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榜:南北取士矛盾的激化-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南北榜:南北取士矛盾的激化-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因所录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一科两榜成为举朝震动的事件,此榜称为“南北榜”或“春夏榜”。关于南北榜案,《太祖实录》没有明确的记载,《明史·刘三吾传》中也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给予阐述。“南北榜”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件惩治科场舞弊案件,而是在科举取士南北矛盾激化条件下,明廷为了缓解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

南北榜:南北取士矛盾的激化-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明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次年在京师参加由礼部主持举行的会试,会试中试者,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在明代不黜落考生,只是对考生重新排定名次,选中者统称为进士,进士作为国家储备人才和未来管理精英,享受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国朝尊尚儒教,科目日重,百余年来非从此出者辄为异路”)[5]光明政治前途(“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6]),也关系着某一地区在政府最高层的话语权。考中进士成为各地举子梦寐以求的事,推举同乡及第也是地方权力集团追求的对象。本文所论述的取士,特指会试取士。

明朝建国于战乱,建国初期社会秩序混乱,生产破坏、经济凋敝,迫切需要经邦治国之人才来维护和发展明王朝的统治活力。以武力起家的朱元璋有成千上万为其效忠的军队,但朱元璋深深地认识到这些拼死沙场的将士,并非能胜任各级官僚机构的官吏(“躬擐甲胄,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生所能。至于承流宣化,绥辑一方之众,此儒者之事,非武夫所能也”)。[7]因为人才匮乏,朱元璋极其重视科举取士。洪武三年(1370年)京畿乡试中试者72人未及会试,朱元璋都直接录用为官,这仅仅是明初大规模用人的一个缩影。此外,朱元璋还广泛招纳儒生进入统治阶层,这样不经严格鉴别选取人才,所选者实际才能很难得到保证,朱元璋很快就发现这个问题,他说:“朕设科举以求贤,务得经明行修,文质相称之士以资任用。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观其文辞,亦若可用,及试之,不能措诸行事,朕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以应朕,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今各处科举,宜暂行停罢。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庶几天下学者所向方,而士习归于务本。”[8]在人才选拔方面,朱元璋注重学能致用、有真才能者,而不是只讲文辞理论、空谈经书者。以文取人选中的往往是一些文辞优异者,很难满足朱元璋用人的期望。所以科举在明初实行一届之后,便告一段落。

科举停罢,但人才还是急需,朱元璋又重新采用荐举人才这种已被历史淘汰的办法,甚至是采用“看相术”,并总结出自己的识人经验:“明锐者质或剽轻,敦厚者性或迂缓,辩给者行或不逮,沉默者德或有馀,卿等宜加精鉴。”[9]但因为荐举缺乏对人才统一的评判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极易走向任人唯亲、假公济私的现象,各地推选的大多是一些才能平平、名实不符者,很难保证人才质量,远非治国平天下者,在荐举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朱元璋只得下诏“复设科举,以三年一试,著为定例”,[10]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考选程式

科举考试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恢复科举后,文辞优长的南方士子自然比北方士子容易入选,他们在科举入仕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据靳润成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统计,“洪武年间各科进士共八百六十七人,其中南方面军籍的六百二十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一”。[11]71%的取士额让南方士子所占,自然引起北方士子的不满。(www.xing528.com)

这种矛盾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出现白热化,是年丁丑科二月会试,明廷以翰林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录宋琮等52名,经三月廷试后,“以福建陈为状元,应天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刘仕谔为探花[12],是为春榜。春榜最大的特点是北方人无一被录取,所录皆是南方人,这在历科考试中从未发生过,长期积聚的矛盾迅速激化,北方落第举子以此为口实,联名上疏,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下第诸生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13]。朱元璋看到上疏后大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于是侍读张信、侍讲戴彝、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王章、纪善周衡、萧楫及、昌隆、仕谔各阅十卷”。[14]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之语。这时又有人告发刘三吾、白信蹈,称他们暗中嘱托张信等人,故意选取考生中的陋卷进呈。由国家组织的考试三番五次出现差错,令朝廷的威望受损,在舆情压力下,太祖朱元璋极为愤怒,“悉诛信蹈及信、等,戍三吾于边”。春榜取中者“俱不刻《登科录》”[15],春榜考试成绩没有得到朝廷肯定,考试无效。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山东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山西焦胜为探花,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16]是为夏榜。因所录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一科两榜成为举朝震动的事件,此榜称为“南北榜”或“春夏榜”。

关于南北榜案,《太祖实录》没有明确的记载,《明史·刘三吾传》中也仅仅是对事件本身给予阐述。据笔者考证:从刘三吾为人看,其坦诚慷慨,以国家大计为本,不谋自己私利;从刘三吾为官看,其公正、直率无私,为皇帝和朝中大臣所依赖;从春榜所选代表人物看,皆为经世致用之才。刘三吾并不是为己谋私之辈,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典型的为国为民而不懈努力的儒士形象代表,不太可能会存在徇私舞弊行为。从朱元璋选拔人才来看,他特别注重选拔经世致用之才,完善的科举程式,杜绝徇私空间。从当时文化的发展来看,因为北方长期战乱,文化传承不足,各地文化断层现象严重,而南方因为经济重心的南移,远离战争的破坏,文化发展繁荣,所以洪武三十年(1397年)春榜所取皆为南方人应是考试公平条件下的客观结果。迫于当时形势,明廷不得不重开科举,夏榜所取皆为北方人,是为了笼络北方士子,注重区域公平。“南北榜”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件惩治科场舞弊案件,而是在科举取士南北矛盾激化条件下,明廷为了缓解压力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