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府在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中的成果

宜昌府在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中的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宜昌府1.《郡志草本》卷数不详,甘如梅纂修。吴瀚章据《宜昌府志》改编增补,著录有《荆西志》十二卷、《峡史》十一卷、《宜都录》二卷、《历代年表》一卷、《夷归外纪》二卷等。《历代年表》,则“专纪宜昌府事,始于周成王封熊绎时,终于宋真宗咸平二年”[258]。吴翰章《宜昌府志稿》为未成遗稿,久未为邑人所知,“询之邑人士,已无复知有星桥遗书者”[260]。

宜昌府在清代湖北方志编纂研究中的成果

(一)宜昌府

1.《郡志草本》

卷数不详,甘如梅纂修。甘如梅,字林友,博闻强志,念及《宜昌府志》久无纂修,又县里资料散佚严重,乃为《郡志草本》,“甘如梅,字林友,号雪村,内行淳笃,不事干谒,其博闻强记,与(刘)家麟埒,念文献无征,当编辑旧闻为郡志草本,以备参考,惜年未四十而卒,士林惜之”[254]

乾隆二十八年,是书尚存,林有席修《东湖县志》亦以是书考订史事,“按旧志及邑人甘如梅《郡志草本》皆云(袁)秦举贤良,《明史七卿表》仅载其名姓,惟廖道南《楚纪》载其贯址、履历尤详,疑必确有所据,今从之”[255]

甘如梅及其《郡志草本》不为《彝陵州志》所提及,可能是修于《彝陵州志》之后,又为乾隆二十八年《东湖县志》所征引,成书应在康熙十年至乾隆二十八年之间。

2.吴翰章《宜昌府志稿》[256]

吴翰章,字星桥,同治甲子举人,原籍浙江湖州,因父吴朗清经商兴山,遂占籍该县,“吴翰章,字星桥,同治甲子举人,父朗清,浙江湖州人,以服贾占籍兴山。兄锦章,咸丰戊午优贡,官湖南衡永郴桂兵备道。翰章弱冠,举于乡,有志经世之学,尝入都门,赴浙西,游湘南,所过都会、山川,辄访求其形势、险要,与古今所以兴废之故,以著述为己任,既病手丹铅不释,年三十卒,识者惜之”[257]。吴瀚章据《宜昌府志》改编增补,著录有《荆西志》十二卷、《峡史》十一卷、《宜都录》二卷、《历代年表》一卷、《夷归外纪》二卷等。其中《荆西志》十二卷,分《风土志》一卷、《地理志》五卷、《人物志》二卷、《文献录》三卷、《志余》一卷。《宜都录》二卷,分《建置》《政典》二门;《峡史》十一卷,分《秩官表》二卷、《秩官传》二卷、《人物表》二卷、《人物传》四卷、《艺文志》一卷。《历代年表》,则“专纪宜昌府事,始于周成王封熊绎时,终于宋真宗咸平二年”[258]。《湖北艺文志附补遗》以为同书诸篇章而已,“此一书也,而三四其名,当由瀚章纂录时随手题记。瀚章年三十卒,要为未定之书,观《年表》止于宋成平,可见。黄世崇《兴山志》采取独多。故悉附著其目云”[259]

吴翰章《宜昌府志稿》为未成遗稿,久未为邑人所知,“询之邑人士,已无复知有星桥遗书者”[260]光绪十年,族弟麟章将吴翰章遗书十四种呈献兴山知县黄世崇,“予以光绪癸未承乏是邑,考求邑之文献。会吴玉汝司马麟章以其叔兄星桥孝廉翰章遗书进,凡十四种”[261]。知县黄世崇编纂《兴山县志》,于是书多有参考,“其据吴星桥孝廉翰章遗书考正者,亦复不少”[262]

(二)兴山县

1.康熙四年《兴山县志》

六卷,胥遇、文纶纂修。胥遇,上元县人,拔贡,康熙三年任兴山知县,后升任荆州知府,“胥遇,江南上元人,康熙三年知县,时李来亨初平,民多流亡,遇悉力招抚,劝垦荒土,创县署,建文庙,瘗白骨,收养孤寡,创修县志,在任十年。擢襄阳府同知,调赴荆州治军需,家属仍留县城。吴三桂伪将王凤岐率众奄至,将屠其家,民泣请曰:‘若加害,宁殄我邑’,贼义释之,后擢荆州府知府”[263]。文纶,邑人,岁贡,“(文)纶,岁贡,亦刲股愈母疾,知县沈学思撰有《文氏世孝传》。国朝康熙初,知县胥遇所修县志,皆纶手辑。又与廪生高嵩捐置姚家湾学田,人称其义”[264]。(www.xing528.com)

