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改变生活:伦勃朗《夜巡》带给人们的高光

艺术改变生活:伦勃朗《夜巡》带给人们的高光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伦勃朗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来说,他经历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从他的绘画手法上来说,他是美术史上著名的光影大师之一,“伦勃朗光”至今仍赫赫有名。巧合的是,这两点都和《夜巡》这幅“名画中的名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可是在名利双收的当口,伦勃朗内心的艺术良知慢慢被唤醒了。巡逻场景被伦勃朗用画笔定格。在画中,伦勃朗也把他对光与影的处理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艺术改变生活:伦勃朗《夜巡》带给人们的高光

如果要问西方美术近三百年来影响力最深远的绘画大师是谁,荷兰画家伦勃朗无疑位列三甲。在“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两大问题上,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从伦勃朗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来说,他经历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从他的绘画手法上来说,他是美术史上著名的光影大师之一,“伦勃朗光”至今仍赫赫有名。巧合的是,这两点都和《夜巡》这幅“名画中的名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1400年,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随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科学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觉醒。绘画不再依附于宗教,也不再依附于宫廷,回到现实中人的生活

意大利人一样,荷兰人也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艺复兴开始的时间要比意大利人晚。不过,荷兰人的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世界顶尖的画家,他们很少画宗教画,而是描绘自然风景,描绘市民肖像,也描绘人所拥有的物质。如果要问西方美术近三百年来影响力最深远的绘画大师是谁,荷兰画家伦勃朗无疑位列三甲。

说到伦勃朗,就不得不提“巴洛克”这个词,它是西班牙语中“不规则珍珠”的意思,作为“贬义词”存在。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因为在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绘画的风格一直崇尚严肃、含蓄和均衡。而巴洛克绘画偏要打破这种平衡,戏剧性爆棚,充满动感,张力上不断突破。伦勃朗就是其中的代表。

伦勃朗随着荷兰独立以后的市民社会一起成长,他歌颂新崛起的市民生活,为商业社会的医生、纺织工会理事、负责社区安全的民兵队画像。一个画家能画的所有题材,他几乎都画过,甚至把医生的解剖课搬到艺术平台上。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很多内容在艺术上除了电影纪录片外,其他形式基本很难反映。但在三四百年前,伦勃朗就已经大胆尝试绘画生活中的所有可能。

在其名作《杜普教授的解剖课》油画作品中,医生手拿解剖刀和助手讲解人体医学的细节,被解剖的尸体、专注观察的助手、冷静自信的医生,都成为画面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伦勃朗以近乎冷酷的理智态度切入生命,没有个人情绪的好恶,却在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崇高的理性价值,这和意大利发源于君王崇拜的巴洛克风完全不一样。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肖像画。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之中。他把荷兰的巴洛克带向理性与市民主义的道路,发掘出人性更深沉的生命价值。

在“画什么”和“怎么画”这两大问题上,他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从伦勃朗对绘画题材的选择上来说,他经历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从他的绘画手法上来说,他是美术史上著名的光影大师之一,“伦勃朗光”至今仍赫赫有名。巧合的是,这两点都和《夜巡》这幅“名画中的名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16—17世纪的欧洲,画家的职业不像如今教科书中描绘的那么风光,那时的画家就像一群江湖飘零的卖艺人,他们依靠出售自己的作品或者给富人画肖像来换取生活费。然而,跑江湖的画家越来越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只有掌握独门独派的绝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行业环境造就了画家的“专业化”,有专门画奢华精致银器、新鲜花束花篮的,也有专攻山珍海味、水果之类的。当然,最常见的还是画肖像的,当时的上流阶层人们非常流行请画家到家里来为自己画上一幅彰显身份的肖像画。有些肖像画甚至还能细化到具体生活场景:在家阅读的主妇、打扫卫生的主妇以及倒牛奶的主妇、写信的主妇等。顾客怎么需求就怎么画。

伦勃朗对光影的处理十分优秀,画的肖像自带滤镜功能。这一独特的技能,让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定制画家之一,之后接单无数。伦勃朗逐渐积累了财富,在阿姆斯特丹买下豪宅,带着几十个帮手一起接订单。

