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陵史话:古巴陵城的坛、观、宫、庙

巴陵史话:古巴陵城的坛、观、宫、庙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寻觅古巴陵城内的社坛、祠、庙。巴陵城内的社稷坛在“北门校军厂下”[37],即现在的三五一七厂区内。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巴陵城内的先农坛在城东孟家井左侧,于雍正五年,由知府尹士芬、知县胡桓奉命由府、县两级出资建坛。巴陵城的厉坛在城北三里,明洪武初由朝廷官府出资建造。巴陵州府城隍庙原建立在府治北门旁,后转移到乾明古寺内。

巴陵史话:古巴陵城的坛、观、宫、庙

首先寻觅古巴陵城内的社坛、祠、庙。

社稷坛:社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中国历代在“父天母地”观念之下,都非常重视社稷坛的建造和祭祀。社稷祭礼属于祭地之礼的范畴。社稷坛中,五色土是最引人注目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象征木、火、金、水、土五行,也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坛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又名“江山石”,象征江山永固。

巴陵城内的社稷坛在“北门校军厂下”[37],即现在的三五一七厂区内。明洪武时由皇家出资建造。坛制北向,甃甓[38]为之,纵横各二丈五尺约8.25米,高二丈约6.6米,出阶三级。坛下前十二丈约39.6米,东南各五丈约16.5米,缭以周垣[39]饰以红色,由北门入坛。坛内立有“社稷之神”的神位。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由岳州知府带领众官僚祭拜,此制由朝廷为各级地方官僚专设,以求国泰民安。

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是祭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的场所。在现在太子庙西侧。建于明洪武年,由朝廷出资建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朝廷令全国各府州县政府依照《周礼》之制,在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带领下祭祀山林川泽,以槱燎[40]祀风云、雷雨、山川等三位神祉,此制一直沿袭至清末。

先农坛:“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41]。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685—688)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各个地方府衙的最高行政长官率领百官怀着虔诚之心,到本地先农坛予以祭祀。

巴陵城内的先农坛在城东孟家井左侧,于雍正五年(1727),由知府尹士芬、知县胡桓奉命由府、县两级出资建坛。坛制为前门中建坛,坛后建祠,中间供奉神农氏。每岁仲春亥日由知府带领属下祭祀。

厉坛:“洪武三年(1370)定制,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42]”以上文字即交代了厉坛祭祀的来历,又说明了祭祀的时间和如何规范地祭祀。可以看出,厉坛的祭祀活动自明初以来一直是由皇家规定沿袭至各地,成为了一种公祭活动。

巴陵城的厉坛在城北三里,明洪武初由朝廷官府出资建造。坛中供奉之神为本地历史上最威严的神氏。由于朝廷担心各级官员贪赃枉法,不受约束,则利用神明的力量让官员们在心中升起敬畏之心,在朝必做清廉之官,明白“人在做,天在看”,“善恶自有报应”的道理,故特设置此坛,称其为祭拜当地“严厉之神”,以监督官员的行为举止。每年秋季,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带领下属到厉坛专程祭拜。

岳州府厉坛供奉的是灵官菩萨。据《道藏》所传,王灵官本名王善,宋徽宗时人,曾拜西蜀道土萨守坚为师,得授道符秘法,成为宋代道土林灵素的再传弟子。王善升天之后封为“先天主将”,主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后人尊奉称谓“王灵官”并遂成为道教的护法之神,且能济世助人。王灵官造像一般为红脸虬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执风火轮,右手举鞭,一副镇妖降魔的威猛气派。

关帝庙: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巴陵城内的关帝庙在黄土坡上,乾隆十年(1745),由知府黄凝道、参将桂栖凤捐资建造。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府张五纬捐俸修葺。每岁五月十三日由知府率百官致祭。

文昌帝君庙: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为七星之一的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

