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汉阳府及汉川县的编纂成果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汉阳府及汉川县的编纂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传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孝感县人,其他事迹皆不可考。[34](二)汉川县1.秦之柄《汉川县志稿》卷数不详,秦之柄纂修。《汉川县志稿》应是秦之柄居乡期间所撰。萧超运,字冠云,邑人,乾隆五十八年举人,曾任麻城县教谕、襄阳府教授等,著有《黄陂县志略》《古今同名录》《默守堂制艺》等。同治后,诸家史志鲜有提及该志,可能已散佚。

清代湖北方志研究:汉阳府及汉川县的编纂成果

(一)孝感

1.同治七年《孝感县志稿》

卷数不详,吴大训纂修。吴大训,字瑞生,湖南善化县人,同治五年任孝感知县,后升兴国知州。是书于兵事,尤其是咸丰同治间战事,记载较为缺略失实,“粤捻迭次窜扰,官署、民居被毁,乡民流离困苦……吴志稿于兵事大略,又多失实”[30]

是书成稿后,废用不行,仅以稿本贮存县署库房,流传不广,但所载内容不无价值。“同治戊辰,邑侯吴公大训曾开局续志,著有志稿,存署书。虽废格不行,其中所载人物有今采访册所无者,亦查吴稿。不忍令其昔扬之登天,今抑之使入地也,惟叙事从简耳。”[31]光绪年间,沈用增修志征引吴志,如《丁铎传》,“丁铎,字禹门,《吴志稿》云:‘白云人,少精敏嗜学,为文踔厉风发,能自达胸臆,为一时老富所推重,由诸生援例训导,司铎嘉鱼,一毡坐拥日与门人讲究实践工夫,晩岁旁及山经地志、诸子百家,以至医卜杂技,莫不通晓。诚彬彬尔雅之士’”[32]

2.李传熺《孝感志补存略》[33]

卷数不详,李传熺纂修。李传熺,道光二十九年拔贡,孝感县人,其他事迹皆不可考。[34]

(二)汉川

1.秦之柄《汉川县志稿》

卷数不详,秦之柄纂修。秦之柄,字谦伯,汉川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曾任壶关知县,颇有政绩,后归田,著有《延曜堂诗文集》《春秋说略》《廿三史评》《遂农杂记》《秦氏家训》等。《汉川县志稿》应是秦之柄居乡期间所撰。

2.林钟任等《汉川县志稿》

卷数不详,林钟任、林钟俊纂修。林钟任,字莘田,贡生,任广济训导,雅好史志,曾预修乾隆《湖北通志》,撰有《汉川县志稿》《江汉旧闻》《江夏古迹考》《应山志稿》《应山宾兴事略》《湖北复社名士考》等:

林钟任,字莘田,廪贡,候选训导,性通敏,博闻强记,早知名,长益肆力,考证先世代称掌故,家富图籍,钟任卧起其间,不屑事帖括,汲汲以学古为志。时或造访献老,质疑辨难,或颓垣断垒,荒村破刹,短后衣芒鞵,披苔剥藓,扪金石遗文读之,归谈至宵分不倦。有问奇者,叩以古今人物行事本末及国家所有旂常典故,辨若悬河,于荆楚事实采摭尤富。乾隆甲寅,与省志之役,取材讨论,总纂章学诚称其精博。未竣,稿本藏于家。历署黄梅、广济诸县训导,学者方庆得师,惜莅任皆未久,而去应山之摄篆也。校士不过二载,慨念旧志缺略,重加辑录,取杨洪闵陈诸家之文献而表章之,一邑故事悉备,更劝置宾兴庄田,创立章程,为经久计,科目由是蒸蒸复振,应人士尸祝焉。[35]

林钟俊,林钟任胞弟,字升甫,号宾明,嘉庆壬申年恩贡生,曾任鹤峰州训导,致仕后取林钟任遗稿,校录考稽,未成书而卒,“归取兄钟任旧纂县志遗稿,重加考核,手自校录,方思辑为成书,赍志以没。寿八十有六,有《印心书屋诗文集》”[36]

3.周若鸿《汉川县志稿》

卷数不详,周若鸿纂修。周若鸿,字云门,汉川县人,好读书,著有《指南诗柄提要》《四子书糟粕》《谈经堂古文》《迂坞诗集》等,“周若鸿,字云门,少有声庠序,好读书,不事生产,从游者众,修脯所入辄随手散去,文能别出机轴,恒议论风生,伸纸疾书,歌哭嘲笑,离奇恣肆,人或目为痴。晚年,遂以痴翁自号焉。生平留心考证,朱黄不去手,尤笃意学校。于书院田亩、界址、租息数目,条分缕析,详注册籍,利诸枣梨,为经久计,后进多赖之……卒年七十”[37]