康熙四年,兴山县政局稍为稳定,胥遇命文纶纂修县志,时文献难稽,所凭者唯父老传闻,是志仅记邑事大概,缺漏难免,“比年寇甫平,遗黎十仅一二,鹄面鸠形,半菽不饱,我胥侯痛琐尾之流离,嗟哀鸿之甫集,悉心经理,推诚敷化,俾废坠之邑得以稍振,皆公力也。兹因公命考辑邑乘,自维僻陋,文献无征,仅就父老所传闻,其有关于政教之大、观感之由者一一志之,庶几千百中之十一,俾观者得其大概,幸矣!鄙俚缺略,又何辞焉”[265]。虽然是书修纂仓促,三旬而成,征引亦不广,却是清代兴山第一部县志,为保存文献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意义较大,“尔邑新归版图,得际升平,正宜搜括,以广见闻。既无旧本,曷不博采舆论,广征记诵,以备一时缺典。诸君唯唯受事,越三旬集成一帙。藉为上台应。其间疆土、建置、贡赋、官守,与夫礼乐、人物之存风俗、物产之别,仅得其大略。方之名都,大邑固未尽备。第得是于兵火灰烬之余,亦可谓搜辑无遗矣。是书之作,诚足阐逸美,而开来裔,述见闻,以示观瞻,资政事,维风化,岂曰小补哉”[266]

嘉庆《湖北通志》以为是书已经散佚,而同治七年,东湖县人吴翰章得之,“嘉庆《湖北通志》以为其本已佚,□□□举人吴翰章得之邑中藏书家,事迹较《乾隆志》为详”[267]

2.雍正《兴山县志稿》

一卷,潘内召纂修。潘内召,山东乐陵县人,康熙丁酉年举人,雍正间兴山知县,后任遵化知州,“潘内召,乐陵举人,官兴山县,尝议山僻小邑,交代每谷一石以砻米四斗五升为率,又请社仓谷免加息事,虽未行,时论韪之”[268]。是志据康熙志而续修,然详实不及,“雍正八年,知县潘内召据胥志钞册一本续修……凡分十门,义法颇谨严,而详备不如胥志”[269]。因潘内召去任,是书未能刊行。乾隆年间,尚有抄本流传,“丙寅五月涖兴山,吏胥呈抄志一本,系潘前令内召因胥前令遇旧帙脱稿,潘升行人去,未暇修饰,并缺讨论。”[270]

(三)长阳

嘉庆《邑乘小稿》,二卷,彭湙纂修。彭湙,长阳县人,嘉庆三年贡生,“彭湙,号丽亭,邑明经,天性柔顺,生平未尝嗔怒,无忤于人,人亦莫之忤,少师兄淦文艺外,兼学其为人,尝谓子弟,曰大兄之明敏令人爱,其宽容令人服,而皆不能及,惟温厚和平四字,略有微长。伟躯修髯,顾盻自好,亦时贤之杰也,著有《邑乘小稿》”[271]。嘉庆十一年,知县张世维倡修县志,聘请彭湙为主笔,然而十五年,张世维调任枣阳,修志之事遂止,后彭湙私撰《志稿》二卷,以稿本流传,“嘉庆丙寅,张侯世继复议举行,延先叔丽亭先生司其事,旋调枣阳,遂寝。仅私辑《志稿》二卷”[272]

道光二年,长阳知县朱庭棻聘彭世德纂修县志,于是书多所征引,如《王相传》,“王相,成化贡生,官平阳府通判,在官在家并著贤声,祀乡贤。《邑乘小稿》”[273]。又有考订山水者,“温泉口水又东迳盐水,夹岸有温泉对注,疡疾百病,浴者辄愈。《水经注》。一曰盐井,一曰汤池。在盐井寺旁温若沸汤,随浴随流,水无留秽,于疡者、寒者尤利焉。《邑乘小稿》”[274]

(四)长乐县

嘉庆《长乐县志草》,二册,王沛霖、沙象乾纂修。王沛霖,乾隆四十三年进士,贵州贵阳人,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二年任长阳知县。沙象乾,乾隆二十四年举人,沔阳人,曾任竹溪县主簿,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五年任长乐县训导,“沙象乾,沔阳州举人,乾隆五十七年三月补长乐训导,有文武才。每日传集诸生课试阅卷外,令习武艺,教以骑射,尝同前县令王沛霖辑有《志草》,后遗失”[275]。是志成书之后,未能刊行,以稿本传世,道光间长乐知县袁瓛将志稿携离出境,后散佚,“嘉庆年间,前任王沛霖与学博沙象乾为《草志》二本,未经梓行。后任袁瓛因去任回籍携去,稿遂遗失,邑中更无副本”[276]。道光十七年,袁瓛因事撤职离任,“袁瓛,山东长山监生,(道光)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补授任,十七年八月初七以逆犯未获,撤忝去任”[277]。可见,是志散佚于道光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