巴陵文昌帝君庙先是建在学道岭上,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知府许玠改建,其经费由当地州府帑金资付。开始建在州府的南边,此庙开始由绅士醵金[43]购买山坡下的民房建立文昌帝君祠堂。后来这里改建成了岳阳书院,然后在州府的动议下将其建在学道岭上。乾隆四十七年(1782),监生黄令德、黄修德两兄弟捐赠自家在白泥湖的民田二石二斗九升[44]作为帝君庙的香火之资。乾隆五十五年(1790),生员乔先超捐资修建帝君庙临街的围墙嘉靖六年(1522)五月初九日,朝廷规定每岁春秋必致祭文昌帝君。每年二月初三日是文昌帝君的圣诞日,还必须增添祭品,规定银两为十一两九钱一分。同治三年,朝廷又规定,在每岁祭祀文昌帝君时,前面为文昌帝君,后面必须立“关圣帝君”的牌位,一并祭祀。其祭祀的经费一律由帑金支付,并列入每岁政府的财政支出预算之中。光绪年间,文昌帝君庙改为“文昌阁”,移建在金鹗山顶上。

岳州府城隍庙: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巴陵州府城隍庙原建立在府治北门旁,后转移到乾明古寺内。

巴陵县城隍庙:建于旧县街即今日竹蔭街的永庆坊[45],明初建,明成化庚子年(1480)知县施裕重建。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王居正重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马见龙又重修葺。

城南洞庭庙:康熙十八年(1679),湖广总督蔡毓荣[46]奏请皇上,说:大兵讨伐吴逆,水军驻师君山波浪不惊,是洞庭湖龙王助我朝为讨伐成功起巨大之伟力,建议将洞庭湖之神列入国家的祀典之内。皇帝准奏,特派遣礼部主事鲍复业来巴陵,建立洞庭庙,并向洞庭神祗致以皇帝的祭典。其文曰:

“朕惟景运长隆,允籍百灵之助,明神效顺,聿修[47]咸秩[48]之文,是以诗颂怀柔,礼敦禋祀[49],缅稽祭义,胥答鸿庥[50],况乎肆征,不庭佐国,威于有赫,罙入其阻,彰神怒之,式凭幽赞,聿昭褒称,宜懋惟神,德符河海,秀结东南,纳三峡之洪流,汇九江之殊派。膏吴润楚,普美利以成,能浴日含云协太虚,而敷化粤自唐宋,历被崇封,暨我国家宣伟绩,顷者逆氛未靖,天讨用加,地当师旅之屯。众赖精英之佑,阅时八月,波浪不惊,俾我六军,舳艫共济,坚城立拔,余孽宵奔,眷言撻伐之奇勋,实属神功之丕显。特申昭报,式考彝章,封为洞庭之神,载诸祀典,神其永膺,佳号配岳渎,而偕尊益著珍,符格馨香于勿替,专官告祭。惟神鉴知。”

雍正三年(1725),皇帝又加封洞庭湖之神,特派遣湖广总督魏国经来巴陵,予以祭祀,并宣读皇帝的祭文,曰:

“惟,神灵钟荆楚,膏润东南,三峡汇九江合派。朕抚御寰区,考稽典礼,将祈福以庇民,宜加封而致祭。爰命所司,崇神封号,曰涵元汇利洞庭之神。惟冀波澜永静,蒸黎获利济之安。风雨以时稼穑,享屡丰之庆。神其昭鉴,来享苾芬。于是蔡毓荣倡扩神祠,既成而石其文。”

当时,封祀洞庭神祗之祭典本应该在君山举行,但因湖面风浪过大,渡湖艰难,只得由官府在城南建庙并塑造神像,按照祭祀社稷坛的规格来祭祀洞庭诸神和洞庭龙王。(www.xing528.com)

火神庙:火神是民俗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中国民间信仰和传说中最著名的火神为祝融氏。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51]帝喾[52]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父亲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53];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54],帮助成汤灭夏。此外,中国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

