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结论评价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结论评价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风格、认知方式、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不是简单的数字便能表现出来的,因此需要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定性的评价。基于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打开了多元化评价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人性化、弹性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混合学习环境下的结论评价

学习评价是根据教育标的要求,按照一定规则对学习过程(包含学习内容、学习进展)和学习结果进行观察、记录、测量,并对其做出鉴定和价值判定。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反思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活动。传统课堂中主要以测验(前测、期中、期末)、作业、课堂观察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且偏重于学习结果。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混合课堂中融入了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在线学习,利用学习平台跟踪记录并进行评价的方式给混合学习评价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使整个混合学习的学习评价系统更加完善。在混合学习背景下,学习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传统的学习评价偏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混合学习则既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混合课堂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网络环境的学习中往往表现出自控能力差、自我学习意识薄弱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对混合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表现、学习效果进行跟踪记录并做出相应评价,以此作为给学生提供计划、调节、约束、指引、激励等学习支持的重要依据。在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同时可以利用云课堂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如云课堂记录的在线学习进度、在线学习时间、论坛中学生发帖和回帖的数量及内容、聊天室的聊天次数和内容、作业模块中作业的提交次数和作业成绩。这些学习行为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了更好地监控混合课堂中面对面教学时学生的实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在面对面课堂中加入信息监测工具,如课堂回馈系统(简称CRS或Clicker)。作为教师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课堂回馈系统由无线电发射端(学生使用)、接收端、计算机驱动软件组成,教师提前在CRS系统中导入检测题(以PPT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无线电发射端将答案回馈到接收端,系统将自动记录每个学生的答案,统计后以柱状图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上,便于教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对学习问题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CRS系统比传统的试题测验更便捷直观,可以随时监控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态,已成为面对面教学监控评价的一种新手段。

(二)重视对知识应用的评价

在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开展基于问题的探究教学,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通过学生反馈的研究成果、论文、作品、制作、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

(三)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传统教学中的学习评价多是以教师为主的自上而下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利于综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具有片面性,同时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评能力。所以在混合课堂中应采用多向评价的方式,将自我评价与师生间、生生间的互评相结合,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能力。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供了条件,如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中的作业模块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可以利用测验模块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在论坛和聊天室模块里,师生不仅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展开探究学习活动,还可以借助模块进行相互的交流和评价。(www.xing528.com)

(四)注重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传统学习注重知识数量和程度的掌握,往往通过测验或作业的形式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有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数理统计后得出结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风格、认知方式、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不是简单的数字便能表现出来的,因此需要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做定性的评价。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定性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结构、认知特点及个性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优劣。传统的学习评价习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因此,在混合学习的环境中,应用多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独恃性。基于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打开了多元化评价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人性化、弹性化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注释】

[1]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0-1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