可是在名利双收的当口,伦勃朗内心的艺术良知慢慢被唤醒了。转折点出现在伦勃朗36岁那年(1642年),他接了一个民兵连火枪手队的订单,要求画一幅团体肖像。其实,在这个时期,随着普通民众的收入逐渐增加,画家也会开始收到一些老百姓的订单了。不过,一般人的财力终究还是比较有限,所以他们通常会定制一些团体肖像画,就是大家集体出资,“众筹”一幅画,价钱平摊,人人都能在画上露脸。这种团体肖像画一般画出来就类似如今的毕业合影或会议合影,大家排排站好或者坐好,画面可以说十分乏味。(www.xing528.com)

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可不愿意用这种乏味的方式作画,他总是想法设法把他们画到一个场景里去,让每个人都在画面中有自己独特的动作、表情,有自己的故事。他把民兵队的主题视为取材于圣经或者古典神话一样,也就是像历史画一样进行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为民兵队画一幅肖像。构图赋予了画作浓重的戏剧意味、丰富的变化、生动的采光。

这幅画的主体是一个民兵连的十几个火枪手,画出来却一点集体照的感觉都没有,完全是民兵连在维护城市治安、在巡逻的动态场面。有人在前指挥,有人在擦枪,有人在打鼓。画中的人物表情、姿势、动作都各具姿态。巡逻场景被伦勃朗用画笔定格。这种绘画手法在当时无疑是充满革命性的。伦勃朗刻意摆脱了当时团体画的格局,让成群结队的人物富于动态。

在画中,伦勃朗也把他对光与影的处理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古典人物油画,让光线正面平照在画中人上,光从四面八方而来,如同圣母。就像我们拍证件照一样,伦勃朗则改变了画面光源的布置方法,让光源从侧面上方照向画面中的人,这样画中人的脸就自然分出了“明与暗”和“光与影”的区域。

有些隐藏在背后的人物,由于特别的光线处理,人物仿佛被舞台上的光照亮,变成主角。他压暗背景,再逐渐使画面一点点亮起来,利用空间层次营造出舞台灯光的效果,证件照就成了艺术照,神秘多变的气氛由此产生。伦勃朗这种布置光源的技巧,被后人称为“伦勃朗光”,到现在都还在绘画、摄像摄影领域被广泛应用。

然而,《夜巡》这幅画是一幅众筹作品,每人都付给伦勃朗一样的价格,但伦勃朗没有让每一个出钱的民兵都在画面上“露脸”,有的人露出一只眼睛,有的人甚至蒙住了脸,更重要的是,整幅画唯一的“光源”,只打在了民兵队长的脸上。如此一来,出了同样多钱的人便产生不满,联名将伦勃朗告上法庭。但是一心追求艺术的伦勃朗坚持不认错,这大大影响了他未来的订单情况。祸不单行,在画《夜巡》的这段时间里,伦勃朗的夫人病逝了,他所在的荷兰又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不景气就更没人找他画画了。

坏了绘画行业规矩的伦勃朗,生活变得潦倒窘迫,但他对艺术的炙热追求却没有被磨灭。因为没钱请模特,他也不再受到订单对题材的约束,开始画平民、画老人、画小孩、画他自己。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从23岁起,伦勃朗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看自己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衰老,从年轻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苍老颓败,近百张自画像,成为西方艺术史上对绘画者自己最严格的画像解剖。不同于那些“商品”性质根据订单画的画作,这些自画像是完全意义上的“作品”,纯粹属于伦勃朗自主创作的画。

这段时间,伦勃朗的绘画技巧更加纯熟,作品对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的挖掘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深度。跌入人生的谷底,反而让伦勃朗脱胎换骨。伦勃朗晚年画下的自画像,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地看着人间,仿佛无限感伤、无限悲悯。他赋予了西方自画像传统深沉的心灵底色,绘画不再只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更追求潜在的人性内涵。

通过作品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从这一点来说,伦勃朗已经是超越时代。他那种具有“光影特效”的画法影响了后来的很多人。当时在荷兰,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是伦勃朗的崇拜者,其中大多是跑量的商业画家,但也有极个别和伦勃朗一样有骨气和艺术追求。其中那个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维米尔就是这样一位,靠着画来抵偿面包房的欠账。后来随着西方美术史的发展,画家越来越注重自我表达,注重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伦勃朗的天才之光,在他的晚年时光中愈发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