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人品德,才能成为现实的规范力量。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社会是由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道德状况也是由相互影响的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体现出来的。

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基础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一)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是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认同和践履的结果,集中体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在统一。大学生要自觉践行爱国奉献、明礼守法、厚德仁爱、正直善良、勤劳勇敢等个人品德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境界。

无论是社会的和谐有序,还是个人的人格健全,都有赖于个人品德的不断提升。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是道德和法律作用发挥的推动力量。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人品德,才能成为现实的规范力量。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在个人的素质结构中,个人品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才智等其他素质的完善和成就,也离不开品德力量的支持。一方面,个人品德决定着一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以及对各种关系的协调和处理,直接显示出个人境界和素质的高低;另一方面,个人品德又为自我整体素质的修养、锻炼和完善规划目标指明方向,为个人成长提供指引和调控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社会是由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道德状况也是由相互影响的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体现出来的。个人品德的提升,不但直接成为社会道德水平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和带动,为社会道德更大程度的发展进步开辟道路、提供动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充分发挥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的意义显得更加突出。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个人品德状况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

(二)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个人品德需要不断地通过道德修养加以提升。道德修养作为人类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指个体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及要求内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以促进人格的自我陶冶、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的实践过程。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个人品德,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

学思并重。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在提升个人品德的过程中,首先要善于学习各种道德理论和知识,尤其是社会主义道德理论和知识。同时要善于思考,并且把善于学习和善于思考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坚持既不断学习又深入思考的修养方式,才能对人为什么要讲道德、讲什么样的道德和怎样讲道德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产生道德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

省察克治。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并及时对它们进行抑制和克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在自己内心深处用道德标准检查、反省,找出那些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并加以纠正。自我反省,是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改正错误的前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反省自己的言行,并对错误加以克治,才能使自己的德性不断完善。(www.xing528.com)

慎独自律。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慎独自律的道德修养方法,既是对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的批判性传承,也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仍需坚持的道德修养方法。《礼记·中庸》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道”是不可以须臾离开的。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能谨慎做人处事,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能有所戒惧和敬畏,严格要求自己。可见,慎独就是一种关于个人善于独处、乐于隐处、慎于微处,于独处、隐处、微处自觉坚守道德情操的修炼功夫。自律是“慎独”达致的一种自觉自为的修养境界。“自”即自主、自觉,“律”为衡量、约束;自律即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觉控制的个人修养方法。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强调知行合一也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重要特征。在言与行的关系上,孔子明确主张“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更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义以达其道”。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可见,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索,而是人们联系社会实践在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积善成德。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积善成德强调道德修养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成就理想的人格靠“积”,正如《荀子·劝学》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应该注重平时的坚持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坚持、坚持、再坚持,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加强个人品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按照有效的品德修养方法去做,并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习近平强调:“道德建设,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大学生锤炼高尚道德品格,就要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道德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的产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里,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显著的差异,道德因此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阶级社会中,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大学生应注重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学会理性地辨析、讲求道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一方面要客观评判古代传统道德观和近现代资本主义道德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尤其要清醒认识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深刻理解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所具有的历史优越性、时代进步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激发正向的情感认同,总体而言就是要亲近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体验道德的愉悦,追求高尚的快乐。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自律准则。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与道德情感,具体而言就是要自觉涵育对家庭成员的亲亲之情,对他人、集体的关心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民族归属感、时代使命感,在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同步伐、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中,陶冶道德情操。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道德修养重在践行,但有些大学生存在知而不行的现象,也就是尽管掌握了许多道德知识,却没有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导致知行脱节。在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关键环节。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人们在践履道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通过道德意志和信念的坚守,道德行为才能体现出恒久性。大学生需要明白“从善如登”的深刻道理,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学会克服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远离干扰、避免懈怠、战胜诱惑,在砥砺中前行,在拼搏中进取,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有为国家民族奋斗、为人类事业献身的情怀和担当,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信念和高尚道德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