4.周镛《汉川县志稿》

卷数不详。周镛,字序东,汉川县人,道光二年进士,历任上虞山阴县知县等,后归乡,主讲紫阳书院,“周镛,字序东,沉静嗜学,遇事警敏,登嘉庆庚午乡榜,道光壬午进士,官浙江上虞令,剔奸弭盗,听断明允,为民兴水利,置社仓,聚诸生讲习,拔其尤者,育之书院,一时文风丕振。虞有地曰严家,滨海,诸不逞啸聚深箐中,久为境内害。镛设法捕治之,民大悦,醵金即其地肖像,生祀焉。乙酉分校棘闱,得士称盛。调补山阴,除大猾,决疑狱,任事六年,山阴人祠祀之如上虞。以父忧归,主讲紫阳书院十余年”[38]。居乡期间,周镛参考林钟任、周若鸿等志稿,纂《汉川县志》,惜未成而病卒,“取林莘田、林宾门、周云门辈志稿互参,未竟,卒,年七十有五。有《都门游草》、《洗桐山馆诗文稿》,藏于家”[39]

同治年间,林钟任、周若鸿、周镛诸志稿尚存,但亦缺略不全,“虽乡先达留心掌故者,如秦汉陆、林莘田、林宾门、周云门、周序东类有遗稿,第沧桑变革,散佚诸多,间有存者,未免缺略”[40]

(三)黄陂

1.顺治《黄陂县志稿》

卷数不详,戴君赐撰。顺治年间,湖广巡抚林天擎檄命各地修志,邑人戴君赐乃纂修《黄陂县志》,惜未成而卒,“戴君赐,字廉伯,邑诸生,屡试辄冠其曹,尤究心理学,黄奇士兄弟雅相推重,尝称君赐为吾道干城。中丞林公檄修邑乘,群服其典核,惜志稿甫就而卒”[41]。其子戴邦彦,曾任安陆府训导,后预修康熙《黄陂县志》,充任校正一职,“校正戴邦彦,廪生”[42]。至嘉庆年间,是志已不为人所知,可能佚失,“邑志自康熙五年邑侯杨公简庵修后,迄今百三十余年未尝纂辑,即旧志亦不可复睹,余窃慨焉”[43]

2.嘉庆十三年《黄陂县志略》(www.xing528.com)

十七卷,萧超运纂修。萧超运,字冠云,邑人,乾隆五十八年举人,曾任麻城县教谕、襄阳府教授等,著有《黄陂县志略》《古今同名录》《默守堂制艺》等。[44]同治间,刘昌绪、徐瀛修《黄陂县志》,于《风俗志》和《祥异志》部分多采辑该志,“《杨志》不载风俗,谓旧志久失其传,今取府志之载黄陂风俗及《志略》所采辑者补之,志《风俗》……古者祥异必书,所以示劝戒也。而《杨志》不载,今取萧冠云《志略》所纂,于府志省志者列入,以补其阙,志《祥异》”[45]。同治后,诸家史志鲜有提及该志,可能已散佚。

(四)沔阳州

1.康熙四年《沔阳州志》

卷数不详,佟成年、王尔楫纂修。佟成年,字君荣,抚顺人,贡士,顺治十五年任沔阳知州,后升任户部员外郎[46]王尔楫,字梦弼,安陆县人,顺治五年举人,顺治十六年任沔阳州学正。[47]是志为平目体,设有《提封》《丁赋》《官秩》《制科》《河防》《食货》《儒学》《兵戎》《列传》《艺文》等目,“因属学博王小筑以志,志成,余读之。记《提封》,志湖村也。记《丁赋》,志增额也。记《官秩》,志浚明也。记《制科》,志兴育也。记《河防》,志水灾也。记《食货》,志兵凶也。记《儒学》,志鼓箧也。记《兵戎》,志郊靖也。记《列传》、《艺文》,志忠孝节义、奇人异帙也”[48]

2.康熙十二年《沔阳州志》

二十卷,王浩冲、马学衣、张金龙纂修。王浩冲,字文逊,长垣人,曾任阳谷州县,康熙十年任沔阳知州,颇有政绩,“王浩冲,字文逊,北直长垣人,以任子授沔阳牧,操履清慎,法令简明,时学宫废圯,捐俸补葺,有碑。寻举乡饮酒礼,建仁风书院,人文丕变。及滇黔不靖,军书旁午,公曰:‘凋瘵甚矣,安忍累吾民乎!’甘受下考,解职去,士民怀之”[49]。马学衣,字莱子,崇祯十五年经魁。张金龙,邑人,恩贡生,“张金龙,字砺汝,别号句山,恩贡生。旧志所载《河防》《食货》诸议皆出其手”[50]

是志本已成稿,剞劂近半,而知州王浩冲以考评下等而去官,志书刊刻之事遂停寝,“郡刺星垣王公涖沔,礼聘名宿,旁搜博采,以成一书,剞劂甫半,竟以催科注下考去”[51]

