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古瑟之美与和谐描写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古瑟之美与和谐描写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古瑟悠扬而伤感的曲调与编钟﹑编磬等乐器合奏,更突出了雅乐的宏伟庄严之美,沉重压抑之感。“瑟”在周代已非常流行,《诗经》中曾多处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等。“琴瑟和谐”“好合如琴瑟”是对和谐的最好描写。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古瑟之美与和谐描写

瑟是我国出现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

1.瑟的特点

“瑟”与编钟﹑编磬﹑埙等都是演奏雅乐的主要乐器,不仅深受统治者的欢迎,在士阶层也广为流传。唐代鲍溶的《巢乌行》中说道:“将飞不飞犹未忍,古瑟写哀哀不尽”;唐代魏璀的《湘灵鼓瑟》中说道:“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可见,古瑟所奏出的音乐应该是一种悠扬而带伤感的曲调。雅乐的特点是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同时是严肃﹑冗长﹑呆板的。古瑟悠扬而伤感的曲调与编钟﹑编磬等乐器合奏,更突出了雅乐的宏伟庄严之美,沉重压抑之感。

2.瑟的兴起

早在3000年前黄帝时期就有关于“瑟”的传说。“瑟”在周代已非常流行,《诗经》中曾多处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鹿鸣》)等。《战国策》中曾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在士阶层中,士“无故不撤琴瑟”,他们将习瑟列为文化课程六艺”的内容之一,并以操练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瑟最初是被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先秦时期随着雅乐的兴起,古瑟独特的音韵使它迅速繁荣起来,成为统治阶级权力﹑身份的象征而被朝廷用于祭祀﹑朝会﹑宾宴等场合,汉武帝时重建乐府,乐人分工很细,有专门的“瑟员”“绳弦工”。(www.xing528.com)

3.瑟的传说

韩诗外传》说道:“昔者,孔子鼓瑟,曾子﹑子贡侧门而听。”曲终,曾子觉得很奇怪,认为老师的瑟声中透露着杀伐之气,子贡也以为是这样。他们一同进入屋内,站在孔子身旁。孔子问其故,他们便述说了自己的疑问。孔子说:“刚才我鼓瑟时,见一只鼠出游,猫在梁上看见,想捕捉却不能。我心里一急,大概就从瑟声中显露了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古瑟的演奏技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超的程度,同时也能感受到古瑟强大的表现力及演奏时精细微妙的感情变化。

4.琴与瑟

古人好以“琴瑟”并称。“琴瑟和谐”“好合如琴瑟”是对和谐的最好描写。瑟与琴均为木制,且面板呈微弧形,乐器底部均凿出一共鸣箱体,均设岳山以承弦,并有系弦用瑟枘或琴轸。但“琴”比“瑟”体积小﹑音量小﹑弦少,用于当着客人的面演奏。演奏者或为主人,或为妙龄女郎。“瑟”体积大﹑弦多﹑空腔大﹑量大,音色变化多,用于帷幕后面隐匿处作为背景音乐的演奏,目的是给宾客饮酒谈天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而非用于专场音乐欣赏会,所以演奏者可以是技术娴熟的老叟老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