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德镇道塘里古窑址-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道塘里古窑址-景德镇古窑址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塘里古窑址堆积丰富,厚度达8米,面积4000余平方米。道塘里窑址的两间作坊遗迹相连排列,而且与窑炉遗迹的窑前工作室共用墙体,以附近的山土筑墙,靠近山体的一面用片石垒砌墙体,既作为墙体又可挡土。图1-29道塘里龙窑示意图考古揭示出窑炉遗迹1处,为龙窑。图1-30道塘里窑址出土的青白釉瓷碗、瓷盏青白釉瓷器数量最多,占出土器物的绝大部分。道塘里是以青白釉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兼烧青釉和酱釉瓷器。

景德镇道塘里古窑址-景德镇古窑址

道塘里窑址位于珠山区小港咀村东南五显庙的山坡上,该处是一柴薪充足的小盆地,20世纪80年代被文物工作者发现,至今保存有多处窑业遗址,地表散见碗、盘、碟、酒台等瓷器及匣钵、垫饼等。道塘里古窑址堆积丰富,厚度达8米,面积4000余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因景德镇南环高速公路建设,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在景德镇民窑博物馆的配合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示北宋龙窑遗迹1座、制瓷作坊遗迹2间,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绝大部分是青白釉瓷和匣钵,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

道塘里窑址的两间作坊遗迹相连排列,而且与窑炉遗迹的窑前工作室共用墙体,以附近的山土筑墙,靠近山体的一面用片石垒砌墙体,既作为墙体又可挡土。北墙利用山体,东、南两墙用紫红色沙土夯筑而成,墙内夹杂瓷片和匣钵残片,西墙沿山体用青石块与废弃匣钵砌筑。多种多样的建筑用材,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习俗。

图1-29 道塘里龙窑示意图

考古揭示出窑炉遗迹1处,为龙窑。窑炉顺山势而建,尾上头下。窑炉遗迹由窑前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室、排烟室等几部分组成。龙窑窑室斜长12.1米、宽2.6~2.8米、残高0.3~1.65米。窑壁朝室内一面经窑火高温烧烤形成一层厚约0.3厘米的黑绿色烧烤面(窑汗)。窑前工作室位于窑炉的前面,大致呈方形,长约5米。工作室地面较平坦,地表留有一层带灰烬的黑灰色踩踏硬面,中部近火门处有一长条形状地面下凹,应是长期踩踏所形成。

窑前工作室南墙外有一条排水暗沟,平面呈“S”形,横断面呈倒梯形,长约5.4米、平面宽0.1~0.6米,暗沟由窑前工作室通向窑炉遗迹外。火门在火膛与窑前工作室之间,呈外八字形,由砖坯平铺叠砌而成,宽0.5、残高0.7米,底部留存两块长方形红砖。

龙窑窑顶不存,推测应是拱形卷顶。窑室底部倾斜,坡度为18°,底部留有一层由沙粒、黄土和匣钵组成的烧结层,窑室最前面留有成排的内装碗类的漏斗状匣钵,窑床后部也留存有多处漏斗状匣钵。窑炉保留有排烟室,位于窑室后方,呈半圆形,排烟室与窑室之间砌有一排砖墙相隔以挡火,残高0.7米,砌有上下两排相距0.2米的排烟孔,每排14个,两侧及后部沿用挖进的山体。

整个发掘区的地层划分为四层,每层厚度在30~40厘米。第一层除匣钵、垫饼,青白瓷较多,主要是酒台、碗、碟、杯、盏等,酱釉瓷较少。第二层含瓷片和匣钵体,有少量青白瓷碗碟、酒台等。第三层出土物件丰富,主要有瓷片和匣钵,匣钵较大且粘连变形,瓷器有青白釉的执壶、圆碗、莲瓣纹碗、酒台、杯、碟,酱釉瓷有盏、碗、碟等。第四层出土物不多,主要是碎窑具和瓷片,瓷片是青白釉的碗、酒台、杯、碟等。

窑址出土的遗物品种丰富,从用途上分为生活用器产品、窑具和工具,其中生活用器产品和窑具占绝大多数,工具少见。从质地上分瓷器、铜器和陶器,瓷器占绝大部分,又可分为青釉瓷器、褐釉瓷器、青白釉瓷器。

青釉瓷器数量较少,种类不多,有执壶、花浇、碾槽、碾轮和扁担形小碟等。执壶的流较短,具有五代的遗风。碾槽和碾轮以前多被当作瓷窑遗址陶工擂釉料的工具,后发现多数是用作日常生活用器,更多的是用作茶器。扁担形小碟是在长条形底板中间置臼形小碟,碟外底刻一凹槽,同类器物在江西南丰窑、吉州窑遗址也有出土,可能与轴顶碗的功能相同,用在辘轳车上起固定转轴的作用,是辘轳车的附属配件。枕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水晶枕造型相同。