3.《沔阳州志稿》

卷数不详,张葆森纂修。张葆森,原名葆初,字竹人,沔阳州人,庠生,生平著述丰富,所撰《沔阳州志稿》毁于太平天国起义间,“张葆森,原名葆初,字竹人,庠生,品端学粹,博览群书,尤精史汉,留心舆地、水道,于天下郡国县志多所历览。州廉访周揆源延请主修《邵武府志》,体例精核,为世所重。旋膺制军陆建瀛续修《江南通志》之聘,因粤匪之乱中止。尝辑《沔阳州志稿》,与其生平著述均毁于兵,今存者《滋福堂诗文各集》《东南游草》《读史随笔》《滋福堂丛话》数种”[52]

4.《沔阳州志》

卷数不详,费楚玉纂修。费楚玉,字蕙山,道光二十三年解元,“费楚玉,字蕙山,道光二十三年解元,表仪端凝,渊博有史才。庚戌,入都公府,延教家塾,与户部主事李树人辈谈兵法,众皆推服。旋里之明年,粤贼犯沔,楚玉招集义勇,剿贼出境,屯军汉上。曾文正奖其才保职,不受。晚年,精易理,于星象纬候之占尤验,纂修家乘”。光绪年间,是志尚存,时人评其“具有条理”[53]。后则无闻,可能散佚。

5.光绪七年《沔阳州志稿》

卷数不详,钟廷瑞、刘叔俛纂修。钟廷瑞,字毓棠,四川德阳人,光绪四年任沔阳知州,“钟廷瑞,字毓棠,四川德阳,进士,知沔阳,政戒烦苛,慎重隄工,创立义学,邑中宾兴、公车、膏火、卷费诸存欵日久弊滋,廷瑞檄提归典生息,士林赖之”[54]。刘叔俛,宝应人,曾任麻城县书院山长。前任知州吴耀斗和徐一銮等有意纂修州志,然水患暴发,事遂止。

光绪六年,钟廷瑞复任沔阳知州,遂成是志,“吴朗星、徐金坡两大令皆从事于此,延宝应刘君叔俛主笔削,而采访未遍,阳侯肆虐遂以中辍。己卯秋,廷瑞归自荆门,百务丛集,以次清理,逾年遂举是役”[55]。光绪八年知州李輈将该志稿移交继任知州邓焯英,“余以光绪八年冬权沔篆,前李牧移交刘叔俛孝廉修辑《州志》未成之稿”[56]

6.光绪十一年《沔阳州志稿》

卷数不详,邓焯英、余益杞纂修。邓焯英,字少卿,益阳人,光绪九年任沔阳知州,“邓焯英,字少卿,益阳诸生,摄沔篆逾年,悃愊无华,接物以诚,决狱以明,安静为理,喜培植学校,为宾兴、公车等费,剔弊追逋,士林咸感其德”[57]。余益杞,字午峰,咸宁县人,举人,光绪九年沔阳州学正,曾纂修《咸宁县志》,于沔阳境内山川地理多有考证。[58]

光绪九年,邓焯英聘请余益杞主笔,至光绪十一年是志近成,“又明年(光绪九年)年谷顺成,议竟前事,邑人士推学博余君午峰司编纂。余亲谊敦请,辞再三始应聘,而余旋受代。因公寓州垣半岁,乃得与午峰学博往复讨论,益畅发所未尽……今余逝将去沔矣,沔志亦且垂成矣。其叙次之详,搜讨之确,论辨之核,体例之善,视故志孰得失,有识类能辨之,姑弗论论。余所以为民计,重且巨,而未既所愿者,具书之,以为《沔志》”[59]

7.光绪十三年《沔阳州志》

卷数不详,陆佑勤、王冕南纂修。陆佑勤,字彦颀,江苏阳湖人,副贡,历任汉阳、江夏、兴国、荆门诸等州县,光绪十二年任沔阳知州。[60]王冕南,沔阳州人,字玉泉,同治二年进士,历任光泽、宁德、福安知县,累官福州、福宁知府等,颇具政声,后以疾归,纂修州志。[61]

是志历时五月成稿,补正旧志尤多,“去冬(光绪十二年),州大夫陆公毅然图之,而辱畀总理于南。窃南由甲申抱疴归里,日捧药炉于林下,键户不出,老且颓,安敢肩此巨政,屡谢屡召,卒枉车敦促无已,勉应焉。爰乃搜剔前稿,网罗旧文,体例一禀商诸大夫。其广戢孴,精稽核,严甄录,汇析编次,赖同事诸君子协力一心,恒漏尽严寒不稍辍。而采访者、校勘者均各尽乃职……五阅月,稿初就,于前志颇多所补正,其新纂者必详必慎,一是归于求实,上之大夫请鉴而裁之,以勒为成书”[62]

由于经费不足,是书付梓仅十分之四,“自乾隆续辑,缺续百余年矣。光绪乙亥宪檄催续始事,至今又近二十年。中间惟陆君彦欣牧此颇久,草创粗稿,付刻不半载,十仅得四,时以代去,继至者绌于饮项。一瓜之期,鞭又不腹,展转废置,迄用无成”[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