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著作中引用《巴陵史话》的例子

毛泽东著作中引用《巴陵史话》的例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毛泽东著作》中,我们真能找到不少引用《一法通·万法通》的地方。如《一法通·万法通》[110]16页有句:“人非尧舜,谁能无过?”吴獬先生《一法通·万法通》《通》书43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通》书92页。可见,毛泽东主席早年就已对《一法通·万法通》烂熟于胸,在后来的年月里他可信手拈来。

毛泽东著作中引用《巴陵史话》的例子

在他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万法通》,完全是采用洞庭湖区域本地的方言俚语,民间谣谚、谐联、警句等编纂而成,其文朗朗上口,通俗易记,成为风行一时的民间启蒙教材。

如:

一法通,万法通。事凭中,理凭公。盐罐封,走了风。

会做客,莫劳东。猫屙屎,自家塕。

人不相同,皮肉相同。有风无风,灯盏朝胸。

开一扇门,是一扇风。男为一春,女为一冬。

针大的眼,碗大的风。瞒病必死,瞒账必穷。

谷贵伤民,谷贱伤农。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一人为私,两人为公。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治世能臣,乱世奸雄

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家有一本通,碓也不敢舂。

扇子有清风,时时在手中。盐菜走了风,臭了一条冲。

大鱼吃细鱼,细鱼吃虾弓。人是没毛虫,六月怕北风。

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人怕老来穷,禾怕钻心虫。

人老心未老,人穷志不穷。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做得千朝客,难做一朝东。穷不开典当,富不做长工。

劝人终有益,唆讼两头空。中奇不中庸,中异不中同。

君各茂其德,君各茂其忠。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已者容。

目不两视而明,耳不两听而聪。

滕蛇无足而飞,鼠鼯无技而穷。

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www.xing528.com)

见形者谓之逆,礼诚者谓之忠。

牙齿不造不松,耳朵不挖不聋。

居家不可不俭,待客不可不丰。

膏药家家有卖,各人熬炼不同。

长工伏侍短工,婆娘伏侍老公。

……

由于《一法通·万法通》收集了大量湖南洞庭湖巴陵临湘地域的民间俗谚,读来琅琅上口,且富含哲理,比之《三字经》《增广贤文》等,更能显示出民族文化与智慧的博大精深,因而在清末民初广泛流传于民间。毛泽东少年时代时就已经熟读过此书,并受其影响乃至一生。

在《毛泽东著作》中,我们真能找到不少引用《一法通·万法通》的地方。如《一法通·万法通》[110]16页有句:“人非尧舜,谁能无过?”毛泽东借此教导大家:谁都可能犯错误,但改了就好。《通》书65页:“米汤泡饭,仰本还原。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毛泽东用“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来比喻基层单位虽小,但五脏六腑都具备,不可欠缺其一,因此工作都要过细。《通》书73页有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书104页有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泽东用这四句来教导同志之间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通》书94页有句:“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毛泽东引用这句话来说明保持组织生命活力的重要性。《通》书123页:“一言堂,不二价。不要钱,鬼也怕。”毛泽东引申之,主张领导者不要搞“一言堂”,要发扬民主,让大家说话。《通》书8页:“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吴獬先生《一法通·万法通》

《通》书43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通》书92页:“硗硗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这几句均被毛泽东引用过。《通》书92页有:“一分钱,一分货。纸老虎,莫戳破”。这是货郎吆喝的广告语。毛泽东对“纸老虎”一词颇感兴趣,若干年后,用它来比喻“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

大跃进中有豪言壮语“乘风破浪”,《通》书16页有“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句。“人定胜天”一词源自《通》书70页之“天定胜人,人亦定胜天”句。

毛泽东诗词中的不少句子,也能从这本书里发现踪影。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出自《通》书70页之“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句。

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以《通》书86页“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中变通而来。

林彪驾机叛逃,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语出《通》书42页:“穷要本等,富要饶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毛泽东曾自嘲是“山中无老虎,猴子充霸王”。语出《通》书92页。毛泽东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名家一旦出了名,就难有更大的作为了。”语出《通》书16页:“得一尺,进一丈。人怕名,猪怕壮。”

可见,毛泽东主席早年就已对《一法通·万法通》烂熟于胸,在后来的年月里他可信手拈来。

吴獬先生逝世后,民国初期陆军少将,著名文学团体南社社员、诗人、文史家李澄宇[111]为其撰写墓志铭,对吴老的一生给予了极高而中肯的评价,其文曰:

“清中叶洎亡,岳郡有二豪杰士,未以事功显,而先后文成大名者,一为巴陵吴南屏先生[112],以为临湘吴凤孙先生[113]。南屏先生闵世乱,尝与弟士迈究兵学,其欲有为,以会左诸公已足定海内;遁迹学官,一心力于古文辞。凤孙先生始作吏亦甚欲有为,以乱端已兆,谋杜乱而大吏不见听,亦遁迹学官,以讲学着述终其身。遁迹同,而所以遁不同,抑亦可观世变矣。南屏先生卒已久,不及见。凤孙先生则澄宇固尝及门也,及门时先生已六十五岁,偶纵论古今德治礼治法治得失若观火,果得位当国。”

《临湘县志》曾记载和评述了吴獬先生与五尖山之间的关系。吴老辞官在本地或外地教书和告老还乡后,时常来五尖山上与当地青年学生讲学。五尖山留下了吴老的足迹,更留下了吴老的精神。

有人曾认为,五尖山在巴陵境内,既无幕阜山之险,亦无福寿山之奇,更无大云山之妙,然五尖山能屹立于洞庭之畔而闻名于天下,主要得于吴獬老先生之神助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