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治至宣统朝湖北地方志编纂研究成果

同治至宣统朝湖北地方志编纂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朝代来看,同治朝最多,为67种;其次是光绪朝,有57种,再者是宣统朝6种。表2-3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湖北方志种类概况表(种)从体例来看,这一时期湖北方志主要有纲目体、平目体、纪传体。表2-4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湖北方志体例概况表(种)续表同治和光绪初年,湖北方志理论和方法并无较大发展,在内容上突出宣扬忠孝、节义,以重教化和重构社会秩序。该阶段共计纂修乡土志8种,其中光绪朝5种、宣统朝3种。

同治至宣统朝湖北地方志编纂研究成果

同治中叶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失败以后,统治者标榜“中兴”,倡导文治,借修志藻饰太平;一批官绅地主试图通过修志炫耀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勋劳”;适时光绪帝亦修撰《会典》,诏谕各地修志以为参考。[39]故而,同光宣三朝五十年,地方志编纂再度活跃,各地共修省府州县志1164种,平均每年即有23种,超过清代任何一个阶段,属于极为活跃的时期[40]

同治朝,尤其是同治七年以后,湖北境内的太平军及捻军基本平定,社会局势渐趋稳定,修志活动呈现有组织性,并掀起一股热潮。同光宣三朝,湖北共计修志一百三十种,几占整个清代湖北所修方志总量的三分之一,是清代修志数量相当丰富的阶段。

从朝代来看,同治朝最多,为67种;其次是光绪朝,有57种,再者是宣统朝6种。同治、光绪两朝也是清代历朝中修志数量仅次于康熙乾隆时期的朝代。从方志种类来看,省志、府志、县志、乡土志为主要种类,其中县志数量最多,有92种;其次是州志,为18种;再者是府志11种、乡土志6种、省志3种,参见表2-3。

表2-3 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湖北方志种类概况表 (种)

从体例来看,这一时期湖北方志主要有纲目体、平目体、纪传体。其中,纲目志书数量最多,为96种,占总量的73.84%;次之为平目体,为8种,约占总量的6.15%。最后为纪传体,为6种,占总量的4.62%。另外由于方志散佚严重,志体不详者,达20种,占总量的15.38%,参见表2-4。

表2-4 同治、光绪和宣统时期湖北方志体例概况表 (种)(www.xing528.com)

续表

同治和光绪初年,湖北方志理论和方法并无较大发展,在内容上突出宣扬忠孝、节义,以重教化和重构社会秩序。同治《保康县志》胪列咸丰、同治年间战死者达到五百多人。同治《长乐县志》也尽力搜集节烈,“复虑近岁节烈历久,或湮没弗彰,详慎采录续登之”[41]。同治《随州志》则详为登载殁于咸同战事之忠勇、烈女,所占篇幅近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光绪《潜江县志》胪列烈女过多,占全书人物志之大半,为甘鹏云批评:“潜江当兵冲,乡团之战死者,妇女之被兵死者,约计四五千人。按名列入,不几同点鬼簿乎?”[42]

甲午战败后,国势益衰,民族危机加剧,光绪二十九年,张百熙、张之洞拟定《奏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初等小学堂第一、二年讲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以及本地先贤之祠庙遗迹等类,以激励民心。光绪三十一年,清廷编订《乡土志例》,由学部下发各省,命令各属县遵照执行,作为全国编纂乡土史志教材的指导方案。

具体到湖北省而言,光绪三十年学政黄绍箕奉诏令各地修乡土志,“光绪甲辰年,前楚北提学使瑞安黄仲韬学士奏奉明诏敕直省都邑各编乡土志”[43]。该阶段共计纂修乡土志8种,其中光绪朝5种、宣统朝3种。乡土志在因袭前代旧志内容的基础上,但也呈现了新的因素,开始关注宗教商业、实业内容等。如宣统《黄安乡土志》,黄安知县陈湋撰,上卷有《本境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下卷有《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等计十六目,共八万余字。相对前志而言,该志尤为突出的是新增实业、宗教和商务等内容,其中实业载该县士农渔商各行业人员规模,于棉花、医药买卖以及新兴手工业等记载稍详;宗教载清末黄安县教堂、信众规模等天主教、耶稣教传播概况;商业主要记载该县牲畜、农产、矿产等大小宗商品输入与输出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