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襄阳府的历史与文献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襄阳府的历史与文献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襄阳府《襄阳后耆旧传》,一卷,刘滋生纂修。(二)襄阳县1.贾润《襄阳县志稿》卷数不详。贾润,字泽远,贡生,曾祖贾若愚曾参与康熙《襄阳府志》的纂修。[106]乾隆《襄阳府志》多有错讹之处,贾润撰是书以为纠正,“贾别作《襄阳县志》,留为家乘,以俟后之修志者考焉”[107]。杨宗时,字春生,江苏阳湖县人,曾任黄安知县、南漳知县,同治元年任襄阳知县。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襄阳府的历史与文献

(一)襄阳府

《襄阳后耆旧传》,一卷,刘滋生纂修。刘滋生,字硕田,乾隆十四年贡生,乾隆三十四年任通山县训导,“刘滋生,字硕田,八岁能文,食廪后笃志理学,主讲乳泉书院。讲学外,不及他事。知府尹会一、黄修忠皆为推服,以贡生选通山学官,著有《襄阳后耆旧传》《襄南诗集》二卷、《文集》一卷行世。年八十,致仕归”[99]。乾隆《襄阳府志》多有错讹之处,刘滋生乃撰《襄阳后耆旧传》以为补正,“其独存者惟陈白崖太尊一书而巳,然其所载山川、古迹,多出臆度,不足凭信。同时有贾泽远润、刘硕田滋生两先生者心知其误,而无可如何。故刘虽借名采访,而自作《后耆旧传》”[100]

光绪年间,是书尚存,“刘滋生《襄阳后耆旧传》一卷、《襄南诗集二卷文集》一卷,存”[101]。光绪《襄阳四略》曾征引是书:“《四书婉商》,王谨微撰。《襄阳后耆旧传》”[102],“《岘椒诗文集》,王谨微撰。《襄阳后耆旧传》”[103],“《姓氏汇吟》。郭治撰。《襄阳后耆旧传》”[104],然今未见传本。

(二)襄阳县

1.贾润《襄阳县志稿》

卷数不详。贾润,字泽远,贡生,曾祖贾若愚曾参与康熙《襄阳府志》的纂修。“贾若愚,字雨湘,号无漏子……康熙壬子,知府杜养性聘修郡志,卒年八十。”[105]父贾绎,康熙间任酃县训导。[106]乾隆《襄阳府志》多有错讹之处,贾润撰是书以为纠正,“贾别作《襄阳县志》,留为家乘,以俟后之修志者考焉”[107]。至崔洤修《襄阳县志》时,是书已多有残损,“贾书残缺已多。惟沿革、城池、山川、坊表,及所作《岘山志实考》多可采取”[108]

同治《襄阳县志》征引是书多条,引贾志载岘山亭,“岘山亭在城南七里岘山上……嘉靖间,副使江汇再为修葺,题‘岘首亭’三字,后废。至道光二十七年,知县熊宝书复建之,未逾年,颓于风。贾泽远《藏稿》”[109]。又引贾志载徐宗奭:“徐宗奭,四川仁寿人,雍正二年令襄阳,多惠政,尤加意学校,优待士子,而惩其不法者,土多化之,童试多至二千余人,邑学额十五名,公力为详请广额五名,嗣升郡同知,再升常州府知府。”[110]光绪年间,贾润《襄阳县志稿》尚存,“贾润《襄阳县志稿》《岘山志实考》《岘山存附记》《学步集古文》,均存”[111]。光绪以后,则渐无闻,可能佚失。

2.同治五年《襄阳县志》

卷数不详,杨宗时、崔洤纂修。杨宗时,字春生,江苏阳湖县人,曾任黄安知县、南漳知县,同治元年任襄阳知县。崔洤,字春瀑,“崔洤,字春瀑,幼失怙,奉母训成,童补诸生,学成为时名师,以经义迪后进,于忠孝、廉节事尤三致意焉。为文踔厉风发,自成一家,词赋杂体,出入骚辨之间,乃年逾壮岁,仅擢拔萃科,于是绝意进取,舌耕奉口。彝陵太守耳其贤,延请主讲墨池,以母老辞不赴。终母丧,哀毁骨立,家益贫,然以廉介自持,义不当取,虽至好馈遗弗受也,居近城府,非公不至宰室,庸人孺子闻崔先生名,莫不肃然起敬。咸丰六年,土匪扰襄,相戒勿入崔先生家。同治四年,知县杨宗时聘修县志,未梓而卒。时年六十有七”[112]

