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古窑址:云南历史最大、保存完整的古窑村

建水古窑址:云南历史最大、保存完整的古窑村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水古窑位于距建水城北一千米许的碗窑村,古窑址在碗窑村北后山坡一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碗窑村古窑址为龙窑类型,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条已坍塌和遭破坏的古代龙窑遗坑,因相互叠压使其关系变得复杂,部分遗坑仍残留窑壁,均依山傍水,利用自然地势而建。经初步落实认定,建水窑为云南已知的三处古窑址中规模最大、创烧时间最早、持续最长,地理位置最南且保存丰富、比较完整的古窑址,在云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建水古窑址:云南历史最大、保存完整的古窑村

建水古窑位于距建水城北一千米许的碗窑村,古窑址在碗窑村北后山坡一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现存旧窑、湖广窑、潘家窑、洪家窑等五个瓷片堆积区,占地4000多平方米,相传碗窑村宋代就开始烧造瓷器。经实地调查,从窑址四周大量堆积的古代瓷片中,找到了元代早期至明、清和民国年间各个时期的青釉、青花器物,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建水窑“宋代就开始烧瓷”的说法的可靠性

根据碗窑村圆通寺内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的《奉本府清军明文告示》碑文载:“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各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以后由于窑业的兴旺发达,加之兼烧陶器,碗窑村遂发展为上、中、下三窑,成为滇南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碗窑村古窑址为龙窑类型,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条已坍塌和遭破坏的古代龙窑遗坑,因相互叠压使其关系变得复杂,部分遗坑仍残留窑壁,均依山傍水,利用自然地势而建。以窑低端为窑头,倾斜度在11~25度之间,长度不一,最长者超过50米,宽度在1.5~2.5米之间。窑口瓷片堆积遍布全村,主要集中在窑床附近四周,其横断面1~10米不等,文化层因村民建盖房屋被人为打乱,致各时期青釉、青花瓷片混杂,而以元、明、清时期的瓷片为多。从古窑址相对集中的分布状况及瓷瓦堆积情况来看,古窑址至少可分为三个区域,即烧造青花瓷器区域(以青花残器堆积为多)、玉壶春瓶区域、青釉器区域。器型以碗、盘为大宗,其次有碟、盅、杯、缸、钵、壶、罐、瓶等器物,胎质坚硬细致,白而泛灰,部分有少量微小气眼和砂粒,釉面光亮明洁。青花器物色泽深黑,浓重悦目,部分有晕散现象。各类器物多有大、小式之分,造型活泼,古朴大方。器壁有厚薄两种。烧造方法为匣钵单体装烧和支钉、垫圈多种迭烧。

窑口堆积的古代瓷片,主要是元、明生活用瓷的遗存,并有部分清代产品,青釉、青花器之釉色、款式、造型、图案、装饰工艺等,多为元明时期习见之物。在数百年的生产过程中,建水窑产品大量销往全省,且通过唐代开通的“步头路”经越南远销东南亚一带,成为我国享誉海外的“国瓷”的一部分。清代末期,由于战乱,经济萧条,影响了建水窑产品的销路与生产,不少窑工改烧廉价的粗陶产品,致使建水瓷窑业日渐衰落。(www.xing528.com)

经有关专家几次考察,结合出土陶瓷残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做出的初步认证,建水古窑址有宋式青瓷、元早期青花、明代青花、青瓷、粗陶等,清末有粗瓷、粗陶、紫陶等。器物以碗、盘、瓶为主,其次有碟、盅、杯、盏、缸、盆、瓮、钵、壶、罐等。瓷片按胎釉、造型、纹饰分青釉、青花两种,并有部分白釉、酱釉器物。图案有牡丹菊花月季、双鱼、房屋、蕉叶、卷草以及杂宝、祥云、水波、回形等繁杂多样的花边装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布局严谨,注重写实,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器物既有建水装饰特点,又明显带有中原地区同类器物的特色。造型上经历了凹足、平足到圈足、高足,工艺上经历了拉坯、挑坯到压坯、旋坯的发展过程,坯体上经历了青瓷的不断完善到胎壁、胎体逐渐变薄的过程,从而使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器物风格烙印般地打在了窑口堆积的器物上,形成建水窑特色独具的窑口风格。

经初步落实认定,建水窑为云南已知的三处古窑址中规模最大、创烧时间最早、持续最长,地理位置最南且保存丰富、比较完整的古窑址,在云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987年12月,建水古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