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开战火,皇太极率军击溃明军,长山、大凌河失利

重开战火,皇太极率军击溃明军,长山、大凌河失利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皇太极得知祖大寿、何可刚率兵推进,重筑大凌河城,便以此为借口,重开战火。皇太极此举,反过来也证明孙承宗收复大凌河之类的计划是正确的。当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督师孙承宗、巡抚丘禾嘉立即组织援军,急赴前线增援,以解大凌河之围。长山一役,明军四万之众被皇太极的二万人马击溃,损失惨重。

重开战火,皇太极率军击溃明军,长山、大凌河失利

袁崇焕一死,崇祯帝只有依靠孙承宗来统辖辽东战事。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进士,高阳人。在天启年间,他曾被重用,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的身份,亲赴辽东,主持战局,一度稳住了辽东的局势。后因与朝中不和,辞职赋闲。一般认为,孙承宗具有东林色彩,魏忠贤曾拉拢过他,但被严拒。而魏忠贤大杀东林党人时,他在前线也没有多大的表示。因此在魏忠贤时代,他没有受到迫害。总的来说,孙承宗有才干,能做事,也深谙朝廷上下的利害关系,处世方式较温和中庸,但不失机敏。

孙承宗重新被召时,年龄已过六十,属三朝元老。他在危难之际重挂帅印,尽心尽职,先后收复遵化等四城,为崇祯帝笼络住几乎要叛乱的大将祖大寿,并深得崇祯帝的赏识。

崇祯帝给了孙承宗很多荣誉,希望孙承宗能为他稳住局势。孙承宗在多次辞谢而崇祯帝不许的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干下去,以兵部尚书兼大学士的身份,督理山海关内外军务。

在后金兵退出长城防线后,孙承宗着手布置辽东的防务,加强边备。为了解前线情况,孙承宗不顾体衰年迈,出巡关外。

他从山海关出发,由前屯(广宁前屯卫)、宁远抵达松山、锦州;再由三道关历经石门、燕河等地;最后由石塘路过平谷,途经盘山,进入蓟州而还京师

巡察全线之后,孙承宗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主要有:先任封疆大臣,精择八部大帅,分别战守;蓟镇备守,辽镇备战;合蓟辽战守,防御插汉,收复城池等。崇祯帝极为赞赏,立即同意,就像袁崇焕当初上任时言听计从一样。

崇祯四年(1631)初,辽东巡抚丘禾嘉,要求收复广宁(今北镇)、义州(今义县)、右屯三城。孙承宗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命丘禾嘉先据右屯,修筑大凌河城。这样一来,锦州、大凌河(今锦县)、右屯就形成掎角之势,可以相互依托。守住这三个据点以后,再向东北依次推进,收复较远的广宁城。

总兵官祖大寿、副将何可刚率兵四千,驻守其地。另有班军一万余人,负责修建大凌城。但就在此时,朝廷内部的不同意见再次影响到前线的形势。由于原先支持筑城的兵部尚书梁廷栋的下台,筑城之举引起朝廷的非议。朝廷不少官员认为,大凌河过于荒远,不应重新修筑,浪费人力物力,而应把重点放到蓟州一线来等等。朝廷的意见,明显与边臣不合,严重影响了前线的战略步骤。

到了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再次突然出兵,攻打朝廷的辽东防线,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皇太极在崇祯三年(1630)退兵之后,曾遣使入朝,要求与朝廷议和。当时朝廷上下没有一人敢提此事,因为袁崇焕的下场就摆在眼前。而崇祯帝也对此事讳莫如深。至此,皇太极得知祖大寿、何可刚率兵推进,重筑大凌河城,便以此为借口,重开战火。

皇太极是不会让朝廷的军队在此重新立足的。因为一旦明军建立起锦州、右屯、大凌河三角形防线,并以此向广宁推进的话,那么进可继续东进,向后金腹地纵深发展;退可扼制住后金军队进入蒙古地区,切断后金与蒙古的联系。因此皇太极此举,是想乘明军立足未稳时打个措手不及,纯粹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的。至于他出兵时声称的那些理由,如朝廷进兵辽东、破坏和议之类,只不过是借口罢了。皇太极此举,反过来也证明孙承宗收复大凌河之类的计划是正确的。可惜远在京师的朝廷中能理解的人不多!