酱釉瓷器数量比青釉瓷器多,种类丰富,有执壶、碗、盏、盘、碟、高足杯及炉等,盘有十瓣花口和圆口两类。

多数学者认为,景德镇的酱黑釉瓷器出现较晚,有的认为是在南宋以后。近年来,湖田窑的考古成果中发现景德镇地区酱黑釉瓷器的生产至少在北宋早期已经开始,而且质量不错。其中执壶的内壁颈、肩交接处有一道接胎痕,有的内壁可见轮旋痕,采用支钉垫烧。盏可明显看到釉厚处呈黑色,釉薄处呈酱褐色。

图1-30 道塘里窑址出土的青白釉瓷碗、瓷盏

青白釉瓷器数量最多,占出土器物的绝大部分。器物形状多样,有瓶、执壶、花浇、钵、碗、盘、碟、水盂、盏、盏托、酒台、杯、器盖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数为饮食器,也有一些盛贮器、陈设器。另外有少量的轴顶帽、荡箍等烧窑工具。(www.xing528.com)

碗类造型多样,有圈足、浅圈足之不同,有圆唇、厚唇口、花口、圆口及折腹、弧腹壁之分别,有素面和装饰纹样的区分;延续五代的风格特征,有采用支钉间隔烧造,但数量较前期少,有外底足留有圆形垫饼间隔烧造痕迹,器型有腹部变深、圈足变高的变化。

盘、碟的腹部较浅,分平底和圈足,口沿有敞口、敛口、花口、圆口,腹壁有弧壁和折腹壁。早期的盏腹较浅,采用支钉烧造的五代特征,后期的盏全部采用垫饼烧造,腹变深,腹壁上部内收,圈足也变高,向斗笠盏的方向发展,这与宋代饮茶风俗有关。

图1-31 道塘里窑址出土的青白釉瓷盘、水盂、酒台

酒台与盏合在一起,称为台盏,其中酒台与盏托的区别为盏托的托台不封口,而酒台的托台是封口的。酒台由托盘和置于盘内底的托台组成,两者分别制作,然后黏合在一起。圈足有高低之分,托台有高矮之别,托盘底部中间挖有一个小圆孔。

还有水盂、花浇、杯等,形制多样,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

窑具有匣钵、匣钵盖、垫钵、火照、支钉、垫圈、垫饼及窑柱等。匣钵为黑褐色粗砂胎,可分漏斗状匣钵和圆筒形匣钵。漏斗状匣钵主要装烧碗、盘类圆器,圆筒形匣钵多是装烧琢器类,内留存酒台。火照由废弃或残破的碗、盏、杯类的坯件制作,多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方形,中间挖一圆孔。间隔具由粗砂黏土制成,因器物底足大小的不同而制成不同形式:一种是用扁平泥条随手捏成的垫圈形,多是支垫执壶、碗、盘类的,另一种是用泥团捏成的圆柱形,多用支垫小圈足器物。窑柱呈紫褐色粗胎,在匣钵间起支撑作用,呈不规则的工字形。

图1-32 匣钵单件装烧的青白瓷碗

另外,还有石砚台和个别依稀可辨为“熙宁通宝”的铜钱铜镜出土。

道塘里是以青白釉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兼烧青釉和酱釉瓷器。青白釉瓷瓷胎极为规整、精致,胎质细腻,淘洗精细,胎体中所含颗粒较小,多数呈白或灰白色,这应该是采用较好的瓷土原料制作而成。但也有一小部分胎质较为粗糙,不过较青釉瓷来说,仍然是细腻的。器物内满外壁至底或外壁不及底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玻璃质强,外底足无釉露胎。青白釉微泛黄、灰或灰黄色,多数偏灰色,釉面开冰裂纹。器物装饰多素面,纹饰简单,有云气纹、牡丹纹、变形牡丹纹、莲瓣纹、蝴蝶结纹等,以莲瓣纹为主。装饰手法有篦划、刻划、堆贴、捏塑或戳印。

景德镇地区晚唐五代时采取的是裸烧的方式。使用匣钵烧造瓷器最早是在宋初,器物多数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以圆形垫饼或垫圈间隔。道塘里窑大部分的厚唇盏和执壶类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使用3~5个支钉间隔,数量少于前期。

道塘里窑址从地层和器物类型学看,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青白釉碗、盘等圆器的造型特征具有北宋早期的风格,与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出土的同时期器物特征相同。带花口的盘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出土的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的青白釉缠枝菊花纹花口盘的造型相同,青白釉花浇与彭泽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墓出土的青白釉花浇造型相同。出土的铜镜与江西九江县周一娘墓出土的“都省铜坊”镜的造型相同,厚薄一致。

盏中圈足较矮者与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山西平定北宋佛塔(995)地宫出土的白瓷盏造型相同。盏与景德镇工人新村窑址出土的一件青白釉瓷葵口盏的造型、装烧工艺相同,其装烧工艺不是采用五代的多支钉多件叠烧,而是采用了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支钉仰烧,处在由五代向宋代转变的时期。后期高圈足、口部多作六出花瓣式,器壁呈瓜棱状的青白釉碗是北宋中晚期流行的风格。

道塘里窑址不见于文献记载,在发掘中没有出土相关的绝对纪年资料。从出土遗物看,它具有北宋的时代特征,是景德镇地区早期成功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址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