,考上中专院校76人。

大新中学是大新县的“最高学府”。大新中学成立于1938年,原称养利国民中学,后增设简易师范班。1956年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85年,全校有教职工83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27人,中专学历16人,其他6人;有学生18个班共1049人,其中初中6个班共346人,高中12个班共703人。当年高中毕业的275人中,考上大学本科的24人,考上大专的12人,考上中专的68人。1950至1985年,全校考上大学本科和专科的338人,考上中专的378人。1956年,大新中学始设高中部,招收学生2个班,共105人,学制3年,设有政治、语文、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生物、英语、体育等科目。到1959年,有6个高中班共292名学生,当年毕业的有2个班共100人,其中考上大学的有16人。1971年,雷平中学、龙门中学、下雷中学、榄圩中学也设了高中班。1975年,附设有高中班的中学增到29所,1979年压缩到20所,1980年再次压缩到6所。1985年,全县有高中24个班,学生1097人。

1953年,大新中学附设简师班1个班,培训小学教师50人。1960年9月,成立县初等师范学校1所(校址在雷平车站附近),招收学生112人,有教职工17人。1961年,招收行政短训班45人。1963年3月,招收小学教师短训班45人。同年9月停办,未毕业的初师和幼师学生被分配到各个中学继续学习。1972年9月,恢复师范学校,学制2年,有2个班学生,教职工9人。1977年,恢复高考,1977年、1978年分别各招1个普通中师班。1979年,师范学校改为教师进修学校,并搬到县城新址,专门培训在职小学教师和行政领导。1972至1983年,先后办小学行政短训班5期,培训213人,办小学教师短训班14期,培训630人,办中师9个班,培训208人。1985年后继续办学。

1961年,大新县设立中共大新县委党校,设副校长1人,有教师、辅导员和财务人员共5人。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有关文件。1967年党校暂时停办,1975年恢复组建,配副校长和教师、总务共4人。当年开办轮训农村党员干部学习班2期,参加学习的有139人,其中大队干部126人,国家干部13人。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理论著作。1977年、1978年各开办2期各级干部轮训班。1979年以后,逐步增配教学人员,1985年底有教学人员10人,其中正、副校长各1人,教师4人,资料员会计出纳兼打字员、工人各1人。党校除派员到各乡镇进行巡回辅导外,在校开办党员、干部轮训班,1975至1985年共办33期,参加学习的党员和国家干部共2233人次,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共1581人次。

1974年3月,大新县成立农业机械学校,专门培训拖拉机手。授课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则、机械知识、业务操作等。农机校共有9名教职工,到1985年已先后办了36期(含公社培训数),共培训了5967名拖拉机手。

1976年,在太平街成立县卫生学校,专门培养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授课内容主要是医疗卫生基础知识,教师从各医院聘请。1984年,县卫生学校迁至县卫生局,继续办学。1976至1979年,先后招收学生5个班共202人,1984年又招收1个班共53人。培养对象主要是乡村女医生。

大新县最早开办的业余教育是农民业余教育。1951年,全县各村、街普遍组织冬学夜校,参加学习的农民有18400多人,次年入学人数增到29723人。1954年,为巩固和提高农民业余学校的教学质量,县举办业余教师短训班,受训者有163人。1956年对农民夜校进行整顿,各级配备专职扫盲教师,重点抓好义务教师的培训。当年,各地普遍进行农民识字教育。通过“白天劳动分散学,晚上进校集中学”“送字上门,包教包学”等方法,很多原来不认字的农民学会了登记劳动工分,算简单的数。1968年,县、社两级工农业余教育机构改称政治夜校。1978年重新恢复县、社两级业余教育机构,开展农村扫盲工作。1983年,县以下社、镇配有16名专职教师,由县统一编印有关农业、卫生、科学知识的通俗课本发给教师。扫盲工作除固定专职教师外,还组织当地学校教师分工包干到生产队作定期辅导。

1956年,大新县开办干部职工的业余教育,由县总工会具体负责。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分设中级班(高小)、初级班(初小),当年在校学员120多人,聘请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执教。较大的厂、矿、农场等基层工会也办起职工业余学校。1979年,职工业余学校设文化班(高小)、初中班。主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等。1983年至1985年,县总工会举办工交战线职工文化补习班(初中)、夜校升学补习班多期,参加学习的有4800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