此时的皇太极,实力绝对不可低估。后金军队擅长的突然、凶狠的骑兵战术,已令官军闻风丧胆。此时,他又经过千辛万苦,铸成欧式火炮。在崇祯四年(1631)初,首批四十门欧式大炮铸成并投入使用,由佟养性指挥。这样一来,后金就将其固有的那种突然、凶猛的骑兵战术与持续、猛烈的炮兵技术结合起来,实力大增。

崇祯四年(1631)八月初四日,皇太极亲率满汉大军二万余人,在大凌河城下集结。鉴于大凌河城防守坚固,为减少伤亡,皇太极下令对该城进行围困,沿城四周修建栅栏,并挖出一条宽五尺、深七尺的壕沟,以切断城内外的联系。同时他派兵扼守住通往锦州的要道,阻击锦州方向出动的援兵。

当时守城的是辽东名将、总兵官祖大寿和副将何可刚。面对敌兵的包围,祖大寿几次派兵出击,企图撕开缺口,打通城内外通道,杀出一条血路,但都没有成功。皇太极随即下令用新式火炮轰击城外的台堡。在猛烈的轰击之下,大凌河城外围的台堡一一落入敌手,包围圈不断压缩。

当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督师孙承宗、巡抚丘禾嘉立即组织援军,急赴前线增援,以解大凌河之围。孙承宗、丘禾嘉亲自率军,与总兵官吴襄(祖大寿的妹夫)、宋伟合兵,约四万之众,由山海关向锦州迸发。

当援军前锋近万名兵马赶到松山(广宁中屯所)附近时,被阿济格率领的千余名满蒙骑兵拦截击败,退回锦州城内。九月初,另一支大队援兵赶到锦州城外,在小凌河对岸扎营时,皇太极亲率精兵偷袭大营,打得明军措手不及。

九月二十四日,援军主力,包括百余名战将和四万步骑,由监军、太仆寺少卿张春率领,渡过小凌河。三天以后的清晨,当这支兵马乘夜色推进到离大凌河只有十五里的长山时,才被敌兵的前哨发觉。皇太极迅速集合满、蒙、汉军两万人迎敌。当时明军的数量是后金军的两倍。(www.xing528.com)

当后金军赶到阵前,见张春已将大军摆成防御阵形,大炮鸟铳四面排列。皇太极先令骑兵分两翼正面冲击,右翼直扑张春的大营,但因炮火猛烈,伤亡惨重,未能破阵。皇太极随即加入右翼,重整队伍,并令佟养性的炮兵移至明军阵地东侧,用火炮和火箭猛轰张春大营,明军伤亡大增,阵脚开始动摇,张春大营开始溃乱。

在这关键时刻,由吴襄、参将桑噶尔寨统率的另一支援军开始溃退。

张春在重创之下,仍收拾残卒,进行抵抗。当时正逢天起大风,张春便下令纵火攻击佟养性的炮兵阵地。没想到大火起后不久,风向逆转,反而扑向自己的阵地,引起阵脚大乱。皇太极乘机率骑兵冲击,张春的大营便一败涂地了。

三路兵马中的宋伟一营,在力战之后,也因势单力孤,只得撤退溃逃。至此,大军全线崩溃。

长山一役,明军四万之众被皇太极的二万人马击溃,损失惨重。包括张春在内的三十余位高级将领被俘,张吉甫等将领战死,兵马损失不计其数。更严重的是,明军再也组织不起像样的援军,去解救大凌河之围。

据说战争结束后,被俘将领一一被带到皇太极面前,依次叩拜,只有张春站而不跪。皇太极怒极,从身边兵士中夺过弓箭,要当场将其射杀。在代善等人纷纷劝说求情之下,皇太极才消了气,并赐其珍馔。但张春仍予以拒绝,绝食三天后,皇太极竟亲自探访,亲手赐其酒食,张春大受感动,终于投降(也有人说张春未降,过数年而卒于辽东)。由此也不难看出皇太极的气度和手段。