巴陵城内的火神庙在府城东门内,亦名“乾元宫”[55]。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知府张信建造。乾隆十年(1745),再次重修。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李逢升倡议再次修葺。嘉庆六年(1801),由城内邑人捐资再修,并决定按照祭祀社稷坛的规格来祭祀火神祝融,只是时间定在每年春秋祭祀江神后的第二天,专程来庙祭祀。

二孝庙:在南津港北边,旧时称其为“罗娘庙”或“孝感庙”。此庙充满着传承孝道的神奇故事。据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载:秦朝武陵令罗君用[56]因在洞庭湖中督运铁料不幸船沉溺水而亡。其女儿携带自己的弟弟来到巴陵洞庭湖上,多日寻找自己的父亲遗体不见,于是相继跳入洞庭湖中,想在冥界之中与父亲见面。巴陵城的老百姓见状,对姐弟二位的孝心十分感动,将其打捞上岸掩埋在南津港山坡上,然后在其旁建了一座庙宇以祭奠这对孝顺的儿女。奇怪的是,后来凡有舟楫者在此祭奠过的人,行船都非常顺利。于是,许多船老板专程来此祭拜,有的还为这座庙捐赠了一批铜鼓,庙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大。到了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马殷成为了楚王之后,以楚王的名义将此庙列入国家祭祀的范围,并在此重修了庙宇。将姐姐在左,弟弟在右的顺序塑造神像,以供人们祭奠,并由此对人们给予行孝的教育。宋代,这里香火鼎盛,“祈祷无虚日”[57]

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府李心耕重修了这座庙。咸丰二年(1852),由于太平天国运动之故,庙宇被毁。到了同治九年(1870),水师提督黄冀升捐金再次重修。

后人在南津港发现了一座石碑,经查,该碑系清吴敏树为罗娘庙所作。其文曰:

“岳州城南上有庙,曰罗娘庙。秦时武陵令罗君用溺水死,女与其弟求父尸不获,偕死焉,庙祀古矣。宋元丰中,封女曰孝烈灵妃,弟曰孝感侯。庙代有修葺,近今颓毁。巴陵谢维藩曾为诗叹之。敏树以请长江水师提督黄公慨捐多金,克新兹宇。惟古称庙曰罗娘,辞过质且未该弟也。宋封号称妃,亦非宜,乃题二孝而文其事于碑。其辞曰:孝哉!罗女父溺洞庭,偕弟求父风涛,冥冥求父不获,殞厥娉婷,弟亦随死。家胡惨丁风涛,冥冥倏见其形,姊弟抱父立波亭亭。邦人感之,祀为明灵。自秦及汉。芷兰薦馨。大夫陆贾使粤途经,爰献铜鼓,百神来听,悠悠千世,东逝沧溟,屈忠同哭,湘怨兼聆。汉有曹娥,度尚所铭,蔡邕题字,黄绢熒翳。此罗女作彼先型而况有弟。哀乌!急鸰湘庙,孔奕君山,揖青榜,瞻二孝,过者涕零。”

岳忠武庙:祭祀著名爱国将领岳飞[58]的庙宇,在七里山上,康熙十八年(1679)由偏沅巡抚韩世琦重修。由于与吴三桂征战时,他的军队就驻扎在此处,因此,在此庙旁,曾有一块大石碑,上刻有:“大司马中丞公偏沅巡抚韩公世琦血战屯兵处”[59]。康熙三十五年(1696),督学岳宏誉将岳忠武庙迁移到了白鹤山上的吕仙亭旁,并规定实行每岁春秋二祭。

鲁将军庙:在城北现三五一七工厂内,祭祀三国吴鲁肃。建于何年不详。

南岳庙:为祭祀鲁肃[60]而建造,建于城南附郭[61]。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州府修建西面驳岸时,予以改建并加固。嘉庆三年(1798)重修城墙驳岸时,将该庙用石块做成围栏,以防洪水冲击。

