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朝大运河:中国气象灾害史话中的重要成果

隋朝大运河:中国气象灾害史话中的重要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千米。

隋朝大运河:中国气象灾害史话中的重要成果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作“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众多运河河道。随着南北政治、经济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河南,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上千年来开凿这条人工长河呢?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大河,但除了额尔齐斯河与澜沧江之外,全是由西向东横向流动,没有一条南北纵向的大河,这是由亚洲东部的西高东低的基本地势所决定的。在这些河流之中,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地。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我们的祖先明智地觉察到这个问题,从而产生开凿南北纵向的人工河的愿望。

中国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者为巩固政权,战事频繁,征伐不断,为保证军事行动所需之大量粮草的运输,在水运占有主导地位的年代,沟通南北水运,开凿运河对军事行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见,大运河的开凿,主要是为了便于当政者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权,而军事行动和经济开拓则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时,也有着追随帝都的属性。

如前所讲,大运河的开凿,经历了一个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完善,不断扩大的上千年的过程。

隋统一中国后,人民得到安定的社会条件从事生产,社会经济逐渐恢复。隋文帝于584年命宇文恺率众重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千米,名广通渠。604年改名永通渠。(www.xing528.com)

但是,大规模的修造,还是在隋炀帝杨广上台以后。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是为隋大运河。

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还在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隋代开凿的大运河,以京都洛阳为中心,东北抵涿郡,东南至余杭,全长2500千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宁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连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时,对运河作过一些修整。如于742年在三门峡以东,人们在岩石中曾开凿一条渠道,为“天宝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