崔洤《襄阳县志》依史书体,每书缘起皆有小序,然未为恰当,“原稿每门缘起,皆有小序,亦属史例。然既难切当,无取铺张,兹去之”[113]。崔洤病卒,稿存署衙,“襄邑故无志,同治丙寅,前任杨君春生与邑中崔春瀑拔萃创修,志稿并借鉴于金殿珊给谏,未及蒇事,而给谏暨崔君相继即世,稿藏署中”[114]

(三)枣阳

1.康熙十一年《枣阳县志》

卷数不详,刘嗣煦纂修。刘嗣煦,字飞凫,四川阆中人,康熙七年任枣阳知县。康熙间檄修郡县志,刘嗣煦乃纂修县志,“今圣人在上,万国车书成归一统,直省郡邑纂修志典,用以发皇盛绩,何其时与事逢,克副夙愿,有如是哉”[115]。然而是志修纂仓促,内容缺略,“今所传刘氏一编,又极荒陋简略”[116]

乾隆年间,甘定遇修志以该志为底本,“于是取前志,讹者正之,遗者补之,烦者芟而新者续之,严笔削,慎取予。凡邑中山川城隍之形胜,赋役生齿之殷繁,风俗、物产、学校、邮亭之盛美,与夫忠孝节义、经纶黼黻之文章,无不分门类纂,登载靡遗”,故而能够“凡几阅月而书成”[117]。是志现仅存《刘嗣煦序》《李草序》。

2.道光《枣阳县志稿》

卷数不详,熊文凤、杨嘉运、高福滂、刘峨、卫瞻淇等纂修。熊文凤,四川邻水县人,同治二十一年任枣阳知县,“熊文凤,四川邻水举人,由郧县知县调,二十一年任,续修邑志,重修城垣”[118]。杨嘉运,号石麟,顺天涿州人,同治三十年知县,因政绩突出,咸丰元年擢升随州知州,后死于镇压太平军时。[119]高福滂,随州人,增生。刘峨,枣阳县人,庠生。卫瞻淇,枣阳县人,增生。

是志始于道光二十七年,道光三十年成稿,因知县杨嘉运迁官随州,未及刊刻,仅以稿本传世。“道光丁未,前令熊君文凤延随州增生高福滂续修,邑之文生刘峨、卫瞻淇佐之,历吴君辉珇、杨君裕仁,率以帛糈不继中止。至庚戌冬,杨君嘉运任内而稿甫脱。”[120]咸丰年间,知县陈子饬续修县志,于是志亦有参考,如《祥异》,“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秋旱饥,并见旧志册档”[121]

3.《史志眉评》

卷数不详,刘峨纂修。《史志眉评》于山水考证尤为详实,同治《枣阳县志》多所参考,“《史志眉评》,新志多采择,《山水》一门尤详”[122]

(四)宜城

1.康熙《宜城县志》

卷数不详,郭维垣纂修。郭维垣,辽阳人,康熙十三年任宜城知县,“郭维垣,辽阳人,荫生,康熙十三年任宜城。时当羽檄星驰催科,供亿之余,修建县志,捍卫地方,民藉不惊”[123]

2.道光二十年《鄢都采访记》

三十卷,鲁桂元纂修。鲁桂元,字云衢,岁贡,曾任枝江训导。“鲁桂元,字云衢,邑岁贡生,任枝江训导。少有至性,父瑾代兄戍会昌,元甫弱冠,走千里省之。侍年余,父没,扶榇归庐于郊,邑人咸哀之,谓孝友萃于一门。嘉庆元年,白莲匪乱,邑中纷扰,元上《防剿八议》,当事多采用之,邑以无恐。后因黉序颓弊,元董率整理,迄今规制美备,皆其经划力也。又自邀同志捐建六善义塾,以惠寒畯,及筹措书院膏火,以育人材,均有益乡党者。其任枝江也,一时有经师、人师之称。惟自以禄不逮养,每怀退志,尝曰:‘吾此来,非为薄禄计,为先人驰封望耳。’迄诰命至,遂投牒告归家居,多著述,有《鄢都采访记》三十卷,考核精密,无愧立言。”[124]

自康熙志后,县志一百四十年未有成书,鲁桂元乃编是志,对于保存史料具有积极的意义:“不量衰老,谬以醢鸡之学,尺蠖之步,耳治者有日,目验者有日,简笔策编,岁十二稔而稿六七易,汇《鄢都采访记》二十四条,窃比于蚁知雨而马识途,非敢质诸当事,聊以备家塾观览云尔。”[125]