太子庙:在城南,即建在现太子庙附近。原为梁岳阳王萧詧为祭祀其父萧统即昭明太子所建。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62]人。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丁贵嫔[63]。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萧统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中大通三年(531)去世,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后不少人认为“太子庙”是祭祀龙王太子,即误传矣。

忠义孝悌祠:城内九龙宫左边,雍正六年(1728),由知县李襄“奉文动项”所建。也就是说,建立这座祠堂是皇上的旨意,可以动用帑金建筑,以祭祀本县内的忠、义、孝、悌之英烈。

节孝祠:在城内九龙宫左边,同样也是由知县李襄“奉文动项”所建。祭祀的对象是本县内已故的孝女节妇,并在祠中将其姓氏刊刻牌位,以祀供奉。

昭忠祠:建在城内学道岭岳州府学宫的明伦堂内右边。嘉庆八年(1803),由知县庄绳武“奉文动项”所建,祭祀本县内阵亡牺牲的烈士。这座祠堂在清朝前是没有的。据《清巴陵壬申志》记载:雍正二年(1724)开始,凡为国家战死沙场阵亡的文职三品,武职二品者,皆在京城设立祭坛予以供奉祭祀。嘉庆初年,由于洞庭湖区域及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常民变,不少士兵战死在湘西或其他地方。于是,礼部向皇上提出,岳州府这些阵亡战死的士兵应该让其魂归故里。由此,皇帝特予以上谕:

“著于外省各府城内建祠从祀,既足安妥忠魂,令其各依故土,可使其乡闾亲属共覩共闻,互知感发,亦足以昭激劝文职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在京师入祠致祭外,其原籍地方仍著一体,设位致祭。正面各依官职,崇卑序定位次,兵丁安设两旁,春秋二次由该地方官承祭。”

孟府祠:在城东三教坊内,以祭祀南宋爱国将领孟珙[64]将军。南宋嘉熙二年(1239),孟拱为湖北安抚副使兼任岳州知府。继南宋岳飞之后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他所率领的“忠义军”在洞庭湖区域与元军展开了近百余场大小战争,最后因疾病而终。

闵忠祠:在慈氏塔旁。孟拱将军为祭祀荆襄湘死节之臣及宋军在洞庭湖战死的宋军将士而建。

刘公庙:在城北江岸石矶上。主要祭祀宋刘琦。刘琦(1098-1162)德顺军[65]人。南宋建炎四年(1130),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66],从张浚于富平[67]金兵会战,立有战功。后至临安领宿卫亲军。绍兴十年(1140)率王彦旧部[68]赴任东京副留守,与顺昌[69]知府陈规守城抗金,以少胜多,破金兀术拐子马,史称“顺昌大捷”。次年援淮西,与张浚、杨沂中破敌于柘皋[70],与韩世忠、岳飞等并称中兴名将。后旋遭秦桧、张俊排挤,罢兵权,改知潭州[71]知府,治内领荆南军与元军战斗建奇功,后贬至荆南府[72]。金主完颜亮南下,当时任江淮浙西制置使的刘琦守淮东,屯军抗击金兵,后退至镇江,次年忧愤而死。巴陵人知他死后十分悲痛,为其建庙予以祭祀。

刘将军庙:在城东门旁。为祭祀南宋爱国将领刘猛即刘琦之弟而建。后来道家认为刘将军升天后被封为御蝗之神。据传,每当巴陵县蝗虫为灾之际,当地邑人将刘将军之神位请出祈祷,则蝗虫自行消退。

六贤祠:在县北门月城上。祭祀三国时代周瑜、鲁肃,唐代张说,北宋范仲淹、滕宗谅、明代陶宗孔。

九龙宫:在旧县街即今竹荫街,乾隆时由知县熊懋奖建,以祭祀真武大帝[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