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国寺:寺院人才辈出,影响广泛

保国寺:寺院人才辈出,影响广泛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名山灵寺,为保国寺辖院。道光十五年开说大戒四种,弟子百十四人,其弘扬佛法极盛一时。道光十七年自天台万年寺主席归,寻将主天童,因疾不果,即卒。民国七年邀钱三照纂修《保国寺志》。保国寺创建之时,尚无更多社会影响。从而寺内僧人优异者可以入主其他寺院,掌方丈席位。

保国寺:寺院人才辈出,影响广泛

保国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的师徒相传,寺院香火不断,同时寺院建筑经历千年的灾异而能辗转留存,其中历届寺院住持功不可没。他们有的善于传道,脱口妙有天机;有的善于建设,抵抗灾异,辉煌殿宇;有的勤于劳作,广增田亩,扩大寺院经济收入。回顾千年历史,影响较大的住持有唐代创寺的可恭、北宋的德贤、明万历年间的豫庵、清初的显斋、乾隆嘉庆年间的敏庵、道光年间的珂庵、清末的耕斋、民国初年的一斋等。现将历代主要住持的功绩辑录于下[4]

可恭:唐广明元年(880年),乡人咸诣国宁寺请可恭来寺住持,可恭恳请僖宗复寺,获僖宗赐名保国寺,并赐紫衣,奉敇庀材鸠工重建殿宇。

德贤:德贤本姓施,名则全,号叔平,落发于保国寺,寻造法智大师门下学习。精于禅学、旁及儒书,多所著述,并被南湖十大弟子推为首领。德贤尊者为保国寺中兴功均天地。

德贤为朝廷赐号,卒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二十日。当时已分东西房,德贤可能属东房。在寺院西侧尚有德贤墓遗迹,位于正对大殿前廊位置的山坡上。据隐名氏的诗:“几次徘徊绕塔前,松楸犹带古云烟,儿孙钵皈依然在,卧看青山九百年。”[5]可知原有塔,到了民国十年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了。

澄照:在保国寺出家,后成名僧,曾主持奉化宝林寺、延庆寺等。由于弘扬佛典成就斐然,宋高宗赐其紫衣,予以表彰。卒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

表6-1

公达:名仲卿,曾入延庆寺“领受天台三观之道,……刺血写经。”[6]回到保国寺后重建法堂,与宗浩于院之西叠石重基立净土观堂,凿池种莲。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卒。

清隐:西房,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人,曾将祖堂改建为云堂,并著“云堂记”。

一航:东房,为豫庵之师,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人,支持豫庵自东房分出南房。

豫庵:名德芳,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少嗜读书,性沉静,精易义,更工诗。卒于康熙四年(1665年)。南房始祖。从一航得传心之妙,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另立南房。重建云堂(改名元览斋,前设佛堂,后奉祖祠)。对佛典有较高造诣,同时善于交往,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其德行之高,为缙绅先生所推崇”。[7]

静斋:生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卒于顺治十年(1653年),置田400亩。

显斋:生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卒于乾隆二年(1737年)。善于寺院管理事务,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协助县官建山前之新水闸,以利通船,深得乡里赞许。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建寺内建筑,为大殿添加前廊及两翼,殿前砌以石板,重塑罗汉诸天等像,荷池四围建以石栏,致使“山门金碧,佛殿辉煌,遂成东来一巨刹焉。”同时“使斋田增广、教法大宣。”[8]为保国寺的再次兴旺立了一功。

景庵: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雍正七年(1729年)。常以利物济人。(www.xing528.com)

唯庵: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卒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精熟内典,常为法事主座。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大殿。最勤笔墨,“书《法华经》一部。”[9]

体斋: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708年),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曾参与起造法堂左右两楼、新建钟楼、重修大殿等工程。

常斋: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勤于修建之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文武殿、叠锦亭,“又于天王殿高低转弯处新构一亭,悬东来第一山之额。”[10]既旷如又奥如,游人至此,如入异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山门大殿悉被狂风吹坏,几无完屋,常斋次第修葺,愈为完固。

理斋: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卒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勤于农事。

敏庵: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年)。精习内典,接办事务秩然有条,曾修大殿、建天王殿、法堂、厢楼,迁钟楼建鼓楼。对东客堂、西禅堂、厨房、斋楼、廊庑、余屋一一改造。修浚沼池,续置斋田,在镇邑凤浦湖创建下院,接管山阴之旧刹,使其化腐为新。更名山灵寺,为保国寺辖院。修《保国寺志》。

永斋: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卒于道光九年(1829年)以后,人品朴实厚重,不辞辛劳,甘于淡泊,对敏庵的振兴禅门之事,无不竭力赞襄。

胜庵:主理山灵寺。

慎斋:好学能诗,著有《枕善诗草》。

珂庵:老南房21世。生于嘉庆三年(1798年),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乐与文人学士往来,脱口妙有天机,又旁通堪舆。道光十五年(1835年)开说大戒四种,弟子百十四人,其弘扬佛法极盛一时。道光十七年(1837年)自天台万年寺主席归,寻将主天童,因疾不果,即卒。

清庵:新南房21世,著有《碧泉诗草》,但此书已亡佚。

兰斋:老南房24世,咸丰四年(1854年)重铸大钟,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大殿、铸铜鼎、云板。通医术,光绪年间(1875—1908年)圆寂。

耕斋: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新南房28世,置田产70亩,造祖堂及院宇20余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兼管老南房事。

一斋:耕斋卒后,遗命新南房29世之一斋接管寺事,宣统二年(1910年)天王殿、东客堂被焚,由一斋募缘复建,并拟重修大殿、改造法堂于后山。民国七年(1918年)邀钱三照纂修《保国寺志》。

保国寺创建之时,尚无更多社会影响。自德贤中兴以后,名声日趋显赫,寺志称“保国之名几与天童、普陀相颉顽。”[11]即达到与天童寺、普陀山诸寺不相上下的程度。从而寺内僧人优异者可以入主其他寺院,掌方丈席位。保国寺中曾经出现过佛门著名法师,如可恭、德贤、澄照、永斋、胜庵、兰斋等人。其中对佛典造诣颇深而主其他寺院方丈席永斋、胜庵、兰斋等人皆主持过天童寺、珂庵主持过天台万年寺、澄照主持过奉化宝林寺。可恭在宏福寺讲经、豫庵在四明郡城崇教寺演法道场。这些高僧的活动,使寺院宗风大畅,为这座千年古寺的历史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