是志考核谨严,同治年间宜城教谕周国城对其评价甚高,“所著《鄢都采访记》全卷,撰述旧闻,而网罗散佚,则尤有功世教之文也”[126]。同治五年,知县程启安修《宜城县志》以为底本,“(鲁桂元)殁后数十年,上官檄修邑乘,珥笔者但取先生书,阐益近事,不劳而成,因咸归美于先生”[127]

(五)光化县

1.乾隆《光化县志稿》

二十七卷,李之苾、李正干纂修。李之苾,字丹仙,光化县人,岁贡,曾任江陵县训导,葬于县南十五里。李正干,字澹葊,光化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竹山县训导,“李正干,字澹葊,邑旧族也。母氏舒,尝捐纺绩银,购经史贮黉宫,资寒土观览。干博涉群书,广植人材,为邑中士林望,晚由岁贡官竹山训导,纂有《邑乘》二十七卷”[128]。(www.xing528.com)

李正干父祖两辈亦有志修志,惜未成书。“先大父江陵学博公……时以潘公聘,于七城详加参考,作为诗歌,俾后之人得按书而能确指其地。先君子八景之作,竞竞与同辈唱和,亦继先志而思成专书……予自束发,受书两大人,即以远大期。凡事关邑乘,莫不谆谆为予训,且曰:‘尔能继吾志而述吾事,吾含笑地下矣。’予凛遵先人命,刻肝镌肾,不能忘。”[129]李正干在其父祖遗稿基础上,历经数十年而纂成志稿。“不揣谫陋,网罗放轶,竭数十年心目之力,裒而集之,核实而增饰之,别类分门,手订成编,较往者《杜府志》增十之七、《陈府志》增十之五,补阙删谬,良费苦心。”[130]

是书成稿后,得到知县谢如式[131]、傅相[132]、邓光仁等地方官绅认可。“予志稿待成时,尝质之桃源谢公、滇南傅公,皆许可,今遇静堂,又极口称赞不已,谓予书真可信今而传后。是何三君子者先后如出一口哉?”[133]但该志也未为臻善,内容缺略也不少,如沿革,“李澹葊《志稿·沿革》中,未列南乡郡”[134];《宦迹》则南乡、顺阳郡太守未能载入,“李志稿《宦迹》首列魏阴,今南乡、顺阳二郡太守则略而不书,殊嫌未备,今增入”[135]。至光绪十一年修《襄阳府志》时则已散佚,“李正干《光化县志稿》二十七卷,佚”[136]

2.道光《光化县志》

卷数不详,徐克昌纂修。徐克昌,字槑岑,光化县人,少负才名,所纂《光化县志》,毁于咸丰六年兵燹,“徐克昌,字槑岑,博学强记,九岁能诗,年十四作《盆中红梅赋》,一时有才子之称。嘉庆癸酉,鲍桂星学使奇其学,充选贡。居京师,殿撰蒋笙陔、吴谒人联诗文会,昌得与焉。晚归六一泉。啸歌自适,寿八十余终。著有《璅琣斋诗文集》《唾余草》《光化志乘》,咸丰丙辰毁于兵”[137]

(六)南漳县

1.康熙十一年《南漳县志草》

卷数、纂修者皆不详。同治《南漳县志》曾引用是志数条,“杨春桂,汉川人,岁贡,南漳教谕,蕴藉渊源,有学有守者。《康熙壬子志稿》。李之佳,晋江人,举人,万历四十四年授南漳令,重学造士,恤刑爱民,勤于政事,有召父之称。上官尝以士子艺属定甲乙,襄郡荐绅皆敬重加礼,后升司马。《康熙壬子县志稿》”[138]

2.乾隆二十二年《南漳县志》

十卷,马政纂修。马政,南漳人,岁贡,保康县训导。乾隆间,知府陈锷檄命属县编纂志书,以为府志取材,“丁丑春,郡伯陈公特有府志之修,檄各属邑,自康熙十年起,迄乾隆二十二年止,务必详为确访,以备采择。盖恐嘉言善行,湮没无闻,诚盛德事也”[139]。是时南漳旧志散佚,文籍阙如,连《清一统志》《文献通考》以及二十一史等常见史料也未能参考,“乃亟取家藏各书,昼夜披阅,汗不挥扇,暑不避热,废寝忘餮,分门别类,细加搜罗,逐一采录,虽勤且劳,亦不过使邑志所应有者靡不有之,而其人其事之散轶者恐仍不少也。若更得《一统志》《文献通考》及全廿一史、与新明史参之,其所辑宁止于此哉,大抵文不足征,书阙有间,则抱残守缺,虽欲详且核焉,其道无由”[140]。故而,其书缺漏甚多,“其书之缺略从可知矣”[141]