皇太极在击败援军之后,加紧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在此以前,皇太极已在军事压力之余,多次劝说过祖大寿。至此,皇太极再次派人带着二十三位降清文武官员的招降书,劝说祖大寿投降。被拒绝后,皇太极再次致书城中,反复阐明自己的用人政策,请祖大寿不必疑心,最后,皇太极言辞诚恳地说:大凌河孤城被困。我并不是由于不能攻取,不能久驻,而要如此苦口婆心。只不过是考虑到山海关外的智勇之士,尽在此城而已。另外,也是因我荷天眷佑,要众将军助我成大业。若杀了你们,于我何益?不如与众将军共图大事。所以才以肝膈之言,屡屡相劝。

祖大寿仍是不肯投降。皇太极便加紧军事攻击,扫清大凌河外围,收缩包围圈。随着冬季的来临,大凌河城内的粮食供应越来越成问题,平民百姓首当其冲,饿死者无数。而兵士不久也无粮可食,先是杀马充饥,后开始有计划地杀人充饥。这些情况被掌握后,皇太极更加紧了劝降攻势。祖大寿走投无路,开始动摇了。

经过反复协商,祖大寿决定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反对投降的副将何可刚被推出城门,在后金兵营前示众以后,被斩首。何可刚临死之前,神色不变,不出一言,含笑而死。其尸体被拖入城门后,饥饿至极的饥民一拥而上,争夺其肉而食。 

斩杀何可刚后,祖大寿派出四名副将、二名游击出城,代表他与其他三十七位命官,与皇太极和众贝勒对天盟誓。盟毕,祖大寿正式献城投降。此时的大凌河城,在被围八十余天后,原有的三万余人,只剩下一万人左右了。

祖大寿正式投降后,受到了皇太极超规格的接见。诸贝勒出营一里迎接,到达御营时,皇太极出幄相迎,并免其跪拜,而行抱见礼。在并行进幄后,皇太极让祖大寿坐在自己身边,亲以金杯赐酒,又赐御服黑狐帽、貂裘、白马等物。开宴入席时,祖大寿坐在汗兄代善之下,享受了最高规格的礼遇。

投降后的第二天,祖大寿依照原先的约定,赴锦州进行策反。皇太极对他并不是没有顾虑,但考虑到如果祖大寿守诺且能策反锦州,确实是一本万利之事。而且当时祖大寿的子侄也留在后金营中,实际上近似人质,所以皇太极仍决定冒一次险。

然而,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并没有发动策反,他推说人手不够,时机未到。不过在几年之后,当祖大寿完全控制锦州时,他仍没有降金。皇太极这次是看走了眼,祖大寿是诈降!

祖大寿献大凌河城,或许只是金蝉脱壳之计?后人至今也没弄清。

令人奇怪的是,生性多疑、残酷无情的崇祯帝,竟然也能放祖大寿一马。对祖大寿在大凌河献城降金一事,当时驻守在锦州城中的巡抚丘禾嘉,已从逸出大凌河城的兵士口中略知一二,并也上书报告了朝廷。但崇祯帝竟没有追查,放过了祖大寿。崇祯帝在即位的十七年中,不知给其对手送去了多少良将重臣,唯有这一次,却能把已降皇太极的祖大寿重新收服,为朝廷而用,实在是难得!

大凌河之战后,严格意义上的满汉战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从此以后,后金的对明作战,实际上已有不少是由汉人主持。这些汉人绝大部分是世代为明朝效力的辽阳土著边民,是职业军人。这些人就是袁崇焕所谓“以辽人守辽土”中的辽人。仅在大凌河之役中投降后金的就有:祖大寿之子祖泽润、祖泽溥,义子祖可法,侄子祖泽洪,以及刘良臣、刘武、孙定辽、张存仁等一批最有经验的战将。随着战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类似人员加入了投降后金的行列,成为对明作战、开朝立国的急先锋,立下了赫赫战功。

正是这些汉人,再加上关内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最终打败了崇祯帝,倾覆了大明王朝,为明清鼎革创下了条件。如果只凭满洲军队,大概还不足以撼动大明朝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