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古戏台、戏楼简介

天津古戏台、戏楼简介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为戏台,后为戏房,观众可以从三面看戏。城隍庙现改为学校,戏台无存。戏台坐北朝南,直对天后宫内的娘娘塑像。前后台相连,上是戏台,下为通衢。戏台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顶棚中央有一六角形透音孔。戏楼是该会馆的主体建筑,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戏楼坐南朝北,为伸出式舞台。观众从东、西、北三面看戏毫不影响视线。楼内设戏台,台下为散座,楼上三面包厢,为酬神及同乡聚会演出用。

天津古戏台、戏楼简介

城隍庙戏台

坐落在今南开区西北城角府署街。初建于明末清初建筑砖木结构。前为戏台,后为戏房,观众可以从三面看戏。每年庙会时有演出活动。《津门杂记·四月庙会》记载:“四月庙会最夥。初六、初八日天津府、县城隍庙赛会(天津城隍庙分为府、县两庙,右为府城隍庙,左为县城隍庙,两庙并列相连在一起),自朔日起至初十日,香花纷繁。……两庙戏台,纯用灯嵌。晚间请有十番会同人,在县庙戏台上奏古乐数曲,随有昆曲相唱和,皆旧家读书人也。府庙后楼罩棚,亦有戏台一座,于正会之次日,在祝寿会演戏一天,为神祝寿,灯彩尤精妙,戏台上有宝璐题联云:‘善报恶报,循环果报,早报晚报,如何不报;名场利场,无非戏场,上场下场,都在当场。’颇寓劝惩,使他处挪移不得。”城隍庙现改为学校,戏台无存。

天后宫露天戏台

坐落在今南开区宫北大街后宫正门的对面。戏台坐北朝南,直对天后宫内的娘娘塑像。前后台相连,上是戏台,下为通衢。前台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西侧上场门书“扬风”小匾额,东侧下场门书“扢雅”小匾额,戏台正中悬“乐奏钧天”大匾额。戏台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顶棚中央有一六角形透音孔。左右各有一台柱,书有抱柱对联。相传旧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娘娘的诞辰,每年这天的上午,都要演三出神戏为娘娘祝寿。远航船队平安返航,也在此谢神演戏。光绪年间,谭鑫培、王长林、龚云甫等京角都在此演出过。据传,老旦龚云甫与丑角王长林合演《钓金龟》一戏时,当老旦念到:“张义,我的儿呀!”时,饰演张义的王长林当场抓哏对白:“你六十我岁,我七十多岁,我怎么是你的儿呢?”一时引得观剧人大笑。天津名票刘叔度、王庾生、卞励吾等也曾在此粉墨登场。

广东会馆戏楼

坐落在今南开区南门里大街31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二十七日破土动工,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十四日竣工。该馆是旅津粤商人设置的办事、联络和聚会场所。系由唐少川倡议,凌润苔、梁炎卿等44人发起,泰常风、盛祥发、源德泰、裕记、捷茂等商号捐款建造的。整个建筑占地面积6619.43平方米(9.93亩),建筑面积2333平方米。戏楼是该会馆的主体建筑,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戏楼坐南朝北,为伸出式舞台。台深10米,宽11米。台前两端设有台柱支撑。舞台顶子用百余根变形斗拱堆砌接榫,螺旋而上,构成“鸡笼式”藻井,也称“螺旋式回音罩”,音响效果极好。台顶用悬臂式拉杆固定。观众从东、西、北三面看戏毫不影响视线。台下设散座,可容五百余观众。舞台对面及东西廊的楼上,设15个包厢,可容二百余观众。舞台正中悬一横匾,上书“熏风南来”。匾下镶大幅镂空木雕,图案匀称生动,寓意为“指日封侯”、“天宫赐福”。前台横楣用圆雕手法雕成“狮子滚绣球”的连续图案,东西两角倒悬楣子雕有欲放的莲花。隔扇门窗及各处墙板也都雕有四季花卉及“凤穿牡丹”、“松鼠葡萄”、“蝙蝠蟠桃”、“松鹿麒麟”、“八宝”等图案,这座戏楼是天津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古典式剧场京剧演员杨小楼、梅兰芳等曾在此演出过。

浙绍乡祠戏台

坐落在今南开区户部街,由旅津浙江籍商人所建。建成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戏房三间,戏台一座,为酬神及同乡聚会演出用,今已不存。

江西会馆戏楼(www.xing528.com)

坐落在今红桥区估衣街万寿宫,由旅津江西籍商人所建,建成于清咸丰二年(1852)。楼内设戏台,台下为散座,楼上三面包厢,为酬神及同乡聚会演出用。现为学校。

江苏会馆戏楼

坐落在今南开区仓廒街,由旅津江苏籍商人所建。清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楼内设戏台,台下为散座,楼上三面包厢,为同乡聚会及戏班演出用。现为学校。

怀庆会馆戏楼

坐落在今红桥区曲店街,旅津河南怀庆(今属沁阳)籍商人所建,清光绪年间建成。楼内设戏台,台下为散座,楼上三面包厢,供同乡聚会及戏班演出用。现已不存

闽粤会馆戏楼

坐落在今红桥区北马路,为旅津福建、广东籍商人所建,清代建成。楼内设戏台,台下为散座,楼上三面包厢,室外有一露天戏台,供同乡聚会及戏班演出用。现为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