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碑文职官考及名物制度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碑文职官考及名物制度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左碑右碑左碑碑文右碑碑文1.宗祖:即祖宗、先祖之意,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其实质,则和现在蒙张村所称大房、二房理同。明清两代有对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的制度。有获得敕命的资格,但没有能及时获得封赠,叫“待封”(或待赠)。明清时用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礼县文史资料(第10辑):碑文职官考及名物制度

左碑

右碑

左碑碑文

右碑碑文

1.宗祖:即祖宗、先祖之意,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礼记·祭法》:“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又《礼记·大传》:“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按照古代宗法制度,长子承袭父亲之君位,为大宗,未能继位的次子(或称庶子、支子)为小宗。在父系亲属集团的世系中,他们被其后裔尊奉为该支系的“始祖”;因其有“别”于继承君位的长子,故称为“别子”。到别子的第二代,其位亦由长子继承,遂成“继别”者,“继别”者为其后裔尊奉为“宗”。此即祖、宗两字的由来和本意。

祖,本义作“始庙”解,始庙曰祖。故《广雅·释诂》云:“祖,本也”,因此有“人之有本曰祖”之说。《仪礼·丧服传》:“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在家族的延承中,祖字的精神,代表了家道不衰、代代承传的根本所在。

宗,《说文解字》:“宗,祖庙也。”清初经学家万斯大指出:“宗者,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已往之祖而收见在之族,祖分而祭亦分,故一族不止一宗。”其实质,则和现在蒙张村所称大房、二房理同。

2.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读书人。在清代,凡是平民身份,均可以题“处士某某”,如礼县城关镇现存的周氏节孝牌坊,门额题“处士朱映南之妻周氏节孝坊”。

3.待封:即等待封赠的意思。明清两代有对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的制度。封赠分两种,五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用“诰命”的方式颁发,称“诰封”;六品以下由皇帝以“敕命”的方式颁发,称“敕封”。有获得敕命的资格,但没有能及时获得封赠,叫“待封”(或待赠)。后来,也成为写碑文的一种格式。死者生前往往没有获得什么官爵名号之类的荣誉,死后在名字前写上“皇清待封(赠)”这些词,用以表达后代的期望。(www.xing528.com)

4.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大夫曰孺人。”明清时用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清通志·命妇》:“凡封赠,一品之妻曰一品夫人……七品曰孺人。”

5.候选教谕:候选是古代一种官吏任用制度。清代因候选人多,便把一些官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去听候委用,也称候补。教谕,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明清时县设“县儒学”,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清史稿·职官三》:“县教谕,正八品……教谕,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

6.乡饮宾:《辞源》:“乡饮(耆)宾: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选年高有声望的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抚,举行乡饮酒礼。”乡饮酒礼的目的在于“敬老尊贤,敦崇礼教”,因此担任乡饮宾的往往是地方上的“耆绅硕德者”,故张心业荣任“乡饮宾”,也成为张氏家族崇高社会地位的重要表征。

7.庠生:古代称学校为庠,故学生称庠生,也叫“庠士”。明清时期,作为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俗称秀才

8.廪生:全称“廪膳生员”。明清时期,对于府、州、县在学生员均享受食廪待遇,“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

9.增生:全称“增广生员”。明清两朝,由于入学者逐渐增多,后来增加不给廪粮的“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凡初入学者均为附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依次递补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

10.监生: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其来源有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是品官子弟、土司和外国留学生,民生通过贡、举两途而来。

11.贡生:朝廷每年或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这些读书人统称为贡生,意为贡献给皇帝的人才。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