同治年间,该书尚存,胡心悦《南漳县志》征引是志多处,如《陈琬传》,“陈琬,字序东,南漳人,雍正巳酉岁贡,幼孤,事叔婶如父母,及殁服丧三年,分惠堂弟三人,拨给己田百余亩。怜寡姊无依,接归养三十余年,勉成节操,教授生徒,学者多出其门。见马政《县志》”[142]。至光绪年间散佚。[143]

3.乾隆五十七年《南漳县志草》

卷数、纂修者不详。同治《南漳县志集钞》引有乾隆壬子《县志草》,“王恒性,字秉常,南漳人,幼业儒,父早亡,葬祭尽礼,墓宿期年。奉母尤挚,及母殁,墓宿如故。友爱弥笃,抚诸弟授室成家,教侄严肃,列胶庠者三,余侄俱业儒。年五十三甫生子,乡邻称贺,以为善必报。卒年六十二,至今乡邻称道弗衰”[144]

(七)谷城县

1.顺治《谷城县志》

卷数不详,卢雍纂修。卢雍,长兴县人,顺治三年恩贡[145],顺治十三年任谷城知县,见邑志久废,乃撰县志,“卢雍,号云室,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人,由恩贡知谷城,值郝贼(郝尧奇)据城之日,谷志废失,独能追求残缺,遍访贤士,考订成集,至复城后,复建学校,重士爱民,兴废举坠,无忝厥职,缘性介不阿,无获乎上,终为参革,士民惜焉”[146]

2.康熙《谷城县志》

卷数不详,吴应元纂修。吴应元,籍贯不详,康熙间谷城知县,兴学劝农,多善政。[147]吴应元在顺治志基础上加以重订,但仍未能成书,“至国朝,卢雍考定成集,经吴应元重订……虽屡加纂辑,迄未勒有成书”[148]

3.乾隆三十二年《谷志备草》

一册,王照纂修[149]。王照,字梦藜,岁贡生,后决意科举,留心掌故,撰《谷志备草》一编,“邑先辈有王梦藜者,积学士也。虽隐逸者流,颇留心当世之务,亦以邑旧无志,恐一切典章久无所考,曾手辑一编,虽未详备,而分门别类,可资采取”[150]。是书征引丰富,但未能刊行,“王梦藜先生《抄志》一部,先生本筑阳宿儒,成就后学数十辈,辑省志、府志,并地舆、水经诸书而撮其要,苦心孤诣,著为县志一书,以未登枣栗为憾”[151]

同治时,《谷志备草》尚存,对黄定镛修《谷城县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未有之书借以得有定本,然无梦藜之抄志,终难措手,得此一编,搜罗采访,可以副上台之意,可以昭令典之垂,亦即可以成梦藜之志矣”[152]

4.嘉庆《邑志合编稿》

四卷,朱星远纂。朱星远,谷城县人,生平事迹不可考。民国《谷城县志稿》曾引用该书:“仓厫:常平仓二所,一县署正堂东,一县署后宅西,社仓旧四十八处,在四乡,地失考。乾隆二十三年,并作四处,又设总社仓,城南门外火星观东,录邑人朱星远《谷志合编》。”[153]

5.咸丰《谷城诗志》

一卷,安庭松纂修。安庭松,字月滩,谷城县人,咸丰岁贡。安庭松《谷城诗志》,以五言诗形式分门别类载述县事,言语通俗明畅,便于诵读。“安月滩先生《诗志》一卷,大抵宗梦藜抄志之旨,编为五言诗,便于习诵,一览了然。”[154]同治六年修县志,曾取材该志,民国时已不得见。

6.光绪《谷城县志》

卷数不详,周天衢、周金辂纂修。周天衢,字云阶,道光二十六年举人,历任上高、南丰等知县。[155]周金辂,周天衢子,岁贡生。周氏《谷城县志》摭采丰富,民国《谷城县志》多所参考,“天衢藏书最富,尝采辑谷城轶事,欲修谷城县志未果,金辂继其志,所采如宋真宗时谷城知县张及,清廉为三十年冠,而旧府县志均未列名。金辂于欧阳文忠集搜得之,其他零笺碎锦,裨益县志不少。天衢文笔清超,有法度,子金辂下笔千言,纵横不可羁勒,惜轨度稍逊乃父耳,然博雅固不可及云”[156]

另外,据同治《谷城县志》载,嘉庆间岁贡陈八诰纂有县志,然而志书卷数、体例以及流传概况、纂修者生平事迹等皆不可考。至民国年间,陈八诰纂修《谷城县志》一事不为诸书提及,可能是时志书已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